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浅析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浅析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9-7 15:06:50      点击: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各种传媒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宣传作用,提高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工匠精神;大学生;培育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18SK0001)

[作者简介] 张瑞琪(2000—),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 R77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7-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1-20

一、前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当代最活跃的群体,是传播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要力量,是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的生力军[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媒体在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等多元化因素刺激下顺势而出,大学生是新时代新媒体运用与获益的一大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運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新时代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增强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对于助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推进国家工业强国战略具有高度的理论意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新媒体的特点及给当代教育带来的变革

新媒体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作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以及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由于新媒体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多、信息资源海量等特点,在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观念、内容、手段、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

当代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加偏好于图片、音频、视频等传播途径和方式,体验式、互动式、浸入式学习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实现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也需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借助新媒体这一技术形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通过微课、慕课等教育平台,打破传统教育方式“我说你听”的单向理论灌输,促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互动,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抢占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真正以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紧跟时代潮流的形式,实现新时代工匠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三、新媒体在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活于世并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依存社会而存在,现实中的自我,是个体自身与社会外部环境互动的产物。工匠精神培育,如果仅局限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进行枯燥的宣讲,对于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理解,就会显得抽象、肤浅并且流于形式,无法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只有从大学生角度出发,让他们发自内心主动地接受工匠精神教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培育工匠精神的效果。

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所以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建设“工匠精神云课堂”,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在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及手段中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网站、官方媒体等主旋律平台,分享弘扬工匠精神的作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结合课堂内容录制工匠精神起源、传统工匠文化解析和新时代工匠精神人物评说等理论性和趣味性交互的慕课视频,生动立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深刻地领会工匠精神及其内在价值,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近几年基于新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智慧教室,支持远程互动以及更多教学场景,可以“互联网+工匠精神”等形式,实现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应充分借助微课和微视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突破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空间和场域受限的问题,打造传播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云课堂”。

(二)改进教学模式,增强针对性,提升趣味性

新媒体所具有的数字化、网络化特征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时对教师的依赖,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和教师具有相同的机会面对知识。教师应围绕工匠精神的主体,实施基于问题、案例的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倡导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借助新媒体技术,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灌输者、传授者、把关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可以教师与学生合作建设“工匠精神案例库”。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由学生以演讲或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工匠精神相关内容的分享。从同龄人的角度进行工匠精神传播,无论是内容本身的展现形式还是讲述者的语言风格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通常是被动和机械式的,新媒体技术为个体参与传播过程提供了一个双向通道,学生在该过程中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学习者个体因此可以主动参与[3]。新媒体使学生与他人一起形成、发展和创造关于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识和符合情境的个体知识。学生也从一个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与他人(包括教师、专家、同学等)分享观点,接受他人的判断、评价,保持与他人的持续对话。在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4]。

此外,课堂上学生通过将自己的手机与智慧教室网络系统相连接,运用智慧教室的移动客户端功能进行课堂互动,与教师围绕新时代工匠精神等课题进行讨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多端远程、互动教学。这种“互联网+思政课”的模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互动意识,使课堂内容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

(三)新媒体助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

文化是一定的人群在一定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人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校园文化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渐渐积累起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生存在与发展的支撑力和内驱力,是大学对外展示形象、提升品牌,对内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5]。

加拿大的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深有感触地讲到:“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校园是每一个大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在读期间每个大学生80%以上的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因此高校对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在校生,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具有一种环境教育的力量,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以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主要推手,搭建师生一体化的网络信息共享平臺,让师生可以在网上学习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拓宽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

首先,学校可以开通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借助校园大学生群体庞大的“粉丝效应”来积攒人气、扩大规模,当达到一定影响程度的时候,可以开设大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教育专栏,定时定期推送原创或转发一些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和学术文章,在专栏下方设置评论区,通过精选优质留言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弘扬和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以学院、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交流群,在群内定期转发有关传统工匠典故、新时代工匠精神事迹的文章资料和视频集锦,鼓励大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各抒己见,互相学习,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培养效果。在这种线上交流学习的形式下,学生更愿意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和学校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到工匠精神教育的效果和对学生的影响,得到教育效果真实的反馈。同时还可以定期以群内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工匠精神相关问题和现有培育形式的观点看法和建议,从而有选择地优化和改进培育方法和途径。

再次,利用微信、微博多样化的互动特性,发起高校“优秀工匠”校园投票,鼓励校园师生踊跃参与,一起评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心仪的杰出工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可以对候选人的事迹案例进一步了解,同时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各种含义在现实中的不同展现形成更广阔的认识。从传媒的角度,要控制自为型舆论,引导自在型舆论,还可以培养意见领袖,进而传播正能量,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形成全民全社会关注学习工匠精神的风潮。

最后,新媒体拓展了信息传播通道,为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和经验的人等,都可以提供工匠人物、工匠精神的相关信息,为信息联通、重组和再造提供了条件。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学生除了接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有关工匠精神的知识外,还可以从博客、开放式课程、网络资源库等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为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加工以及促使信息呈现出活跃的、快速发展的、生成性的新型特征提供了便利[3]。

(四)新媒体助力课外及实践活动,提高工匠精神实践效果

要实现新时代工匠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方位融入,首先应该进行系统完整、专业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高校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体现专业特点的校内实训基地。例如工科院校的实习,紧密结合工匠精神,加大对工匠精神的体验力度;文科类如新闻类文科专业,可建立高清演播室、图像处理实训室以及新闻采编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基地。除此之外,可以借助VR、智慧教室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及配套系统,让学生能在较为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开展项目演练,提前感知未来职业生涯的氛围,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不只停留于理论层面,更要让他们切身感受工匠精神对实践活动的指导,运用学到的工匠精神理论完成实践项目,真正做到将工匠精神外化于生活实践之中。

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和宣传新时代工匠精神。跟踪大国工匠、艺术家们的工作,利用新媒体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等特点,将大师们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并进一步利用新媒体无时间限制、随时加工发布的优势,实现视频的实时发布。不同院系或不同专业可以分别围绕不同行业、不同年代或不同主题,制作一批经典的工匠精神系列专题片,形成系列化、多视角的工匠精神专题资源库,还可以在校际进行交流、展演、研讨等。新媒体交互性极强,通过新媒体的互动,能够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同时,现在各学校要求大学生定期进行“青年大学习”的观看与答题,往期包括了经济发展、党史经典等丰富内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可以将工匠精神培育与“青年大学习”相结合,建立工匠精神特辑,对代表工匠精神的地点、人物、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和介绍,提高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和认知度。相关人物事迹对于学生内心的触动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这一途径还可以让所有大学生同等程度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

此外,高校應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亲临生产一线切身感受,去科技馆、职业体验馆参观的方式,丰富大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载体,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还可以定期邀请工匠人物、企业家到校授课、开设讲座,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等。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形式开发“移动互联网+App”企业项目翻转教学平台,创建工匠精神实践资源库,推进新媒体资源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学术会议、知识竞赛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多方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大力整合网上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宽工匠精神培育的维度。

实现校、企、研多方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育人合作平台,是高校整合校内外工匠精神教育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实习实践机制,让大学生在真实的科研和生产环境中,受到企业优质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大学生始于热爱,陷于品质,忠于文化,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严格的企业工作成果验收标准,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创新卓越的工匠品质,使大学生在真实的实习实践环境中,增强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认同,形成自己的职场信仰和做事态度。

四、结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新技术为实现媒体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推进媒体融合需要不断提高新技术优化融合的速度与深度。但技术只是手段,增强新媒体和媒体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应该以实现内容创新、增加形式类别、拓宽交流渠道、做强主流舆论为根本。因此,新媒体相关技术和平台对于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张青.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蒋银健.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129-132.

[4]谭霞,南爱华,朱艳红.略论新媒体对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影响[J].理论导刊,2015(6):82-84.

[5]洪晓楠,林丹.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J].文化学刊,2010(1):48-54.

[6]李梁生.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9.

On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ra

ZHANG Rui-qi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67, China)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we need to apply new media and new technologies to make our work alive,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 enhance its sense of the times and its attraction.”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of various media technologi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becomes and important asp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ew media and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effec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and has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Key words: new media; the “craftsman spirit”;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