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教师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12-4 9:44:04      点击:

  区域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科研的支撑,谁是实践研究的主角

  教师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张彩云

  当前,从宏观的教育决策到微观的课堂教学行为诊断,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科研来支撑。在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教育科研承担着“引领、指导和服务”的重要职能,得到了广泛重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但在现实中,教研也出现了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科研效益低下等问题。真正让教育科研落地生根,还有些问题需要澄清和解决。

  区域研究的作用正在凸显

  设立专门经费 为鼓励和支持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国家、地区和学校不同层面设立了专门经费,极大激发了中小学的科研热情。如,2016年共有479项国家级课题立项,中小学校立项课题有47项,占总数的10%。各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投入相应经费支持中小学科研,部分发达地区每年的科研经费达到上千万,很多学校从每年的公用经费里专门拨出一部分支持教师开展校本研究,为中小学开展科研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成立专门机构 各地设立了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和组织,进行科研规划和管理。有些地区组建了跨区域的科研协作联盟,搭建平台,共同谋划科研发展,共享科研成果。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过程中,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实施,有的教育集团设立了专门的科研室,安排专门人员统筹管理科研工作,以科研为抓手,实现教育教学、教师发展的一体化。还有的中小学组建了基于共同兴趣、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组织。

  制定专门制度 很多区域和学校不仅制定了教育科研发展的整体规划,还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考核和激励制度,把科研水平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了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有些学校不断探索和完善科研室的工作职责和活动规程,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对教师科研过程和结果进行规范化管理。

  真正的问题都从实践中来

  科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区域教育科研的主体是中小学,中小学究竟该做什么样的研究?和高校专家学者的研究有何区别?有的地方和学校盲目追求课题立项,有的地方片面模仿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有的地方将教师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作为评价成果的唯一标准。这些认识和导向造成了许多一线教师从心里畏惧、行为上排斥研究。

  中小学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和改进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具体性和独特性,教师成为研究者也只是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工具和手段。

  中小学科研要遵循一切从实践中来、一切运用于实践的原则,立足于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提高质量。

  学校和教师是主体 科研选题、科研过程以及科研成果的表达,都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目前中小学和专家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在专家立项的课题之下,设立相关子课题。二是请专家对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规划研究方向,专家不定期进行指导。三是中小学自身确定了清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独自进行研究和探索,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请专家进行指导。

  现实中,采取前两种合作方式的中小学占多数。这样的方式往往过分依赖专家,表现出一种“跟风式”的科研,把研究问题的选择权、研究过程的参与权、研究结果的表达权悉数交给专家,忽视了自身的主体性。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的研究,因为缺少主动性和针对性,教师往往未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把发展放在第一 评价决定着中小学研究的方向。究竟什么是好的研究,许多地方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还存在一些偏差:一是偏重学术取向,过于看重论文、出版著作的数量和级别,忽视了成果的应用推广价值。二是偏重课题立项和结项,忽视研究过程。三是评价主体以行政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为主体,缺少同行和学生参与评价。

  这些评价标准往往会催生“快餐式”成果的出现,使科研成为了部分学校“锦上添花”的动作。科学评价中小学科研,必须把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教师和学生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重视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提升。把研究形成的新理论、新经验作为中小学科研的附加值,淡化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和等级,引导中小学校和教师立足于实践,寻求自身和实践的改进。

  合理目标有助于提升效率

  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良好的科研文化是孕育高质量成果的基础。营造良好的科研文化生态,要切实转变观念,将科研从外在要求变成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内在需求、自觉行为。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现代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是统筹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益的关键。应建立以学校为主体、教科研机构为主导、政府统筹为保障的管理体制,加强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统筹规划,提升教育科研机构服务能。

  推进科研与实践融合 区域教育科研必须体现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区域和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摆正科研在工作中的位置,聚焦重点开展研究,推动关键问题解决,也要考虑学校和教师的差异性,将研究分布到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各个领域。

  提升科研的现实效益 当前中小学科研普遍存在问题意识淡薄、科研素养不足、科研质量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提升科研效益。问题是研究的起点,要想提出一个好问题,不仅需要做实践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和反思,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积累。

  另外,要注意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学会资料和数据收集处理的基本方法。在研究成果的表达上,要与常规的工作总结报告区分开来,避免把工作过程当成研究过程。

  提升科研效益,还应确立合理的科研目标,既不好高骛远,盲目追逐国家级课题,也不原地踏步,流于经验总结。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科研水平较为薄弱的学校,应以特定项目为依托,骨干教师参与为主,发挥骨干的示范辐射作用;对于有一定科研基础并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学校,可以校本研究方式,鼓励多学科参与为主;而对于科研基础较好的学校,则鼓励自主申报项目,以学科、团队研究为主,带领教师全面参与。

  (作者张彩云,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