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7 19:16:46      点击:

张纳新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应当顺应新时代发展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结合“互联网+”思维,简要分析了“互联网+”的背景下图书馆流通服务发生的新变化,着重对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流通服务;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014-02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拉开了我国“互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帷幕,所有传统产业都正在被互联网所改变。而图书馆在“互联網+”的环境下流通服务工作会有怎样的创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概述“互联网+”的时代特色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互联网+”给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带来的新的变革,进一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创新途径,以期对“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互联网+”时代特色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具备以下时代特色:(1)跨界融合:“+”本身就体现一种跨界、一种融合,“互联网+”强调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个传统领域之中,实现与传统企业的深度共融。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构建网络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2)创新驱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产业,技术的限制,促进了尖端科技和创新成果的不断突破,加强了创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推动了更具活力的创新体系的构建,打造“互联网+”下的创新驱动新引擎。(3)重塑结构:互联网借助跨界融合,打破原有的生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改变了固有产业链,创建了新的群体利益,对市场模块进行重新规划整合,重塑整个社会的学习生态,商业生态和生活生态。(4)尊重人性: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互联网+”是以用户为基础搭建的交互平台,它与传统行业相比之所以强大,除了技术的领先,更为重要的是对人性最大限度的尊重,这体现在始终重视用户的体验度,并注重激发人类无限创造力。(5)开放生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即生态计划,要以开放共享的姿态建立互联网平台生态圈,打通之前限制创新发展的环节,搭建好价值创新导向与创意创新生态之间的桥梁,快速拥有互联网基因,进而改变整个互联网生态格局。(6)连接一切: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通过不同内容、不同质量、不同方式的连接,完成价值结构互交网的构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社会关系,促进网络与生活的融合。

二、“互联网+”对图书馆流通服务带来的新变革

1.图书资源多元化。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传播与渗透,传统的纸质图书已无法完全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出版物与数字载体应用也应运而生。广大用户不仅能从图书馆获取到馆内的图书资源,而且也能通过网络获取到拥有使用权的馆外图书资源。正是这些新变化,使图书馆资源从之前的单一封闭模式向多元共享模式发展,形成了“多载体并存”的发展趋势。互联网为图书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实体图书馆逐渐成为虚拟图书资源点,逐步构建和完善“虚实结合”的数字图书馆的整体网络结构。

2.操作方式便捷化。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各高校图书馆都逐步实现了计算机智能管理,这让图书馆的流通服务更加便捷化。目前,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工作已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绝大多数的图书馆均已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图书馆,读者牟方便地了解图书信息,有效掌握借还时间。同时借助系统的记忆功能,可以了解到读者的阅读偏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推荐资源。

3.服务范围扩大化。目前图书馆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阅览和外借服务,网上预借续存、资料库检索、个性化定制等也增添到服务过程当中。同时,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加入,打破了固有地域限制,读者可通过移动智能媒体接受到图书馆的远程服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从到馆用户扩充到网络用户,图书馆网络遍及全国各地,服务范围也不断延伸。

三、“互联网+”环境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措施

1.构建移动信息平台,提升读者阅读体验。面对“互联网+”新的信息化条件,图书馆必须转变传统服务模式,构建移动信息平台,将移动设备与图书馆信息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为读者开展延伸服务,将知识导航、用户指南、文献查询、在线阅读、相关推荐、热点推送等模块引进到移动信息平台当中。另外,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图像借阅自助服务,既方便读者又能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图书流通效率。

2.建立资源共享网络,拓宽信息交流渠道。“互联网+”的环境下,图书馆应以互联网作为媒介,建立资源共享网络,聚合多种社会化媒体,积极开展馆际交流,拓宽信息交流的渠道,进一步弥补图书馆资源的不足,从而满足读者的差异性需求。各馆通过协作共建的形式开展各项交流服务,利用网络实现跨时空的技术、资源和服务的共享,方便读者快速直接地获取所需信息,从而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流通质量,拓宽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

3.建立数据管理系统,优化数字资源。“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需求量激增,需求信息种类日益繁多,只有建立数据管理系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读者,满足读者多元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应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图书资源管理系统以优化了图书馆数字资源,避免大量图书资源的重复开发。这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流通效率,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4.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转变服务理念。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要实现流通服务创新,图书馆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重视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可通过定期开展流通服务培训,让图书管理员充分了解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精准的建议和优质服务。加强馆员信息素养培训,提升信息化管理与创新服务水平。转变服务理念,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差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5.建立流通服务反馈机制,促进良性沟通。“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中心,理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握学校发展动态,积极投身于学校的科研教学当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完善的流通服务反馈机制,加强读者与图书管理员之间的良性沟通,进而提升整个图书馆的竞争力。图书馆应利用社会化媒体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式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及时收录用户建议,清楚地了解用户需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图书馆要定期对用户的借阅情况,咨询记录进行数据分析,结合用户特征建立反馈机制,为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支持服务,促进用户与管理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最终能提升流通服务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时代,图书馆固有的流通服务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改变,图书馆必须直面挑战,大胆创新,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创新必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且势在必行。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