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11 20:30:25      点击:

田昌 王英姿 刘强 荣湘民 张玉平 杨勇

摘要:以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培养为例,通过分析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具有创新力的协同培养模式,以期为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19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探索学生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其核心就是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协同培养模式可合理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大幅扩招,在培养教育方面日益突显出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营养不良、急功近利”的现象;其中,《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培养目标较单一、培养的人才适应性不强和质量不高等。总体来说,我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学生的培养质量并未与其教育规模扩大相适应,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1],具体表现在:一是老师在研究生教育理念上,仍停留在强调知识的积累层面上,片面强调记忆的功能,忽略知识的运用,即“仓库理论”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机地渗透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偏重于知识累积的传统教育需要向注重开发创造力的创新教育转变,这些都制约着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2];二是学生与老师间缺乏交流,老师一味地固守自己本来的东西,难以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3]。虽然现今很多高校正尝试政产学研等协同创新方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但由于体制机制、资源分配、理念共识、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等问题,主动、自愿协同培养高校学生模式尚未成形,亟待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旨在充分挖掘高校自独具优势的人才培养条件和模式,结合科研院所、企业的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和摸索校内、校校、校企、校所、校地以及国际间深度融合的协作培养模式,并建立面向学科前沿、适合行业产业发展、符合区域经济提升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高校学生协同培养新模式。

一、校内(院内/院际)协同培养模式

组建协同培养平台,即多学科多研究方向融合的协作平台,组织相关学院不同学科教师组建跨学科研究与教学小组,开设全校性跨学科公共课程,用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原有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并开设大量跨学科选修课程,从多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知识结构给学生输入创新概念和思维,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如依托学校“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借鉴隆平班和春云班的成功经验,优化学生培养方案、精选教学内容,创新协同培养机制,积极探索构建“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卓越农林高校学生培养新模式。

二、校校协同培养模式

与有相关优势专业的高校联合,如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优势和学科特色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和其他高校相关专业之间的协作。以共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科研平台、师生交流、共享课程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激发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共同搭建综合大平台服务于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校所协同培养模式

以我校牵头的“2011”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优质科研资源,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前沿,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和基地与人才专项,整合科研队伍和资源,共建优质资源平台,校所双方将导师、项目、平台整合实现无缝对接。共同参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培养高校师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创新的机会,挖掘学生的科研潜能,提高学生培养质量[2],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创立优质科研资源,建成共享、协同合作的育人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校企(行业)协同培养模式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推动了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广泛深入的联系,使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充分应用在实践上,反过来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建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为学校和企业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与肥料生产企业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紧密结合的优势,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新型肥料研发、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产业结构调整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研发与应用平台,着力创建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新模式。从而,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落到实处,从实践中总结并提升了创新能力;高校在培养出有创新能力高校学生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科研资金的机会;企业得到了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五、校地(区域)协同培养模式

充分考虑湖南省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已有的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植物营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并结合本专业在前期与当地政府、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合作共建研发与推广平台,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业机会,促进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同培养模式

依托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国际交流处和国际学院等)和留学归国教师资源,与国外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化课程、联合培养学生和交换学生、短期留学项目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前瞻性思维,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交流能力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协同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的新模式,紧密吻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整体需求和协同创新的精神,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合理改革的教學模式以及交叉式课程学习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目标,提出需求,做到整体规划、协同作战、有针对性实施,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不断创新的体制下,给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广泛的协作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选择不同的协同模式;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激发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效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玉波.认清形势突出重点群策群力努力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1-6.

[2]单佳平.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1):50-54.

[3]刘昕雨,王鹏辉,邓鉴.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J].创新教育,2015:11-18.

Abstract:Taking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 students 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training,we further explore the innovative 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l.The aim i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ensur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