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医学院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分制的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8 20:38:38      点击:

王映月 杨闻文

摘要: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医学院教师鉴于双师型的特殊性,教学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通过引入学分制,有的放矢地培养教师教学能力。

关键词:双师型;教学能力;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4-0064-02

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一項长期的工程,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医学院教师具有其特殊性,为具有专业资格和教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一名医生,临床工作是第一要务,作为一名临床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经调研,目前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如多数是从临床医生直接过渡到临床教师,对教学手段和方式、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教学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和了解;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较差;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足;教师成长周期过长等。笔者分析产生上述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医生工作繁重,医学院临床医生面临着临床-教学-科研三重压力,在有限的精力、时间下,面对晋职晋升等现实因素,临床教师对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者是有抵触心理,鉴于内心动力不足,自然不会积极主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其次,各院校虽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采取各种各样培训、交流、竞赛等措施,以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但是效果甚微。院校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采取的措施缺乏针对性,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能力提高仍处于一种“自然成长”、“单打独斗”状态。

鉴于以上因素,将学分制管理引入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分制最早诞生于高等教育领域,而随着学分制优点的凸显,其逐渐推广到高中教育阶段。由于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学分制改革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借鉴学分制管理制度,将其引入到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中。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关键是制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分制培养方案,既要考虑教师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职称、不同能力、不同需求,又要考虑院校对教师培养的需要。

一、构建模块,制定学分

1.培训内容。(1)业务能力提高。一名优秀的临床教师必然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过硬的临床基本技能等。因此加强临床教师临床能力内涵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常抓不懈的工作。可通过学科专题讲座、业务学习等,不断丰富教师知识的“一碗水”,让教师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2)教学基本功培养。通过课件制作、教案书写、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等教学基本能力培养,使教师掌握教学常规。伴随经验增长,按教学规律,改进、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3)教学先进理念灌输、学习。利用国内外、院内外教学相关会议,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内化因素,指导教师提高。(4)教学研究能力培养。培养教师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在临床教学的实践中,善于教学研究,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达到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辅相成。

2.培训方式。采取岗前培训、教学竞赛、知识讲座、业务培训等形式,院内院外结合的方式,多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3.学分制定与认定。(1)学分认定、审核形式。学分作为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培训等的重要依据,认定审核形式、流程必须公正、公开、透明,才能起到预期作用。学分获得途径包括教研室层面和院系层面。鼓励教研室层面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教研室开展培训前,提前向教学管理部门报备,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培训的形式、时长、主讲人、院内外等要素判定当次培训学分,教研室获批培训学分后,开展培训活动,组织教师参与。通过此举,一方面,教师的关注能够促使教研室积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发挥教研室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第一平台的作用;另一方面,培训活动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必有提高。如此,达到教研室、教师之间的良性循环。学院层面每期培训次数不宜过多,由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商定每期开展的次数、形式、具体内容后,依据形式、时长、主讲人、级别等要素确定学分,提前公布给教研室、教师。教师完成教研室、学院层面培训活动后,分别由教研室、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如实登记备案,登记时保证教师姓名、参培时间、参培地点、培训形式、获得学分类别、获得学分明细等信息真实、完整,并定期向教研室、教师公布,让教研室、教师及时了解本部门和自身参培情况,也利于院系、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研室、教师情况,便于督查、指导。(2)针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学分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在一个院校,不同职称、不同年资、不同能力、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别,院校应正视这种差别、承认差别、区别对待,寻找适合不同教师的培养方式,明确各级各类各阶段教师不同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核算出需完成的学分要求,广而告之,让广大临床教师提前知晓,指导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个人成长计划。

二、了解教师需求

学分制管理的实质在于提高教师积极性,让培训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有的放矢,切实提高临床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前期开展情况,教研室、院系可总结经验,开展问卷调查、访谈,了解教师需求,针对教师们的意见适时调整活动形式、计划、安排,从而达到更优的效果。

三、配套支撑制度

将教师参与培训学分与职称晋升挂钩。一方面,敦促教师主动关注、主动提高;另一方面,学分获得多少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提升程度,可作为职称晋升一项可量化的客观指标。

四、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成长档案

将教师在一个周期内参加的每一类型活动、培训做好记录,定期回收整理,定期向老师公开。一是保证学分计算的准确性,让教师关心、知晓当前自己的学分修习状态,了解自身不足,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规划,提高教师积极性。二是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实时掌握教师学习、培训信息,指导以后工作的开展,培训有的放矢,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培训效率。

借鉴继续教育学分认定方式,依托现代技术,开发系统,将学分项目申请、学分认定、学分获得、学分审核集中在一个系统中,优化、规范流程。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成长档案册,有利于教研室、院系对每一位教师了解、熟悉和掌握其情况,更好地帮助、推动教师成长。

总之,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最重要要素之一,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分制使培养兼具目的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发挥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主观能动性,对院校教学质量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茜.构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986-988.

[2]刘志晶.临床医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0):183.

[3]赵海善.医学分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9):133.

[4]袁立军.高等医学院校“三级三维”教师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3-4.

[5]林兴.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分制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9):22-23.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s a long-term project,which is the key to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dical teachers in view of the unique double-type,teaching capacity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inadequate.By introducing credit system,targeted training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Key words:double-qualified teacher;teaching ability;credit system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