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12 20:04:41      点击:

戴敏

摘要:在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如何把握机会,将互联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从互联网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入手,就高校人才培养与互联网的融合策略展开探讨,希望探索出一条动态化的发展道路,获得更大意义上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174-02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引发了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学生就业、自主办学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对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形成了阻碍。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求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化改革,与互联网紧密联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这是缓解教育主要矛盾的关键,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大大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提高了人才标准。具体而言,互联网给予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拓展教育资源

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成效,所以在当今的高校教育发展中,这一资源总是让人趋之若鹜。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的最大优势便是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国内重点大学的名师课程,还是国外先进的优质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到同一资源平台。海量的资源和信息,大大降低了学习者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准入条件,有利于加速优质教学资源的拓展。

(二)促进教育公平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时有发生。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育资源配置,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优质网络课程的开发,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参与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了碎片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目前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有效推动了教育公平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三)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已成为跨国、跨地区流动常态,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一趋势让更多的人才有了施展自身专业能力的机会,也为中国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以及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平台。以“慕课”为例,从2008年概念形成发展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慕课”风潮。我国也在2013年掀起“慕课”热,很多一流大学相继加入国际课程联盟,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课程资源与成果共享,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机遇。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互联网是科技时代的产物,充分利用它,能够给当前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便利和优势。虽然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归根到底,主要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前提: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能否做好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能否真正深入进行,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尤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线上教育模式的发展,改变传统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观念已是大势所趋。其一,分类培养理念。高校人才培养应按照学生毕业后的升学、就业、出国等不同方向,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形成全面的培养机制。其二,创业能力培养理念。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希望自己创业。鉴于此,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应多培养他们相关的业务能力,拓展思维,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助力。其三,全面的教学理念。以互联网为依托,深入探究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以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冲击学生学习的固有状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发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思想是基础,模式是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也无法实现更多人才的培养。为此,广大教师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探索。其一,“平台+模块”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综合性训练平台,实现了工作情境的模拟、工作流程的再现以及角色体验。其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实践。面对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学习小组可以相互讨论,相互提高,共同实现能力的提升。其三,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討论为基础,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将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相互融合,给学生决策者、高层管理者的高度视角,便与其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其四,实践操作模式。“实践出真知。”任何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的加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新型教育模式,是互联网给予高校教师的必然选择,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全面性、创新性人才。

(三)关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互联网在丰富知识传递和资源获取的基础上,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不夸张地说,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所以,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中,要对师资力量进行扩充和巩固,密切联系互联网教学的发展趋势,时刻使自己保持先进。其一,调整队伍建设思路。高校要认真思考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网络化,并不断帮助调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完善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其二,改革聘任和考核制度。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部分,高校必须积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实现科研资源向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变。

(四)延伸:完善學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

在新时期的目标要求下,培养目标有必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完善,修补其中的不足之处,实现其更多意义上的价值。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逐步完善了相应的学习监督和效果的监督评价机制。但是,我们也发现,评价更多的是最终静态的教育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培养。正确的做法是,将定量与定性、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等贯穿其中,体现一种激励性与发展性。

三、结语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实现变革。未来,互联网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需要认清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前提、发展、关键和延伸四方面协调,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也是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的捷径。

参考文献:

[1]贾树文,杨婷婷.互联网+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101.

[2]汪金龙.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无线互联科技,2016,(23):97-98.

[3]杨燕妮,唐铁山.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江苏教育研究,2014,(12):12-14.

[4]付立彬.创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40(2):11-15.

[5]都首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管理策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141-144.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development mod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of how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to combine the Internet and talent cultivation,and cultivate mor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This article aims at exploring a dynamic development model on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the colleg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Interne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Internet exerted on the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Greater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be enhanced.

Key words:talent;Cultivation mode;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