刊文精选

地方高校蒙古族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教学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4 20:40:53      点击:

张鑫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拥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马头琴、呼麦、鄂尔多斯婚礼、漫瀚调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诠释了蒙古族古老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现代文明,集中体现了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最鲜活生动的表征。高等教育是教育制度中的最高层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依托和挖掘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到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让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的话题,研究其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音乐;地方高校;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264-03

一、关于蒙古族传统音乐概念的界定

“传统”音乐是在近现代出现的概念,是相对于“新音乐”提出的。它是指那些沉淀在乡土民间,依附于民风习俗的从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即指乡民社会中一般的民众,尤其是广大牧民、农民所拥有、享用的音乐文化。作为拥有着丰富艺术宝藏和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蒙古族,乌兰杰先生将其音乐发展的历史分为:“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半农半牧音乐文化时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一些体裁伴随着蒙古族的发展形成和壮大,还有一些体裁是和汉族、藏族、满族或是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缘。我们通常将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和祭祀音乐三大类,其中涵盖了民歌、器乐音乐、歌舞音乐、英雄史诗、说书、即兴说唱、佛教音乐、萨满音乐等体裁。对这些体裁,又进行了更加细致和具体的划分。如民歌按照音乐节奏特点大致划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按照声部多少又可划分为多声部民歌和单声部民歌;按照故事内容和演唱方法,可分为抒情民歌和叙事民歌。这些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音乐形式与蒙古族特有的民俗、历史、风俗习惯、语言、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融合于一体,集中体现了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最鲜活生动的表征。

二、弘扬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体现的重要性。1994年国际音乐教学协会在《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中确认了世界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多元主义,并提倡“音乐教育要最广泛地尊重、吸取和接纳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传统,把音乐教育置身于世界多元主义的范畴之内”。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而高校教育作为传播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让传统音乐这一瑰宝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并带动其发展,走向社会。高校教育应承担起传播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传统音乐的学习不仅能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高其综合素质,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增强民族认同。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拥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这里有着“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之美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能歌善舞。21世纪,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也积极地寻找、挖掘、保护、传承本地区的文化遗产。长调作为蒙古族艺术体裁之一,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他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如:马头琴、呼麦、鄂尔多斯婚礼、漫瀚调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丰富的传统音乐诠释了蒙古族古老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现代文明。

截至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共有53所大学,其中本科17所,专科36所。高等教育是教育制度中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社会各领域培养高级人才的基本职能,在此基础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依托和挖掘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到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将悠久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的话题,研究其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事实上,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现有的教学现状分析令我们不得不产生一些忧虑和思考。传统音乐会不会逐渐消亡?怎样让大家逐渐接受并喜爱传统音乐?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

三、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地方高校认知的现状分析(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为例)

1.教师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认知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高校教师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了解相对匮乏,而学习蒙古族传统音乐的途径也相对缺失,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承体系,这就导致教师只能通过自身了解相关知识。值得欣慰的是,所有教师都认为十分有必要加强自身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和了解,并将这些知识纳入课程教学中。主观上大家都非常愿意传播和传承传统音乐,也能够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蒙古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但因自身专业或能力及其他原因所限,没有继续教育的经历,现实中无法十分全面地将其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这是许多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时遇到的瓶颈。

2.学生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认知情况。根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学生大多数对于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认知水平較低,一些有意愿了解和学习的学生比较茫然,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没有更加广阔的途径进行学习和了解。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有学习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愿望,也能够清楚认识其作用和重要性。

3.其他现状分析。只注重学习外国音乐而不重视本民族传统音乐,不能全面地学习各种音乐文化或照搬西方音乐教育模式,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的音乐和人文教育,制约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培养。(1)缺乏认识,教学手段单一:许多学生因为缺乏兴趣,产生抗拒接触传统音乐的心理,即使有学习的机会,也常常是被动接受。例如在一些赏析课上,老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传统音乐相关的视频和音频,没有进一步衍生、派生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这样教学的情景是,学生常常拿老师播放的音乐当背景,睡觉或者玩手机,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这类音乐老土,枯燥乏味,干脆戴上耳机听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或者看电影。可见这样的教学效果甚是一般。(2)授课周期较短,内容不够全面:根据现有的培养方案设置,涉及蒙古族传统音乐内容的课程只有民歌概论和音乐鉴赏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共开设一个学年,每周2课时。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除了涉及蒙古族传统音乐知识外,还要学习中国其他民族的音乐,当然更多地要接触西方古典音乐,可谓是全世界音乐的大拼盘。这样折算下来,分配给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时间少之又少,加上授课教师了解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局限性,也只能讲授关于音乐的旋律、节奏、特点、特征这些表象的内容,而针对音乐背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不能够展开和剖析,当然学习的内容也就很片面了。众所周知,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表现形式更是风格多样、璀璨夺目,由此可见,我们了解的内容仅仅可能是蒙古族传统音乐大家庭中很小的一个分支。(3)课程方案没有形成体系,缺乏连续性:目前传统音乐的讲授,更多地是穿插在其他课程中进行,并未独立开设此门课程,教学过程比较盲目和随意。尽管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内容和范围在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会有所提及,但内容仍不够全面。此外教学中缺乏连续性、逻辑性和联系性。一些高校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内容纳入了选修课中,而选修课开设本身具有随意性,根据学生选课比例决定本学年是否开课,怎么讲?讲什么?往往决定权更多地在于授课教师,除了授课教师本身讲授传统音乐的能力外,怎样编写教学大纲中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内容,也是未来值得专家和教师探讨的话题。专题性的教材可选择性也较少,目前可以选择的有博特乐图主编的《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论》,哈斯巴特尔编著的《蒙古族村落及其音乐生活》,李世相主编的《蒙古族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等少数著作。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开展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的因素。(4)关注度低,受教育群体受限:由于推广不够深入,学校开展相应的宣传和活动也很少,很多学生甚至不了解传统音乐是什么,了解的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因而关注度较低。除了音乐专业的学生课程中要求必须学习的内容外,一些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排斥接受这类知识,由此可见,学校、老师的宣传重视度不够。蒙古族传统音乐长时间未受到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带给当代大学生的是时代感、距离感和陌生感,因而“怎样教”,是大多数高校首先要思考和改变的问题。因传统音乐有其独特性,所以在实施内容、方式方法上都应有相应的革新,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这需要高校中领导、教师、学生环环相扣,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予以支持和关注。

四、地方高校开展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当前地方高校的教师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知识构成水平较低,缺乏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在高校开展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学习,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既能讲课又能深入研究的专门从事蒙古族传统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可以参考“请进来,送出去”的思路,从文艺团体、其他高校、科研单位聘请专家前来授课和讲学,同时不能忽略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的重要作用,要积极地探寻、拜访、邀请,建立合作机制,定期通过各类方式向高校教师传授传统音乐知识。可以到兄弟院校或其他开展蒙古族传统音乐较好的示范院校进行交流和学习,每学年可派教师进修学习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以上是关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建议,高校教师还应增强在课堂上讲授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意识,改变过去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中心的观念,虽然转变这样的传统授课观念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教师必须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率先肩负起传播和传承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使命,在自身知识武装的同時,要让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有所改变,给予足够的关注,充分考虑如何讲授蒙古族传统音乐,逐步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并积极地进行深入的专业性研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或修订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做到因地制宜,将最经典的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

2.构建蒙古族传统音乐和其他音乐共存的课程体系。中国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包括西方古典音乐的课程体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方案。然而和很多地方传统音乐的教育教学相比,后者显然要逊色许多。大力弘扬和传播蒙古族传统音乐,必须要制定科学而详细的课程体系,仅仅靠高校教师完成这项工作可能有局限性,学校需要聘请学科带头人和专家一起座谈、调研,探讨和撰写最合理、最适合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培养方案和体系。蒙古族传统音乐和其他课程不同,除了要有文字支撑,配合声音、影像、图片等资料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可能是事半功倍的。此外还要收集有关课程内容的配套资料,鼓励和支持田野采风,也可以向兄弟院校借鉴经验和方法。目前,开展较好的是内蒙古艺术学院,在杨玉成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成立了“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内蒙古民族音乐声像资料库”,团队收集了大量丰富的民间声像资料和研究成果,这些前期的优秀成果,值得其他高校和教师借鉴。

3.开展多元化教育机制,注重多学科的交融和渗透。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整体,多元化的音乐理论、多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成为本世纪世界各地音乐教育的主流思想。我国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在近些年的教育中,也将此思想作为指导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理念,并逐步尝试将传统音乐的教育融合进来,让高校的音乐教育百花齐放。教学中应避免原样照搬民间音乐的单一授课方法,而是选取适合高校音乐教育的、有价值的传统音乐内容,并加以剖析和创新,在讲授蒙古族传统音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注重其内在的文化内容,挖掘其精髓,通过音乐本体展现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培养当代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寄托其文化理想和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认同,这也体现了多元化音乐教育理论思潮的核心思想。

结语:

在传播和传承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路上,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值得创新,在高等教育中开展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努力尝试的新方向。无论教师、学生还是社会各界人士,都有义务和责任传播和传承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让蒙古族传统音乐这棵鲜艳的花朵在我国音乐艺术的大花园里、在高等教育的小花园里夺目盛开。

参考文献:

[1]博特乐图.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

[2]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3]乔娜.关于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开展[J].音乐时空,2014,(4):190-191.

[4]陈业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艺海,2009,(2):78-8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