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1年第45期·新农科理念下“土地规划与整治”课程建设及实践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1年第45期·新农科理念下“土地规划与整治”课程建设及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25 11:02:58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5期

张池 梁中龙 刘科学 李灿 赵兰凤

[关键词] 新农科;土地资源规划;整治;复合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2021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新文科理念下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G20021)

[作者简介] 张 池(1980—),女,山西太原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研究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和整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5-0105-04   [收稿日期] 2021-04-15

一、研究背景

土地资源规划与整治是调适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城乡空间布局、落实国土用途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要求下,国家对土地资源规划与整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2018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强调,国土综合整治要全面加强,实施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发挥国土综合整治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重要平台作用,促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深化,土地整治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

传统的“土地规划与整治”课程主要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1],且大多以公共管理、地理信息为培养导向[2,3],较少涉及生态整治和修复技术的相关内容。这一人才培养导向与新时期国土行业和企业现行需求及新农村建设严重脱节。培养既具备土地规划技能,又熟悉农业资源与环境,能够进行生态整治修复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土地整治工作顺利开展的迫切需求。同时,“新农科”是为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农科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我国作为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大国[4],一直以来存在学科结构相对单一、交叉融合不够、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农业教育总体水平尚未进入高等农业教育强国行列[5]。胡燕红和石玉强[6]提出打破现存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是高等农业教育中新农科建设的挑战之一。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级学科,以“土壤—肥料—植物—环境—土地利用”为主线,围绕华南地区土壤质量提升和耕地保育、新肥料创新和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整治与农产品安全、土地综合整治与效益提升等领域,为广东和华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科人才。当前,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7],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十分有必要开设土地资源规划与整治等注重学科交叉和创新融合、强化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因此,本研究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地规划与整治”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探讨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

二、“土地规划与整治”课程的开设情况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自2014年起开设“土地规划与整治”课程,它是我校在农科专业较早开设的学科交叉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为该专业在读本科三年级学生,学时为32学时,具体课程安排见表1。依据当时国土资源的行业需求,本课程初期授课内容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土地资源规划为主,重点介绍土地资源规划的理论和原则,从土地的供求用量预测角度介绍土地结构与布局,以及农业用地的规划问题;第二部分以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为中心,介绍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很多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丰富了与土地的相关知识,毕业后从事土地规划和整治的相关工作。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也反映这门课程比较吃力和枯燥。部分学生反映因为土地资源学基础知识的欠缺,听课时很难快速由土壤学知识体系进入土地资源学知识体系;有的学生没有下过田,对如何进行田、水、路、林、村的实际设计规划始终无法形成整体认识;有的学生反映课程涉及很多研究地区概述、项目可行性分析和经济效益换算等内容,学起来较枯燥、乏味;有的学生认为CAD和Arcgis软件学习时间较短,无法完全熟練操作软件进行设计。尽管这门课在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已开设6年,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仍有待加强,教学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课程改革与建设

针对当前全国和广东省土地综合整治现状[8,9],结合自身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优势和当前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土地资源规划与整治”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系统化、实践化和综合化改革(见表1)。通过改进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式、强化野外教学实践,使其更适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学习,同时更贴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生态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大方向。

(一)改进课程理论教学内容

对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中涉及很多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的知识,是其本科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教学团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优化教学资源,将土地质量评估、生态效应和修复工程技术等相关课程内容加入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学生在土地规划、土地整理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的情况,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并与国家“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核心内容进一步结合,进行理论知识的介绍,丰富学生的土地整治基础知识内容,理清学习的脉络和要求。

(二)优化课程教学方式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实践课程以化学实验为主,学生习惯了理工类课程的具体公式的推导和换算,而对规划设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等仍有欠缺。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尝试多维教学,采用视频教学、案例教学、教师与企事业专业人士合作教学、增加案例模拟讨论和室内实际软件操作等多元化、立体化等教学方式授课。

1.通过讲述具体案例设计的优缺点,增加视频和小案例即时讨论环节,让学生切身参与到相关项目中,与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通过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讲解土地规划、土地复垦和土地生态修复三个方向的研究内容,使学生清晰了解当前土地规划和整治的动态,以及内涵和发展。

3.通过增加计算机软件Arcgis、CAD等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规划,掌握每一条路、沟、渠的具體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4.引导学生组团合作,对既定地块进行规划和整治模拟操作,使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网络或图书搜取的资料结合,进行自我组织学习,在各团队项目模拟讲解和互评过程中,专业知识实现了再次组织和融合。这种“学生找、学生做、学生讲、学生评”的灵活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

(三)强化教学实践

我国土地整治工程教育起步较早,但长久以来重管理、轻技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探索具有工程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相关工程实践活动较少,因此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选取广东优秀的典型农业用地整治、建设用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和生态修复项目作为典型案例,带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土地规划与整治工程及工程措施的理解和认识。在现场组织大家学习和讨论,使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理论方法,将理论知识再次融入实践,对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团队选择华南农业大学东图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研究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增城实验基地等产学研教学基地进行调研,围绕农用地整治工程、污染土地整治、水田垦造、建设用地土地复垦等实践教学点,挖掘教学内容,建立一套完备的、通用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实用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角色转变为土地规划与整治工程技术人员角色,对所学相关知识由传统课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实践教学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工程分析土地退化机理和开展工程项目的意义,探讨工程所涉及的工程量、费用和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

“土地规划与整治”是一门开设时间短、理论与实践都在探索中的课程。研究通过改进理论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开展视频教学、案例教学、教师与企事业专业人士合作教学、增加案例模拟讨论和室内实际软件操作、强化实践教学等措施,将土地资源规划和整治理论、软件技能、项目规划、修复工程设计等内容贯穿融合于课程,将土地规划、信息技术注入农科教育,强调学科交叉和创新融合,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对服务国家土地管理需求起到了关键支撑的作用。新的教学改革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采用多维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自我学习组织体系。同时加强了软件操作和野外实践,由学生切身参与项目的全过程,有助于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土地综合整治与规划等方向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