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从提高智能的泛化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从提高智能的泛化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14 20:41:16      点击:

施伟锋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工科类大学生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大学院校的重视。在分析智能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智能的第三特征“泛化”能力的强弱,即举一反三能力的强弱;指出提高表现智能水平的泛化能力,可以从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的“兴趣”开始,以大学生具有“勇敢精神”为目标。通过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建立兴趣,依托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从而使工科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智能;泛化能力;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005-03

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对于新问题的解决能力[1]。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生的新一代大学生都非常聪明,可以说他们的智能水平是比较高的,然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探讨[2]。本文从分析智能的特征出发,提出以提高工科大学生智能的泛化能力来提高创新能力,工科类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兴趣直至勇敢精神,通过提高举一反三能力提高智能的泛化能力,最终提高创新能力。

一、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或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以新的思维、发明和描述为特征的一种过程,有三层含义:更新、产生新的东西与改变。创新能力则是创新行为的能力,即是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或生态价值等的新的思想、理论、方法或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性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代大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3]。创新性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创新意识强烈:具有强烈的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观点、求变化的意识强烈。

2.创新思维灵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不单纯地将书本与老师传授的知识作为唯一标准,而是需要结合实践进行认知。

3.创新技能水平高:创新主体具有较高的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创新人格突显: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心态。在任何不利条件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不因一时困难和挫折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有较强的独立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成为发达国家,必须坚持创新。创新的重要意义在于: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各个领域中举足轻重。因此,培養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院校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创新人才特征,研究如何培养工科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非常重大[4]。

二、工科类大学生智能水平分析

智能具有三方面的能力特征:记忆特征、学习特征和泛化特征。三方面中,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记忆能力或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学习就是知识更新的行为,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或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方面: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或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广义方面: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知识后,可以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巧,就形成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很多其他能力的基础。评价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指标一般有六个: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泛化是指由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即:从个别推理到一般;泛化能力是指从个别到一般的能力,这是对新鲜样本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能力;泛化是智能的高级阶段。

根据智能的三个特征和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动物的行为特性来看,可以说明智能是普遍存在的。从当前社会状况观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智能水平会越来越高,即新一代的人都很聪明;大学生培养中,有电脑、手机等现代学习工具,这些工具都有很好的信息储存能力,因此,大学生依托于现代学习工具,记忆能力可以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从大学生对现代新生事物的知识更新与掌握来看,例如从大学生表现出对很多涉及互联网内容的东西掌握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非常强。智能的前两个特征方面,大学生都表现出高的水平,当代大学生的智能水平比较高并不奇怪。然而,大学生有高的智能水平,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尽如人意,也就是创新能力一般;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值得分析。

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表现,是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先师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之意。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但是其触类旁通的举一反三能力比较低。因此,培养创新能力,需要从提高工科类大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着手,从培养大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出发。创新能力是举一反三能力的高级形式,也就是智能第三特征“泛化”的高级阶段。创新基础于举一反三能力,基础于智能的泛化能力。大学生若没有举一反三能力,就谈不上有创新能力。智能的第三个特征泛化能力是创新的基础,智能在创新能力培养的有价值性主要体现于第三特征。

三、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使得工科大学生实践教育被广泛认同;以实践为指引,实践出真知,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工科大学生通过实践得到锻炼,通过实践进行检验,通过实践进行创新,通过实践树立自信。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往往通过实践来培养[5]。从智能的特征来说,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重点应培养大学生智能第三特征的泛化能力。如何使大学生专注于有益的实践活动,自觉进入到泛化能力培养环节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要使每一位大学生都专注于有益的实践活动非常困难,但可以从部分大学生进行引导,然后逐步扩大范围。

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在于动手,工科类大学生实践中的动手能力是基础性的能力,动手能力中的“动手”指开始做,也就是说需要参与实践,需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才能实现梦想。只有通過动手才能发现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动手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动手实践具有生动活泼性,有利于大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兴趣;以此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贯穿于产生“兴趣”到逐渐“专心于实践”,然后形成“责任心”、“事业心”和“勇敢精神”,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过程。

进一步分析这个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与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兴趣是精神需求的表现。“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与社会安定的保障。具有责任心的人,会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把实现组织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事业心”即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奋斗精神和热爱工作、希望取得良好成绩的积极心理状态,是人类一种高尚的情操。具有事业心的人能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确立一定困难,然后经过努力达到目标;他们认为事业的成功,比物质报酬和享受更为重要。“勇敢”指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目前,新一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低的行为特征说明他们非常需要有“勇敢精神”。因此,应该在“兴趣→专心于实践→责任心→事业心→勇敢精神”的培养过程中,以精神需求开始、以获得所需求的精神为目标的过程来开展创新能力培养,从而使工科大学生能有追求、敢于追求,最终实现追求;这是工科大学生提高泛化能力的有效方法,循环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四、大学生需要有正确的梦想与追求

目前大学生智能的记忆能力比较强,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智能的泛化能力比较弱。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比较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通过应试教育,培养了记忆与学习能力,但最终若没有通过创新活动进行举一反三,那么体现智能的泛化能力就没有大的提高,缺乏举一反三能力就缺乏了创新的基础。大学生智能的前两个特征虽然比较强,但第三特征比较弱的话,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相比较同年龄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物质与精神需求很强烈,在进入城市后生活中首先面对陌生的环境,为了生活和实现自己的梦想,首先面临的是要有解决新问题的举一反三能力,在举一反三过程中又逐渐培养了记忆与学习能力。分析目前大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状况,很多大学生与外来务工人员比较,人生的精神需求与勤奋吃苦耐劳精神要差很多,也没有正确的梦想。梦想就是一种精神需求,泛化能力的培养中精神需求起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地,决定是否勤奋与吃苦耐劳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的追求和是否有梦想;因此,一个人有梦想就是有精神需求的表现;我们习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也就失去了追求,就没有了精神的力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需要物质结合精神进行,使大学生有梦想有追求。工科类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培养应以兴趣培养为引导,直至获得勇敢精神,树立良好的梦想与追求。

五、结语

目前,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以成果为标志,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以是否创造出有创新性的成果来衡量。这就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非常艰巨,全面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并提高培养的效率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6],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敏,鞠春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9):105-106.

[2]鞠银燕,宋杰光,徐明晗,王瑞花.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21):1-2,14.

[3]肖剑,龚劬.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3,(5):89-91.

[4]宋广元,李永平,刘云利.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65-67.

[5]周伟,朱金波,刘海增,闵凡飞,刘令云,蔡川川.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7,(8):49-50.

[6]张凤都.基于教育过程观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4):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