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民航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能力需求及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8 19:57:45      点击:

秦凤姣 赵欣 魏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航从业人员的工作特点和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研究得到飞行、管制和机务维修三个民航关键岗位人才能力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民航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工程实践机制以及学位监控机制等。

关键词:民航从业人员;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能力需求;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8-0128-03

根据“十三五”规划和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向服务社会、满足特需发展的应用型高校转变,是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工作重点[1]。民航飞行学院作为一所民航行业性质的高等院校,在当下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不仅要正确把握、贯彻国家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文件精神,更肩负着为民航输送具有较强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培养知识体系、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进一步提高民航从业者的关键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我国民航发展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当务之急。

一、民航从业人员的工作特点及培养现状

1.民航从业人员的工作特点。民航是一个涉及技术、人才、管理等众多内容,并注重应用的行业。民航的工作性质要求从业者必须承担更多高强度、高难度与高危险性的工作[2]。随着我国民航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以国产大飞机和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为代表的航空工业科技成果的不断问世,以及新航行系统和低空空域开放的逐步实施,更需要大量民航专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都对我国民航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以民航飞行员、管制员和机务维修人员这3个有代表性的民航岗位为例,飞行员是飞行操纵过程中信息采集、处理、航行计划与决策以及操纵执行的主体;管制员作为空中交通的直接指挥者和决策者,是整个航空运输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而航空机务人员是飞机维修保障工作的主体,也是航空公司能够持续安全运营的重要动力源泉。当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打造“空中丝绸之路”,推动沿线各国航空业合作,实现民航强国伟大目标,民航系统更加需要大批国际化的一流人才,参与推动我国民航事业的创新与进步,实现我国民航事业可持续发展。作为输送民航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在民航优秀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建立创新、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民航事业安全、长效、绿色的运行保驾护航。

2.我校民航高层次人才培养现状。目前,我校研究生课程设置较全面地涵盖了民航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校内设有飞行模拟中心、空管实验室、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航空维修实验基地等实践基地,这些基础设施为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的具体操作能力提供了条件。此外,学校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旨在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工程硕士培养。这一系列的措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亟须引起重视[3]。(1)特定岗位人员的认知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偏少。现行的培养模式更注重从业人员对岗位管理规章、指导、流程等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在认知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投入方面还有所欠缺。以管制员为例,在执行管制任务时,他们更可能依照法规、标准程序思考并发出管制指令,而尚未养成完整的感知、计划、沟通、判断与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2)以校内实训平台为主,参与航空一线单位的实践机会有限。不同于其他行业,民航业尤其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过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经调研,现阶段在校研究生中,很多学生反映实践时间相对较少,且多以校内实训平台为主,进入一线单位参观、实习的机会偏少,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航空运行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不能准确把握各类岗位所需的能力需求,难以预估和处置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3)研究生学位课程理论占比偏多,工程实践内容整体偏少。研究生课程涵盖的基础理论课程占比较大,而应用基础理论完成工程应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内容设置偏少,尤其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培养体系尚不成熟、不完善,缺乏职业导向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机务维修学生为例,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和灵活应用上,与机务具体工作内容出入较大,造成其掌握创新实践基本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能力不足。

二、民航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

工作分析是研究个体胜任特征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方法[4]。本文通过调查民航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与工作关键,分析了各关键岗位的胜任能力维度,为民航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资料储备。

1.飞行员能力需求分析。基于美国O*NET工作分析系统,结合我国航线飞行员的工作任务和飞行特点,分析飞行活动内容及特点,得到从飞行前的准备,飞行中的操纵、监测、协作到飞行后报告及评估等共计13项核心任务和5项辅助任务。通过调研和问卷调查,最终获得飞行员胜任特征维度,包括知识类指标:气象知识、地形知识、客舱安全、政策与法规以及航行系统知识;技能类指标:风险控制、处境意识、问题解决和设备使用能力以及决策力;认知能力类指标:情绪稳定性、空间定向能力、应变能力、操作准确性以及警觉性;职业素养类指标:事业心、责任心、纪律性和自信心等[4]。2.管制员能力需求分析。通過查阅文献等形式系统地收集与管制能力、任务相关的具体内容,得到管制员工作任务群的7项核心任务与13项辅助支持内容[5]。作为管制从业者,不同管制席位都要求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情景意识,具备充足的专业储备,能准确感知、判断管制过程中各方面的“软—硬—人员—环境”条件,妥善管理并处置特情,正确决策与指挥、监测,为空中交通提供战术性和实际的决策支持信息等。此外,不同管制席位、管制席位与飞行机组之间,还必须有效协作与监督,共同保证空中交通安全顺畅。

3.機务人员能力需求分析。结合《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技能培训大纲》(AC-145-13)、《维修系统培训大纲》(AC-121-56)以及《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等资料,汇总了包括航行前维护、过站(短停)维护、航行后维护、定期维修以及特种维修等几项机务人员维修工作中的主要常规任务,在此基础上,访谈一线经验丰富的机务工程师,获得了一线机务人员的关键胜任力要素。机务维修工作不同于其他工种,工作内容繁杂枯燥,工作时间不定,工作过程必须格外仔细严谨,故而要求岗位从业者不仅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处事不惊的性格特质,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可靠性与忍耐力。

三、基于民航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能力需求的培养模式改革

1.基于民航关键岗位能力需求,针对性地设置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民航关键岗位特殊性,科学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推动研究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克服人才培养过程中软硬件以及环境条件限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加强特定岗位认知和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助其明晰各关键岗位能力需求。

建议分别针对飞行员、管制员以及机务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需求,开设除专业课程以外的心理学、管理学及职业素养等内容相关的基础选修课程。例如,设置工程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增强学生的工作任务敏感性与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寻找自我调节与压力管理的正确方式;开设针对各岗位的认知管理、岗位风险管理、威胁与差错管理课程等,帮助研究生形成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加强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建立协同创新的工程实践平台。在协同创新大背景下,应将“应用、实践、创新”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重视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以及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学习。建设以民航高层次人才需求特点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培养体系及实践平台,在注重培养共性的同时,突出体现工程实践培养特色,形成具有民航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平台[6]。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航空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空管实验室、机务维修校内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基地以及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强化研究生实践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

3.充分利用校内外导师工程资源,灵活安排岗位工程实践环节。研究生修完专业课程后,可根据校内外导师课题情况、工程经验以及企业资源,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实习时间段与实践岗位:既可选择与导师研究课题、从事工程等领域相关岗位实践,也可选择本人意向从事的民航岗位完成工程实践。本阶段重在充分结合产学研合作,促使学生通过民航关键岗位的参观、工作系统模拟(飞行操作、管制运行与监控、机务车间实习等)、实际参与等,深入了解航空领域的最新技术。把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最大限度地理解自身能力,极大丰富和开拓行业视野,从而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过程。

4.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和学位考核机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行业亟需的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故而,建立中期分流的质量保障机制尤为重要。没有分流和淘汰,就没有质量。在教学以及实践阶段的质量审查中,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根据研究生综合表现,可建立中期分流的质量保障机制。计划与程序是落实细节的最佳向导,建立与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遵照计划进行研究生培养,是一项长线工作。为保证培养质量,学校对研究生考核可采取分流管理机制:第一,对于在规定期内未能按时完成学位课程学习的学生,可选择重修或延期一年补修相关课程,成绩合格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培养;第二,对于其他培养内容均已达到标准,但未能按期完成硕士论文工作内容,不能正常参加毕业答辩的,可以申请延期一年答辩;第三,对于硕士论文答辩未能正常通过,但其他培养内容均合格者,可申请二次答辩。

研究生学位授予必须严格按照学位授予标准和相关学术标准。鉴于民航特殊性,对于民航应用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更要凸显工程研究在民航行业中的实、综、创性。首先是“实”,即论文的可应用性,论文写作应基于实践,研究必须侧重在民航特定工作岗位上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其次是“综”,即研究方法的综合性,论文研究要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妥善处置飞行运行过程中的常性问题和突发状况的能力;最后是“创”,即论文要有创新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必须体现一定的工程实践创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也可不拘泥于学术研究框架,可结合实践特点,采用调研报告、工程设计、应用研究、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环节,专家也应秉持“重工程应用”的理念,着重考核研究生的工作量及论文实用性等。

四、结论

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作为民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充分把握民航航线飞行员、一线管制员和航空机务人员面对复杂的工作情景所应具备的能力,解析民航特殊行业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将具体岗位能力需求渗透到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管理的计划当中,改善人才资质培训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工作能力的有效方式。此外,现阶段也应注重针对已就业研究生的岗位能力追踪,评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扬长补短,努力形成以素质、能力为导向的培养选拔和淘汰机制,希望能够建立更加有效的、符合我国民航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十三五”规划内容[EB/OL].http://baike.so.com/doc/10958512-11495833.html.

[2]刘雪元,李永娟,蒋丽.民航从业者工作负荷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6):28-32.

[3]罗晓利.民航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申请书[R].2015.

[4]李海龙.高高原航线飞行员胜任特征模型研究[D].广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16.

[5]李宗冀,罗晓利.空管中人的因素[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1-5.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k feature of civil aviation talents,the present situation,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on training the applied and high-level talents in domestic civil avi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the three key position,including pilots,ATCs and maintenance personnel's talents ability demand of civil aviation,and based on thi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strategies,which includes formulating the targeted system of degree courses,building a flexible mechanism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s training,for the reform of the applied and high-level talents training in civil aviation.

Key words:civil aviation talents;compound and high-level talents;ability demand;training model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