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教学激励机制探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4-9 13:45:53      点击:

张东桥 易国锋 周细枝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生活条件普遍增强,大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与学习的动力都表现出严重的不足,极大的制约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该文深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以学生需求为路径,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费罗姆期望理论,探讨教学激励机制;基于需求层次,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激励方法:处于生理需求层次的学生,可以引入“课堂助学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处于社交需求层次的学生,需通过社交对象与人际关系进行区别激励,尤其是社交对象为虚体的学生,可采用“底层揭示”知识将虚体兴趣转嫁至虚体技术的兴趣;处于尊重需求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进行激励。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需求;激励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源于海沃德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1],由美国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加以支持。该观念强调了个体的差异性,从不同个体延伸出不同方向的学生,尊重学生自我的发展,避免学生的同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是: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协同地去学习,从学生身心内在中挖掘与激励学习热情与动力,以达到为学而学,为学而问,为学而思。因此,笔者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激励机制进行分析,将其具现化,方便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发更多学者思考。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源于四个方面:学生不成熟性、独特性、可塑性、责权性。学生思想、知识等都是不成熟的,将其作为发展主体,更能突显出思想和知识传授的准确性与急迫性;学生与学生间是存在差异的,也是独特的,要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教育,才能有教无类;学生作为一个不成熟的个体,是极易受外界影响的,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定要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引导;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是有权利和责任的,学生有学习的权利与责任,而这也是与教师平等相待的基础。基于此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也与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迥然不同。其一,注重学生个体的知识与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去学习;其二,注重学生思想与能力,通过教育思想、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资源、平台、环境等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三,注重过程性考核与评价,以成果为导向,弱化原有的标准化考核。也就意味着,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为主;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不以教师来评价学生,而以学习成果评价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包含三个方面[2]: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突破课堂学习限制。实际上,这三个方面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给出了育人工作方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也重点突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能力提升了,学生才会积极去学习,积极去思考,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去提升自我的知识面,如何去扩展自己的学习空间——课上和课下两不误。现阶段大学本科生学习效果并不佳,本质原因也在于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缺乏,而导致这个现象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等多个方面。基于51所大学本科课堂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图1(a)所示,将8种主要的教学问题进行了统计,教学效果(教学缺乏激情、照本宣科、课堂节奏不好)与学习效果(学习缺乏兴趣、交流少、知识与能力没有提升)问题最突出,分别对应教师和学生。如若将此8种问题的对象归类至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态度)、教师(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学校(教学设施),则有图1(b),图中可以发现,教师对教学的影响占了65.41%,学生占了28.12%,学校只占6.47%。说明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教师群体时,教学问题会随之急剧减少。

二、学生需求与教学激励机制

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呢?本质上是教师如何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需求的含义是:索取,需要,可以从“需”与“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也即需要和追求[3]。学生需要的几个特征:需要的发展性、需要的无限性、需要的普遍性、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阶级性。需要的发展性是指随着旧需要的满足,新的需要将会随满足需要的活动及工具的获得而发展,这是推进学生不断前进的重要基础;需要的无限性是指对各个方面都有需要,不仅仅是对食物的需要,这给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性提升了空间;需要的普遍性是指每个人都会有需要,而且需要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需要都要熟悉,有针对性地去提升学生的主动性;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不仅以个人作为主体,而且以整个社会作为主体,这说明学生的需要也可以来自于社会关系,为教师发现学生的需要提供了方向;需要的阶级性是指由于有限的生产力,致使剥削阶级的需要被满足,被剥削阶级的需要被抑制,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利用这种矛盾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是重中之重。追求是指用积极的行动争取达到某种目的,更偏向于精神方面[4]。大学生精神思想方面的特点:自我意识强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差;讲求实效但功利意识强;开放意识强但抵御能力弱。作为教师要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精神特点,提高学生精神追求的同时,有效利用已经具备的良好精神特点,去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需要”与“追求”也恰恰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基本需要与高层次需要相对应,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点去判断学生的需求层次,进而高效地进行激励。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人员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用某种形式和方法激发人的行为并让其产生积极心理的过程[5]。目前管理学中有六大激励理论,分别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费罗姆的期望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Y理论、公平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这些激励理论都是基于企业员工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别,本文拟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费罗姆的期望理论进行激励机制分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学生而言,生理的需要是存在的,尤其是对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这种需要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安全需要,在中小学中比较常见,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有一定的判断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加之教师的公平对待,这方面的需要反而弱化了;社交需要,在大学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个阶段涉及的友情、爱情等是他们非常渴望的;尊重需要,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在大学生中,自我认可和他人认可也是他们迫切需求的;自我实现需要,是在前四种需求满足下衍生出的最高层次需求,大学生中达到这种境界的人非常少,普遍属于社交需要与尊重需要的层次。这两种需求作用对象包括大学生自身和关系群体,如图2所示,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其与家庭、教师、同学、网络人群等都有相关性,从需要的社会性上也突出了這点。学生联系的群体主要包括“虚体”和“实体”两部分,“虚体”包括游戏好友、聊天好友及其他网络玩伴,“实体”包括同学、教师、家庭、其他,“虚体”和“实体”在一定的环境下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和“虚体”“实体”之间存在人际关系[6],而这些群体和人际关系决定了学生的社交需要,学生和群体决定了尊重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在“关系”中所处的状态,确定激励方向。只有形成类似的需求—激发—利益正向闭环才能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长效运作。

费罗姆的期望理论中将激励作用大小用两大因素进行表征,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而激励力量=期望利率×目标效价,意味着给学生定的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的收益和效价越大。在确定了大学生激励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激励力量的分析,从而获得高效的激励效果。

因此,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大学生化,将具体学生目标以费罗姆期望理论进行细化分析,是探寻大学生激励方法,提升其自主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激励方法

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于处于生理需求的学生,也即生活条件较困难的学生,以“课堂助学金”的形式进行激励。这种“课堂助学金”可以是某种机会,比如勤工助学岗位资格;也可以是某种物质奖励。将这种激励机制进行细化,给出明确的目标及评定标准,比如课程互动量、课程作业完成度等,保证学生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完成。用这种方式,处于该需求层次的学生会更积极地在课堂上去表现,更加自主地去学习课程知识,以便获得他们的生活需求。

对于处于社交需求的学生,需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前文可知社交需求需从社交对象与社交关系进行分析,社交对象若是实体,则相对来说是一种较轻松的状况,可以基于情感融洽、行为沟通、区域差异、扰他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比如,学生亟需和教师沟通需求,教师只需将课堂内容稍加转变,类似翻转课堂,进而引导学生的沟通;比如学生亟需同学的情感融洽,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分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比如其他民族对某些习俗的不适应,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同学们去理解与包容,让学生更愿意上教师的课程,才会更主动地去学习。若社交对象是虚体,如学生对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非常感兴趣,甚至于沉溺其中,这种情况就会非常复杂,一种情形是学生实体中的社交受创或者较困难,把希望寄予虚体,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其在实体中的交际,即可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实体交际;另外一种情形是学生单纯的对网络虚体感兴趣,目前大学教师大部分采用高层次的尊重需求间接提示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这种方法收效甚微。俗话说“堵不如疏”,可借助这种兴趣,施以“底层揭示”知识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底层揭示”即是将虚体创建过程以更基础、形象的知识进行阐述,将学生对虚体的兴趣转嫁至虚体底层技术的学习,这种方法更适合于虚体技术方面或者近似的课程教师来实施。

对于处于尊重需求的学生,需从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与他人认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对于学生而言,自我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学习成绩是否优秀,获得奖项或者荣誉的多少与重要程度。很多学生在遇到理解比较困难的科目时,会不可避免的对自我价值进行怀疑,更有甚者会产生自卑情绪,或者寄情于网络虚体,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设计思路来简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渴望他人认可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回答、作业完成后的表扬等来激发其学习兴趣。目前课堂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尊重需求提供一个实现空间,比如现阶段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将学生讨论、思考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从中可以展现自我,获得自我和他人的认同感;比如比较突出的教学手段: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通过过程性考核的设定,增大了学生的参与力度,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通过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展现,学生可以进一步获得他人认同感。学生们在课堂中可以实现尊重需求,也就会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达到良性学习循环的效果,教学质量也就会获得巨大的提升。

四、结语与展望

本文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分析,详细描述了学生的需求与激励机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费罗姆期望理论,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激励方法进行了分类描述。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激励方法,最大程度地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通过这些激励方法的分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设计课程,最大程度地去激励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从根本上去提升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海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J].教育研究,2017,38(12):119-128.

[2]黎一锴.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221-222.

[3]刘献君.论需要及对大学生需要的引导[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4):60-69.

[4]张丽.谈当代大学生大学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1):54-55.

[5]龍庆文,曹成涛,林晓辉.构建新时期高职学生激励机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4):78-79.

[6]姜政敏.大学生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度的关系调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4):85-8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