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高职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建设及实践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高职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建设及实践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9-22 14:32:16      点击:

[摘 要] 朋辈心理互助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形式,能够更有效地帮助高职生梳理心理问题,达到自助者助人、以人育人的教育目标。结合实践案例分析得出基于朋辈互助关系的心理咨询在高职生心理问题现实解决处理中可以发挥较大的积极效用。研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整体数量有所下降,團队成员表现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增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但在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反思后认为在师资、培训形式、宣传力度、活动反馈的方面有待改进和解决。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朋辈互助;心理问题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职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建设研究”(Y201942599)

[作者简介] 徐晓莹(1986—),女,浙江金华人,教育学硕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0-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1-20

一、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及意义

(一)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具有相同志向和需求的群体。格雷和霆多尔在1978年时提出朋辈心理咨询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由非专业工作者为需要帮助者提供人际关系帮助。马歇尔进一步提出朋辈心理互助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非专业人员经过选拔和培训,在督导下为年龄相仿的受助者提供心理咨询方面的人际帮助。朋辈心理互助的内容得到延伸和扩展,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采取团队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一对一心理辅导等活动,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构建良好人际关系起到重要作用[1]。

(二)高职朋辈心理互助的意义

1.迎合高职生的心理需求特点。因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学生相较本科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其中学习焦虑、人际敏感、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最为普遍;高职生相较本科生抗挫能力较差,现实感弱,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许多学生由于心理困惑没有被及时发现,未得到积极的心理干预,最终衍生出心理疾病,严重时甚至有退学的情况。高职生对人际交往需求较高,渴望得到关心和安慰,但是在外界压力下约30%的高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大多数问题不需要经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便可解决。通过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可以充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诉求。

2.容易被高职生所接受。高职生相较本科生缺乏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许多高职生受传统认识的影响,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主观上存在抗拒情绪。且传统的心理教育只在课堂中开展,无法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具有相对局限性,部分学生也比较抗拒教师的关注。通过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辅导员以朋友的身份与受助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在任何舒适的场所开展且更具私密性,能更好地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惑,激发受助对象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达到更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许多高校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辅导方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都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失的问题,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效果。通过挖掘、培训具有自主意愿的学生,使其成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补充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有助于发挥高职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性、能动性、自我教育和管理作用,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2]。

二、高职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组建

(一)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高职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能够有效开展相关工作,不可忽视为组织构建及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建立高职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必须得到学校领导、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学工办领导、辅导员教师以及学生等多方主体的支持和认同。在围绕朋辈心理互助团队建设宗旨的基础上,构建详细的规章制度,确定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性质、结构、责任和义务,并将其工作开展计划落实到相关制度中[3]。在实际操作中,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建设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发起,经过学校领导审批,建立支持团队组建的相关制度,并对学校现有制度进行调整,包括财务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等,从而为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组建及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制度细节上,明确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组织归属,确定指导教师及工作量。针对团队运行过程中的成员招募、选拔、培训、考核等活动,也有具体的实施细节,然后通过学生会、班会等途径,进行心理互助团队宣传,从而使这支特殊的团队能够得到全校师生的了解和认可[4]。

(二)团队结构

在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具体组建过程中,首先制定明确的成员招募和选拔流程,积极建设团队文化,让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精神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进入团队,参与到团队活动过程中,将团队文化的核心内容设定为“关爱自己、关心他人、互帮互助、收获成长”。在统一的精神理念引领下,确保朋辈心理互助团队上下步调一致,更加高效地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在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结构设计方面,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制,学校和学院朋辈心理互助团队是核心,重点培养一批组织能力较强、工作热情高、善于学习和沟通的学生,使其成为朋辈心理辅导员示范标兵。在学校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学院学工办的领导下,统筹全校和全院朋辈心理互助活动的开展。班级朋辈心理互助团队主要吸收班级成员,负责在班级范围内开展具体工作。无论是学校、学院团队还是班级团队,均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组织培训、选拔和考核的组建方式,确保团队成员具有一定的心理辅导工作能力。学校心理互助团队的规模视具体情况而定,班级团队由至少两名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男、女生至少各一名,方便日常工作的开展[5]。

(三)成员选择

为确保高职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建设质量,制定明确的团队成员选拔标准。如果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工作能力,或出于一时兴趣而加入团队,难以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每期通过培训和考核选拔出朋辈心理辅导员,考虑到培养效果人数限制在不超过30人/期,具体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自身心理健康状态良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自我心态调节能力强,能时常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发挥自身自信、阳光、积极情绪的感染力,对身边的同伴产生积极影响;愿意帮助他人,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够主动完成朋辈心理互助团队安排的培训任务、心理辅导任务,愿意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学生排解心理问题;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真诚,懂得尊重他人,善于与人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营造一种安全、互信、舒适的氛围,从而使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够吐露心声,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对工作负责,及时反馈工作过程,虚心接受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人员的指导或批评,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高质量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三、高职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活动开展

(一)团队成员培训活动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辅导员负责组织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团队培训工作,同时开设朋辈辅导课程,请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朋辈团队学生上课。课程内容设置包含以下层面:心理健康水平的認识与评估、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与伦理要求、移情与反移情、倾听、共情与面质、自我觉察与成长、洞察力与沟通表达、大学生团辅体验与带领、音乐团体体验与带领、动力性团体体验与带领。辅导培训时长2—3个月为一期,一学年开展两期授课辅导。在朋辈心理互助团队培训过程中,必须注重责任意识、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平衡好专业培训与学生素养培养的关系。

(二)朋辈心理互助活动

高职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建设目的是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各项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必须把握好朋辈心理互助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具体活动包括:通过组织班会、开展学校座谈会、网络传播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设计橱窗展览、宣传海报等形式设计和宣传朋辈心理标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如心理健康读书会、画展、心理情景剧、知识竞赛活动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心理积极因素;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活动,帮助须受助同学排解心理困惑,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三)团队成员评价反馈活动

为确保高职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活动的开展效果,须定期开展成员评价,总结汇报工作成果,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具体评价方式包括自评和互评、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采取定期填写工作报告的形式,从个人成长、助人行为等方面开展自我评价。互评既包括团队成员直接的相互评价,也包括受助学生的评价,具体从朋辈心理辅导员平时工作的态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能力等方面开展评价。过程评价是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过程的详细评价,因工作隐性需要由专业心理辅导员教师定期检查平时的工作记录,分阶段开展工作效果评价,主要以朋辈心理辅导员实际取得的工作成果,如服务学生数量、帮助其他学生解决的问题种类、对团队建设做出的贡献等作为评价依据。

四、实践成效及反思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某高校2018级130名学生作为样本,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回收率为98.5%,要求学生依据主观感受性,在10—15分钟内完成问卷。问卷选取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依据SCL-90各因子的得分情况划分为相应的等级,划分标准为:0——没有;1——轻度;2——中度;3——偏重度;4——重度。并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朋辈心理互助活动的评价,以此进一步完善调研数据,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结果分析

本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查:第一阶段为新生进校30天后,第二阶段为学生大二阶段。在此期间,学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朋辈心理互助培训活动。

1.心理问题学生整体数量下降。从近两个学期工作效果来看,通过朋辈心理互助团队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受助对象还是团队内部成员,心理健康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开展的3次全院范围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每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学生数量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中,团队组建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敏感、偏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5%左右。在组建朋辈心理互助团队后,这部分学生被作为需要帮助的重点对象,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下降到8%。

2.受助对象心理健康水平变化差异。研究对两次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剔除缺省数据,并通过SPSS 23.0统计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受助学生初始调查的各因子分和总分在1~3分之间,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经过两个学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帮助,受助学生部分因子分和总分均有所下降。

表1显示,受助学生经过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帮助,SCL-90自测量表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下降明显,均从中度转变到轻度,“恐怖”因子有少许下降,轻度程度降低,其他因子基本持平。因此,从SCL-90自测量表的得分中可以反映出受助对象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互助团队的帮扶下得到了有效调节。

3.团队成员反馈情况。通过访谈,学生普遍反映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对团队成员的帮助效果更加明显,许多团队成员表现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增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体现在能够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善于沟通及乐于助人方面。

(三)反思

通过对比数据分析,心理问题学生整体数量下降,受助对象受助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改善,团队成员心态也更积极向上,但在团队构建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队伍不健全。目前,专业的高职院校朋辈心理师资较为缺乏,导致培训规模较小,学生覆盖面较小,因此要逐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教师的人数,且保证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正规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相应培养对口专业的朋辈师资,发挥朋辈心理互助员的传帮带作用,以保证师资队伍的不匮乏和专业性。

2.培訓形式不系统。培训形式不系统导致培训人员无法结合培训内容和活动开展朋辈互助,理论不能结合实践,丧失了实际效用,因此朋辈心理互助的培训和活动模式须严格遵照知识结合技能、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组织分层分阶分类分级分批培训,构建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培训内容涵盖情绪、人际关系、学业、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青春期等高校学生所需类别。

3.宣传力度不够。为加大朋辈心理互助的宣传力度和覆盖面,通过“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推广,结合培训、活动、考评奖励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朋辈互助员,营造浓厚氛围。

4.活动反馈机制不健全。活动反馈机制不健全,从而无法判定朋辈心理互助开展的真实效果,应将反馈机制分设为学生反馈和教师反馈,反馈形式可通过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开展。督导主要实行个别督导和团体督导、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体系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互助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课程、培训、活动的调整,从而达到朋辈互助的实效最优化。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高职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由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广泛地开展。同时,也可以使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容易接受的心理辅导,尽快疏解心理问题。朋辈心理互助活动的开展,对团队成员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应积极构建朋辈心理互助团队,广泛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

参考文献

[1]蔡圳阳,胡小清,陈鑫祥,等.基于朋辈心理辅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探索[J].高教学刊,2019(9):164-166.

[2]吴瑶.朋辈心理互助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38.

[3]董建伟,张佩.高职院校“四合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7):105-108.

[4]孙黎黎,吴伟强.普高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建设研究——以浙江省奉化中学舒心工作坊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0):48-50.

[5]庄文婷.网络环境下高校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教育模式的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4):172-17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eer Counseling Team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XU Xiao-ying

(Jinhua Polytechnic, Jinhua, Zhejiang 321000, China)

Abstract: Peer counseling is a new 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can more effectively help vocational students to sort out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helping others and educating oth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actical cas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ased on peer relationships can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in solv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overall number of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as declined, and team members also showed a positive and healthy mental state as well as enhance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apabiliti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After reflec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improv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teachers, training methods, publicity efforts, and activity feedback.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eer counsel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