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多校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供给侧改革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5 20:19:56      点击:

庄小丽 李姝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一校多区成为众多高校的管理现状。而高校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供给方应结合学生需求、机构设置、资源配置三大要素来分析多校区背景对学生事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剖析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立足问题推动多校区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多校区;学生事务管理;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008-02

一、引言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我国高校掀起了一轮院校合并和新校区建设的浪潮。合并重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学校互补优势和规模效益;开发新校区是为了解决单校区负担过重,无法容纳庞大的学生数量的矛盾;高校合并扩展的直接结果是在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局面[1]。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展多校区背景下的学生事务管理成为诸多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梳理

1.多校区高校的界定。多校区高校又称一校多区高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根据起源不同,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拓展型多校区:由于主校区发展空间有限,高校自身向外拓展新建校区而形成一校多区高校,而新建校区没有独立法人资格。(2)合并重组多校区: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进行合并而成的、具有多个校区的、合并后统一了法人资格的大学。(3)混合型多校区:兼具有以上两类校区的特征[2]。多校区形成的原因不同,对于学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因此,结合学校发展原因分析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

2.学生事务管理的界定。经过多方对比,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储祖旺教授关于学生事务管理的定义有较为一致的看法[3]。储祖旺强调了学生事务管理的五个核心要素,即:指导理念、开展工作的专门机构、学生的客体需求、资源配置和工作者的专业素质[3]。五个要素中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不受校区分布的空间限制,指导思想直接决定了资源配置,但多校区空间的不连续性对学生事务管理的整体定位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指导思想中受影响的部分是关于权力在不同校区的分配,这也直接决定了不同校区的资源配置。在此,本文将分析维度凝练为学生需求、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三方面。

三、多校区学生事务管理供给侧挑战

1.学校统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的布局是着眼于学校整体的学科规划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有时会把部分院系拆分到不同的校区。高校这样的布局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学生对学校一体化观念的认同,其缺点在于不利于各学生培养和成长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而若以原有校区的特色为基础,则不同学院的学生分布在不同校区,不利用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和一体化观念的培养,文化认同问题突出,同时不利于学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培养。

2.延伸管理与属地管理之间的矛盾。延伸管理与属地管理面临着两大矛盾,即:一致性与特色化的矛盾、集权和分权的矛盾。管理机构实行延伸管理其优点在于能保证各管理机构工作的整体性和各校区间的一致性,业务熟练度高,其缺点在于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管理效率受到影响,同时无法更有针对性地结合校区特点开展工作。以属地管理为主的模式,其优点在于能充分地考虑各校区特色开展工作,管理效率较高;其不足在于业务熟练度相较于专业部门较低。学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向各校区实施的延伸管理,亦称集权型管理;各校区成立管理机构实施的本区化管理,亦称分权型管理[4]。因此,延伸管理与属地管理反映的本质是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集权和分权问题。学生事务管理部门是否愿意因为校本部校区管理的特殊需求让渡部门部分的管理权力,亦可能涉及到学校和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博弈。

3.科层设置与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随着学校校區的增多,原先一个校区一套管理机构的局面将被打破,多校区面临着如何在多校区设置管理机构的问题。根据原有设置在各校区各设置一套机构,会造成机构庞杂,管理成本上升的问题。因此,多数高校采取在主校区以外的校区主要机构设置简化的派出机构,非主要机构不设置派出机构,由其他机构兼任该机构工作职责。如何在简化机构设置的同时保证各校区的工作质量是多校区学生事务管理需要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1.立足学生需求,以创新教育模式推进供给侧改革。在应对学校规划和校区与学院学生事务管理需求矛盾方面,有些高校进行了学生事务管理教育模式创新的尝试,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求是学院教育模式、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舍区教育模式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模式,通过对三所学校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的比较,可以总结出三所高校三大共同点:一是该教育模式只针对本科生;二是都是以宿舍为划分依据;三是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都突出“教育”这一重要功能。不同点是,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将求是学院/书院作为本科生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其工作人员就是各校区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各学院不再设置本科生辅导员;重庆大学的舍区只是作为学生部分综合素质培养的引导机构,其工作人员是作为各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补充。结合学生宿舍开展学生事务管理有两大优势:一是学生宿舍不同于一般的居住舍区,具有居住和教育的双重属性,学生宿舍同样可以成为学生拓展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让学生在宿舍内接受老师的指导教育,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5];二是以学园代替学院作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单位的划分标准,可以减少空间分离对工作的影响程度。

2.结合校区特色,以调整管理模式推进供给侧改革。“一个大学”的理念是实现大学多校区融合、促进无形资源共享的首要管理基础。“一个校区”的内涵一方面包含校区统一的理念精神,另一方面更包括了校区间具有实际意义的无差别的重视程度、无差别的发展地位和无差别的管理理念[6]。无差别的重视程度反映为对每一个校区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定位,最大程度地满足各校区的管理需求。然而无差别的重视程度不等同于一刀切,反而需要因地制宜,适度调整不同校区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不同,有明显的时空属性。涉及全局和学校发展战略的管理工作,学校要通盘规划,整体布局,一体管理;涉及单纯的校区管理工作,可以进行合理的赋权,将管理权限下放,提倡属地管理[7]。合理赋权,实现延伸管理和属地管理有效结合,将是多校区学生事务管理供给侧改革的又一大举措。

3.破除空间障碍,以提升服务质量推进供给侧改革。多校区管理的难点在于不同校区间的空间物理障碍,而信息化建设可以打破高校各校区的地理空间限制,使得各校区的学生事务管理资源可以共享。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为管理主体即辅导员或各机构管理者的工作开展提供便利,做到不增加管理人员和机构的前提下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如数字化门禁的实施。同时,数字化信息也可以为管理客体即学生提供更多便利。目前,诸多高校已经在探索建设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模式,例如,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建立的师生服务大厅。

在多校区管理的背景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将面临着更多新环境下的新问题,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结合学校、校区特点,不断地探索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模式,推动学生事务管理的供给侧改革,提升学生事务管理服务质量,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叶宏玉.高校一校多区学生教育管理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王雪桦.拓宽型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储祖旺,蒋洪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演变与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2):86—90.

[4]刘桥.关于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实践探索[J].亚太教育,2015,(27):192-193.

[5]刘光宇,高校学生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6]庄斐.广东省综合楼高校多校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7]郭随平.提升高校多校区管理效能的认识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3,(02):37-38.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