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论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9 20:04:31      点击:

南艳

摘要: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道路,而文化自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找到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为新时代下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看似没有太多的联系,实则都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此本论文针对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进行了分析,从各自内涵到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提升文化自信的关联性。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05-02

一、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1.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一书的创办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幕,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響,方兴未艾。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独裁,提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等。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文化,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新文化运动开始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阶级发展要求,这场文化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来看,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思想及政治上给专制主义带来了空前沉重的打击。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动摇了传统礼数的思想政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新文化运动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的思想运动,同时引导旧民主主义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全国各个地方进步报刊以及社团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社团约有三四百个,如“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北的文化书社”等,这些报刊以及社团活动的开展,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同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完美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2.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之中都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习近平曾指出“我们要坚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主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文化自信的积极实践,同时对文化自身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全面发展。

二、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都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发展开辟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创造条件。文化自信与新文化运动都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来自于最基本的实践,也来自中华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创造条件,而文化自信为中国共产党更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者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道路基础上,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对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的看法

1.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民族是分不开的,民族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灵魂。结合时代发展我们要重新认识文化,充分吸收传统优秀文化思想。一个国家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理念,摒弃传统文化,这个国家发展是没有任何特色与灵魂的。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来说,正是因为有这些优秀文化,才能为国家的治理提供有效方式,为我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依据。结合新时代背景,我们必须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发展模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进与发展,才能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文化的沉淀与累积、传承与发展和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开辟道路,务实文化建设的根基,也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例如,我们一直提倡建设的小康社会,其中“小康”这一理念来自于《礼记·礼运》,这足以看出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看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但它并没有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导致最终失败。在这段历史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然而这种认识并不客观,基于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为例,胡适本身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他尖锐地批评了中国的文化惰性。不过在胡适发表的众多英文作品之中,我们又看到他的中国情怀,一个全心全意为中国辩护的胡适。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是强烈的批判了传统文化,但并没有对其彻底的否定,因为传统文化有一种固有的“文化惰性”,这种惰性根源于固有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活习惯,也就是文化的本位。即便是物质生活发生了骤变,学术思想、政治制度发生了改变,文化本位思想都不会出现毁灭的痕迹。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动摇了传统思想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如何提升文化自信与新文化运动基础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新文化运动顺应历史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文化自信展现出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然而在实际发展中备受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将封建礼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有效的分开。

2.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对此结合我国发展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还需要对有益的思想学派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包容。

3.紧跟时代潮流,鼓励文化创新。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统一,构建符合21世纪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过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我们不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自身价值。发展文化软实力,应该结合时代潮流,突出中华民族的优势,这才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文化自信,都是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建立在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式,全面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体现,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R].2016-08.

[2]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R].2015-1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