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浅谈完全学分制下高校班级“家文化”的构建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28 14:43:09      点击:

杨小松

【摘要】完全学分制使高校班级陷入困境,班级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严重缺失。引入“家文化”理念有益于重塑班级凝聚力,有益于开展班级活动和提升活动效果,有益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本文通过建造跨越时空的家、制定共同生活规则、化整为零的运作机制三个方面探讨班级“家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高校班级 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94-02

高校班级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重要功能,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的主要阵地。完全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课程、上课时间、修业年限等,使固定班级动态化,“同班不同学”和“同学不同班”问题突出。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概念逐步淡化,班级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功能下降。高校班级模式亟待改进和创新,通过注入新的元素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一、完全学分制下高校班级面临的困境

(一)实体空间缺失,班级概念淡化,班级凝聚力不足,班级工作难以开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点: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班级成员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完全学分制导致班级同学间见面沟通交流的时间骤减,班级成员间的感情难以建立和深化,造成班级概念淡化,成员对班级的认可度和归属感缺失,班级凝聚力不足。班级成员如同一盘散沙,缺乏组织性,没有纪律性,班会无人参加、班级活动无人问津,班级工作无法开展,班级难以发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

(二)良性班级文化缺失,班级缺乏对班级成员的积极引导,阻碍了成员的个体发展和成长成才

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文化环境对育人具有导向作用。班级群体共同的学习行为方式和作风容易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对不符合班级共同氛围的学生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迫使其适应,从而促成整个班级的从众行为,使学生能尊重班级的荣誉和价值,使自己的学习作风、态度和方式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完全学分制客观地导致了同班同学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散,学生在低年级时无法完成“合”与“和”的整合过程,更为通俗地说,也就是没有形成有效的班級文化,同学间的榜样机制、监督机制、

制约机制都没有办法形成并发挥作用。班级成员在思想上、学业上和生活上缺失积极思想引导以及他律的制约,直接阻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成长成才。

二、完全学分制下“家文化”对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家文化”最初为企业所引入,旨在建设和谐的家的氛围而非家的关系,属于内在伦理的范畴。互助、创新、坚持和自我是“家文化”的主要元素。“互助”帮助团队避免成为一盘散沙;“创新”有助于团队打破框架和摆脱束缚;“坚持”是建立意志顽强团队的保障;成员没有“自我”、个性缺失的团队将是被禁锢的竹篓。企业倡导“家文化”,是因为“家文化”有很强的凝聚作用,有助于职工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优秀的“家文化”可以营造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这种氛围在主观上使人产生责任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社会学角度而言,班级是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根据一定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的正式小群体。班级具有不成熟性、教育性、社会性等主要特征。面对完全学分制毁灭性的冲击,高校班级作为学校管理和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光荣使命,重塑班级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势在必行。改革和创新组织机制,注入新的、有效的元素是必经之路。“家文化”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方面都适用高校班级建设,能够为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搭建良性的发展平台。

(一)“家文化”的引入有益于重塑班级凝聚力

“互助”理念的引入和执行有助于提升班级同学间的沟通和交往,促使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和深厚的友谊。“互助”既可以为同学们带来帮助他人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又可以获得他人在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帮助,使整个班级充满人情味,让人感到温暖。这有益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

(二)“家文化”的引入有益于开展班级活动和提升活动效果

“自我”和“创新”有助于打破传统的班级管理框架,鼓励具有不同个性和特长的班级同学参与到学校和班级事务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献计献策,使活动既具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兴趣、融入学生的生活,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活动效果;同时又能够增强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家文化”的引入有益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

“家文化”有助于形成优秀的学风和自由民主的班风,使制度合理化、管理人性化、心理认可化,有助于提升班级同学的归属感,让班级不再只是僵化的、强硬的、对立的组织,而是一个自由的、温暖的、友爱的家。班级为每一位同学提供成长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满足学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完全学分制下班级“家文化”的构建

家既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虚幻的存在,因此在构建班级“家文化”的过程中,只要保障爱与责任的核心思想不变,在形式上可以是多层次的、无限制的。这里班级“家文化”的构建可以分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各个层次间是并列的,同时也存在着递进的关系,都有各自的任务,同时为其他层次服务,但宗旨是一样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平台,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服务。

(一)物质层:建造跨越时空的家

完全学分制导致班级实体空间的缺失以及班级同学时间上的分散,利用网络建造虚拟空间是当前高等院校的常用手段,但是维护和运营依然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首先,网络空间宜少不宜多,一个微信公众号和一个即时通知讨论群即可。其次,微信公众号做主要宣传阵地,内容包含通知、贴示、批评与表彰、光荣榜等相关内容。每日问候,假期无休。再次,即时通知讨论群,用于紧急事件通知,主体用于同学间的各项事务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事不对人。最后,通讯工具专人负责制。在建造和运营虚拟的家时务必保障信息的及时性、实用性和准确性,更要用问候和关怀让同学们感到温暖和尊重;做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促使同学们养成每天必须关注的习惯。

(二)制度层:以入学教育为平台,制定共同生活规则

入学教育是每个学校的常规工作,但是入学教育的效果却参差不齐,主要在于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增加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讨论校规校纪的过程中,制定班规和班级公约,如旷课处分的规定,作为班规可以进行细致的操作化,旷课一次班级宣传栏警告,期末综合测评减分等以示约束。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班规,使其更为准确,同时有利于同学们对校规校纪的学习以及日后的遵守,提升入学教育的学习效果。

(三)精神层:以化整为零的运作机制培养主人翁意识

为了鼓励同学们参与到班级事务中,培养其主人翁的意识,在班级实施多功能小组制。该小组既是学习互助小组,同时也是功能小组,如微信公众号运营小组、学校和班级活动策划组、团务党务组等等,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治的原则运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责任意识。

班级“家文化”理念的渗透,重在将他治转化为自治,帮助同学们在心态上进行调整,从“要我干”的被动中解脱出来,演变为“我要做”的主动行为,在班级建设中形成共享共建的积极态势。

参考文献:

[1]张卫青,孙立锐.“家文化”在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中的适用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

[2]廖仁梅.以营造班级“家文化”为核心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J].教师,2013,(20).

[3]乔兵志.丰富“家文化”建设内涵 推进和谐班集体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3,(14).

[4]赵荣辉.班级管理:从权威走向民主[J].当代教育科学,2015,(2).

[5]储小平.中国“家文化”泛化的机制与文化资本[J].学术研究,2003,(1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