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师范类院校《移动应用开发》公选课教学原则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8 20:39:14      点击:

陈耀东

摘要: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应用促使高校众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移动应用开发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多高校开设了相应的公选课程。本文着眼于师范类院校,概述并分析了高校信息化选修课程的现状与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开设目标与三大设置原则——零编程基础原则、重讲授轻操作原则、重查轻考原则。

关键词:《移动应用开发》;公选课;师范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218-02

一、引言

公共选修课程(以下简称公选课)是大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专业课程,公选课对于大学生扩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等起到了重要作用[1]。国家当前倡导在义务教育中普及信息科学知识,师范类院校以培养教师为主要目标,在师范类院校内开设计算机选修课有助于培养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近十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移动应用程序在电子商务、生活娱乐、交通出行等各个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2]。《移动应用开发》本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门专业课程[3],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开设此公选课能够促进学生对信息科学的兴趣,开拓科学探索的精神。图1展示了近3年来笔者所授《移动应用开发》公选课的学生专业分布情况,其中工科类专业学生只占到了25%,多媒体制作、动画、音乐等专业占比突出。由此可以看出,非计算机类专业尤其是跨学科的学生对此课程感兴趣的程度很高。

从专业课程体系角度来看,《移动应用开发》是一门需要先导计算机基础的高层次专业课。而作为一门公选课,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大多数以及授课时间极为有限等现实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做到学有所得,真正理解移动应用的开发原理,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从师范类院校信息化选修课的现状与问题入手,探讨《移动应用开发》公选课的教学设置原则。

二、师范类院校信息化选修课程现状分析

从办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师范类院校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师资人才为宗旨,其中地方二本类院校占有大多数。师范类院校既不同于一本综合类大学所强调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又与理工类、高职类等专业化高校所倡导的知识专业化培养有所区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师范类院校大多涵盖文、史、艺、理、工等几个学科,其中前三种学科的生源占多数。

在信息化时代里,信息化能力与艺术能力、语言能力等在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大多数师范类院校以必修或者选修方式开设有《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相关计算机类课程,有些院校还采用“以考代学”的方式,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目标设置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1)从授课内容上看,此类课程仍主要讲授Office、Photoshop、五笔字型等,授课内容十余年没有大的变化,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最新技术未能体现在当前教学之中。(2)从课程目标上看,专业课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而选修课侧重于通过涉猎跨学科知识来启发学生的交叉创新能力,但目前大多数信息类选修课采取视同于专业课的授课方式,过于强调实操。这时,选修课原本课时就少,却被大量课堂实践操作所占用,学生最终除了能动手做一两个小实验外,难以了解知识全貌,也就无法培养交叉创新能力。(3)从考核方式上看,许多授课教师将信息类选修课等同于专业课的考核方法,注重客观题和计算类题目。而工科类课程区别于文类的一大特点在于知识的渐进式设置,一次课未上则堂堂课跟不上,许多文科类学生乘兴而选,却因一两次缺课造成内容断层,后续如听天书,再提不起兴趣。此现象在笔者授课经历中屡有验证,一旦考试复习无从下手,成绩普遍较差,这也是许多跨专业学生不选信息类课程的一大原因。

三、《移动应用开发》教学原则

上一节概述了师范类院校的办学与生源特点,探讨和分析了当前师范类院校开设信息类选修课程的现状与问题。通过研究,我们设立了《移动应用开发》公选课的目标,就是引导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认识移动环境以及应用的安装与运行等基本知识,了解应用开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工具:(1)理解移动应用开发的原理;(2)掌握移动应用的简单开发方法。基于这一目标,结合师范类院校的自身特点,我们提出课程设置的三个基本原则。

1.零编程基础原则。由于公选课学生可能来自任何一个学科的任何一个专业,本课程必须假设授课对象没有任何计算机编程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从一开始就减缓学生对陌生课程的不自信,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课方法,逐步培育他们的兴趣与成就感。这一原则并不妨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修此课程,事实上,对于低年级还未开设此专业课的学生而言,先期选修本课程能够尽早熟悉软件应用开发的基本原理,从而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零编程基础原则对授课教师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一方面要涉足本课程所有先导课程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将这些知识浓缩、融合到本课程当中,形成一個完整的体系。

2.重讲授轻操作原则。信息类课程的一个常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编程类和开发类课程,本课程尽管属于编程类,但作为公选课并不适用一般的工科授课方式,原因如下:(1)如引言所述,公选课的目标是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涉猎自发地融合创新,简而言之,公选课重在“启智”而非“授业”,“启智”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知识面的广度,因而公选课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泛读”而不是“精读”。(2)公选课的学生没有先导基础,缺乏专业学生的操作习性。拿《移动应用开发》来说,讲授内容要么基于Java的Android应用,要么基于Object C的IOS应用,若是专业授课,学生前期已经学过了Java或者C++等高级编程语言,对键盘操作、快捷键、编程环境等较为熟悉,而对于公选课,有些学生甚至还在用单手敲击键盘,更不用说盲打,这势必严重影响教学进度。(3)公选课的课时相对紧凑,即便是专业课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课堂练习时间也要比讲授时间多2—3倍,若是非专业学生占比更大,这无疑影响到了讲授部分的质量。

3.重查轻考原则。尽管教育界一再强调“考试不是结果,而是手段”,但学生更注重考试的结果,因为关系到奖学金、就业推荐、专升本等一系列重要事项。考试固然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尤其是量化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公选课开设目的在于通过拓展知识实现融合创新,考核的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而不在于掌握程度,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跨学科学生惧怕选修信息类课程的现象,《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在命题上应以主观题为主,测试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与解决应用问题的思路。

四、结论

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发展促使高校信息化课程面临着改革创新的需求,本文以师范类院校为背景阐述了高校开设信息化选修课程的现状,从授课内容、课程目标、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信息化选修课的主要问题,进一步聚焦《移动应用开发》,提出了课程设置的三原则。下一步,我们将以三大原则为指导,对现有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形式的改革途径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鲁钊阳.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2,(06):72-74.

[2]吴吉义,李文娟,黄剑平,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01):45-69.

[3]廖龙龙,路红.《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58-6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