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5期·高校英语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9/20 13:41:27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5期

王勇 彭洁予 俞明俍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文化自信;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上海兴伟学院科研项目“‘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1-101-1)

[作者简介] 王 勇(1955—),男,硕士,上海兴伟学院英语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彭洁予(1989—),女,硕士,上海兴伟学院英语教研室讲师,学生心理咨询室主任,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俞明俍(1985—),女,硕士,上海兴伟学院英语教研室助教,主要从事商务英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5-0096-04 [收稿日期] 2022-03-1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要求在课程内容的教授和传递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思政元素,各科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工作,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立德树人的功能,以此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2],这对于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全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需要遵循课程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从“育人”的本质出发,强化课程思政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重要作用。所谓的课程思政并不是特指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把专业课上的知识传授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贯彻始终。

(二)课程思政是创新的思维方式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核心,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设计、有实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具体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时,要注重思政育人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提炼出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与文化元素,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这些元素,实现课程思政对课程教学的精神引领。

(三)课程思政是有效的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符合新时期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需要,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和探索意义。所有的专业课教材中都可以挖掘出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课程思政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说教,而是将这些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和有效化,在平时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道德和信念教育。

(四)课程思政是正能量的德育途径

课程思政是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和培养道德品质的途径,各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应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德育元素并加以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精神和学识的组成部分,不断提高自己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及服务社会和贡献人类的能力。这一转化过程充满着正能量,因为整个课程所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都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基因,发挥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时期,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革。

其次,目前高校部分学生的思想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乐观的骄傲心态、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在价值观方面将高收入、享受生活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缺少积极进取精神;在学业上不愿积极努力,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不断加以解决。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衔接和融合还存在一定的隔断,在协同效应上还不够同步。应该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和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同样重要作用。

最后,部分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目的、作用、方法及功能还不够清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属于政治课教师的工作,专业教师的工作职责是教好专业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开展课程思政不够重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在整体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提倡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言传更要身教,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行教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和活动开展课程思政,比如专题教学、案例分析、第一和第二课堂结合、翻转课堂、项目研究等,让知识的传授更生动有效,让课程思政具有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和改变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三、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上海兴伟学院是一所以积极探索博雅教育为办学宗旨的学校,如何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是教师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要求每一门专业课都应根据自身特点,挖掘各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培养人才与专业知识学习密切结合。近年来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系列课程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和改革,努力实践在知识传播中开展课程思政,在育人过程中丰富知识底蕴的双重育人效果。在教学中,结合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文化元素,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积极利用教学内容、运用案例分析、开展专题讨论、举办继承传统文化的演讲、开展中外文化对比的研究课题等活动,使学生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中,自觉接受文化自信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跨文化交际”系列课程是我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了解跨文化交际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作用,并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随着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相互产生碰撞,导致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学生也会面临着多种价值选择,这样高校教育也同样渗透着西方道德、价值观的内容[3],给学生带来了思想冲突和迷惑。解决这些思想冲突和迷惑就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通过挖掘思政映射点,寓德育于专业课程,对专业课程进行再设计,使课程学习起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满足学生思想教育需求、解决学生思想矛盾,让学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深入思考,澄清价值观念,坚定政治理想信仰[4]。同时将正确的“三观”培育“基因式”嵌入专业课程,使“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成为专业知识传授、社会能力培养与正确价值引领的新型课堂。我们在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开展了以下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

(一)结合专业内容开展课程思政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和理解。在讨论不同社会与文化的价值观时,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要求将其译成英语,同时进行讨论和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描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理解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礎上,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将“自由、公正”等理念与西方国家的这些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公民自由,法律究竟是如何公正地保护公民的。

2.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学习相关的人生观内容时,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辩论。辩论中大家积极发表各自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态度及人生的思维评价等开展讨论,这种形式的活动使大家明确了一个文化群体的人生观不仅受到世界观影响,而且受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不单单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思路,培养了思辨能力。

3.培养正确的民族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过程中,会涉及许多不同民族意识方面的知识,应避免以自己的民族意识、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去强加或强求对方。但在这中间存在着对是非、善恶、公正、偏私的不同看法,在跨文化课程教学和交际实践中如何坚持真善美、如何遵守正确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是教师需要注意并需要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和掌握的。

(二)利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结合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应用型课程,在课程教学中会用到许多实践性的案例,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将课程思政教育与案例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应注意选择能弘扬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思政元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贯穿于课程教学。首先让学生学会确定案例中的问题所在,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实际建议。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选取相应的失败案例。教师在讲解跨文化交际原则和技能时,要使学生明确跨文化交际是一个互动过程,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面对跨文化交际障碍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着重对一些交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比如,中华民族是比较重视礼貌和情谊的民族,在交际时面对一些问题往往讲话比较婉转,顾及对方的面子,但大部分西方人说话直截了当,所以经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通过讨论交际失败案例,使学生能以批判性思维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在真正的交际过程中避免类似错误。

(三)通过举办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文化自信不仅包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且包含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的自信。为了配合课程思政教学,检验课程思政效果,将第一、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我们先后组织举办了“诵读中国”“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等展示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将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进行结合有着很好的实践意义。

“诵读中国”“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的内容为我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有社会影响力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诗文。在“诵读中国”活动开展前,学生认真准备,积极熟读和背诵我国各个历史阶段优秀文化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开始时,学生都积极踊跃上台用英语诵读了自己准备的诗文。诵读的经典诗文有古代诗词和经典著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孔子的《论语》;有当代的散文和文章,如《我的祖国》《少年中国说》等;有毛泽东的诗词,如《沁园春·长沙》;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段落。诵读会结束时,学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纷纷表示此类活动对于挖掘中国优秀文化,了解中国发展历史,激励爱国之情和提高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学术研究相结合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单单学会或掌握一些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许多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中外文化对比研究课题,比如,对中外企业、中外饮食、中外教育、中外节日的对比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分组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结束后,提交相应的研究报告。这一做法的意义在于:(1)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需要查阅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与文章,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学习和了解了许多外国文化,符合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2)同学间需要合作互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精神;(3)课题报告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为之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结语

实践证明,课程思政是高校在党的领导下正确办学的方向,也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如何坚持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积极效果、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运用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去探索和实践,及時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