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9期·“医学伦理学”课程“云思政”教学的创建思考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9期·“医学伦理学”课程“云思政”教学的创建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1 11:21:05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9期

游咏 杨璐 王婧 陈代娣 唐志晗

[关键词] 医学伦理学;云思政;创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后疫情时代‘医学伦理学’課程‘云思政’的创建与应用”(HNJG-2020-0435);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诊断及精准施策研究”(XJK19BGD017)

[作者简介] 游 咏(1978—),女,湖南岳阳人,博士,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研究;唐志晗(1980—),男,湖南永州人,博士,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医学教育教学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C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9-0161-04 [收稿日期] 2021-10-13

医学教育立德树人是永恒的主题,而课程思政是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堂有机融合,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与学生思想有效迎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有效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整理并尽早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是各医学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高校在线教学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教学革命、学习革命的大势所趋。教育系统以大规模“互联网+”学习为手段,推动了全国上千万教师、亿万学生相聚“云端”的教育实践,高校纷纷发力在线教学,思政育人的主阵地随之转向网络、转至云端,“云思政”的概念应运而生。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联系最紧密、影响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学科,同样也是医学院校核心必修人文课程。长期以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医学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深刻认识医生的职责,形成全身心为人类健康服务、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成为具有医学伦理理念的新型医学人才。因此,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医学伦理学”课程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进行课程思政的系列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本文拟通过分析医学生“医学伦理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实际问题,思考如何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医学伦理学”“云思政”课程,以期为“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与支持。

一、“医学伦理学”课程创建“云思政”的时代背景

(一)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

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国的医务工作者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2]。这其中涌现出的大量先进人物和事例都是最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挖掘、整理,并与医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相结合,将为课程思政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3]。

《教育信息化2.0行动》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明确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要求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原本稳步推进的教育信息化节奏被打乱,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践,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4]。如何深入推进融合式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如何运用信息化教学实现教学育人的初心,是每一位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从2018年开始认定国家精品慕课,到2019年3月,认定门数已达到1291门[5],在2020年12月的世界慕课大会上,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经过8年的努力,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然而,思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比例仍相对较低,虽然出现了受学生热捧的“网红思政课”和陈果、徐川等一批“网红思政老师”,让我们看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挖掘的另一面,但从整体来看,大班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活动流于形式、重课上轻课下的现象普遍存在,“三全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6]。

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不仅拓宽了学习者学习知识的途径,也成为工作者引领学生构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此,在线开放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云”,强调新时代意识形态灌输,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隐性育人元素,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实现全过程育人。

(二)“云思政”的应运而生

疫情中,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民网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掀起全国各高校“云思政”的高潮。疫情期间,各大高校紧紧围绕抗击疫情这个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和最重要的实践,整合新媒体平台,因事挖掘育人元素,因时转变育人方式,因势引导青年主动担当,将疫情防控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云”课堂,不断提升“云思政”育人实效[7]。借助“云思政”的快速普及,充分利用“云思政”的数字化、人性化与智能化特征,认真分析“云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并明确“云思政”教育的目标及改革路径,将为打造信息技术时代的思政“金课”奠定基础。“云思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在这次疫情中已发挥出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专业课程中进行在线思政教育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三)“医学伦理学”“云思政”的初步探索

“医学伦理学”课程是医学人文课程群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新时代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成为必然选择,不仅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力,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价值引领”同步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国内有关“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目前主要停留于理论研究水平,例如,吉林医药学院傅伟韬,就“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思路及教学设计提出了初步的改革思路[8]。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马晶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设计进行了探索[9]。如何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由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平稳过渡的节奏,也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疫情防控需要医学科学的严谨,也需要医学人文的温暖[10]。教育应当不断探索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带来了不同教育理念的不断碰撞与更新。“云思政”的形式多样化、时间碎片化、隐性教育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理念,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变革的机遇,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其“多元性”导致的不可控性给高等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医学伦理学”课程“云思政”教学模式探索将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也将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二、“医学伦理学”课程创建“云思政”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认同感

通过“医学伦理学”“云思政”课程的构建,实施课程思政在线教学改革,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的医德教育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认同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务工作的性质,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放在第一位,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医务工作者。

(二)有助于优化课程配置,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

开展“医学伦理学”“云思政”建设与实践,通过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解决当前“医学伦理学”课程配置欠合理、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更好地顺应医学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通过进行课程思政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促使教师摆脱课堂的限制,增强授课方式的多元性、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授课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按照知识、技能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构建和完善医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为“医学伦理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三、“医学伦理学”课程创建“云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確定研究与改革的目标

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云思政”教学改革,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在线教学的优势,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医学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与学校“德术并重,精诚合一”的医学教育理念相适应,力求形成“重点讲授为基,拓展指导为要,以身示范为重,感悟内化为贵”的课程教学理念。探索基于在线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构建形成“医学伦理学”“云思政”课程教育新模式,以期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认同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医务工作的性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医务工作者,为“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提供参考与支持。

(二)挖掘“云思政”教学元素

深度分析“医学伦理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结合疫情期间在线课程教学实践,探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开展“云思政”教育教学的实现对策。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精准实施课程思政。从课程内容中发掘“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想政治元素,从医学伦理视野来关注医学,遵循目的性、适度性、侧重性和关联性原则,通过利用教学形式、联系现实问题、链接名人故事、展示高尚风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重要目的。

(三)构建“云思政”教学模式

根据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具体定位,充分发挥本课程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有意识地将思想道德理论的“价值引领”作用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紧扣医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点,教学目标突出育人性,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教学设计侧重实践性。基于本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通过网络教学门户、教学资源库、学习空间、教学互动平台、移动学习等多个模块无缝衔接,协同发挥作用,为“云思政”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课程思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线上“云思政”与线下课堂教学合理衔接,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为新时代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借鉴。

(四)集成“云思政”教学资源

紧密结合医疗实践与社会热点问题,从医学伦理视野来关注医学,以医患关系、预防医学伦理、临床诊疗伦理、生命与生殖伦理、死亡伦理与临终关怀、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等社会热点问题为抓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伦理学案例等的课程教学立体资源体系,支持学生便捷阅读相关文献、报道、案例,便捷进行教师指导和学生质疑询问,实现师生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拓展知识领域,全面达成课程教学目的。

(五)创新“云思政”教学方法

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云思政”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应合理衔接。“云思政”课前实施: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课前引导学生提前关注;课堂思政有效融入:育人要素嵌入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元素渗透教学过程,思政指标引入课程考核评价;课后“云思政”继续延伸:通过推送课后阅读及线上案例讨论,进一步将学习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内化。

(六)總结“云思政”教学效果

构建智慧化教学平台的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学习、教学行为痕迹统计和分析模块内容,试运行智能化教学平台,收集平台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对课程教学效果进项全面评价。

在医学生“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网络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发挥辐射及示范作用,能充分满足从医学生到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范围内不同结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需求,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认同感。进一步探索“云思政”教学模式,丰富“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可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