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应用型专业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3 20:50:50      点击:

朱虹 胡惠媛

摘要: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培养人才,只有做好应用型专业建设,才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必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专业建设和学生质量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本文以深圳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为例,论证了应用型专业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为,指出了应用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065-04

近年来,作为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践行者之一,深圳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整体实力跃升;以师资引育为动力,构筑科研创新团队;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探索高教改革途径”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与特区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

一、学校的现状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成为一所学科齐全、设施完善、师资优良、管理规范的综合性大学。“十三五”期间,深圳大学的发展定位是:立足深圳,面向国际,依托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为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性城市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学校定位和建设目标是致力于建设一所教学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改革完善本科教学体制机制,将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发各育人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构建分层分类育人体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三种类型的育人新模式。

深圳大学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动力”是学校提倡的发展模式。从人才培养的类型上看,绝大多数是应用型人才,其次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因此,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也是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一。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应用型专业的特点及定位

应用型专业是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社会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类型,其质量标准既不同于学术研究型人才,也有别于实用技能型人才。他们既要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又要具备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能力[1]。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必然要求。作为深圳大学最早开设的本科专业之一,应用化学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努力创新并实践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广东省,深圳市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化学基础专业人才。深圳大学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向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努力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使其相互促进。因而对于应用型专业而言,其人才培养除了和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一样,以培养基础知识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標外,更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应用性”和“高水平”结合。在“应用性”方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改革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科研究特色,梳理现有课程设置,完善“厚基础、宽方向、强实践”的课程体系,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突显应用特色;在“高水平”上,围绕大学的根本使命和核心职能,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从事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以创新的科学研究助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社会服务。

三、建设应用型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经济安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纷纷反思并纠正危机前的“去工业化”进程,相继推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重振计划,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并争夺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面对这新一轮工业革命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严峻挑战,《中国制造2025》规划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实施,规划中制定了推进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的蓝图。因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的核心是制造业围绕技术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在实施这一强国战略的过程中,人才是核心和根本要素。而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精英教育”主导着民众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诉求,主导着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行动选择,而面对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和多类型的人才需求却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2014年,国际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Manpower进行每年一次的产业人才缺口调查表明,2013年涉及42国38000个公司,其中35%完不成招聘计划。造成全球人才缺口的主要原因是求职者缺乏职场所需的能力素质技能和经验。而就中国调查的数据表明:2013年人才缺口比2012年上升12%(全球平均上升1%);十大缺口人才包括研发人员、设计师、工程师、技师技工等高中低各层;本科教育与人才缺口相关性最大。反映了中国现阶段发展对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的特点[1]。

为解决制造业人才建设中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早在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2017年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又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该文件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旨在为促进制造业人才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随着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正从过去的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拼质量、拼内涵、拼特色,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这些意见的发布,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将推动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应用型专业,在其专业建设中,应克服对“应用”认识不清,概念模糊的问题。如,将“应用”认为是低于“科学”和“研究”的教育层次,因而重视基础学科,忽视应用型学科专业;或模糊各学科的特点,忽视教育类型的区别。我国的大学虽然分为了不同层次: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但都是面向职场的“应用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世界公认的顶尖研究型大学,但它也是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的本科工程专业教育目标就是为职场培养创新和领军能力的工程师。MIT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会读研,但不论他们最终学历是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后80%以上还是在产业做工程师,是典型的“工程师摇篮”[3]。德国,日本制造业的强大,无一不是归功于其强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世界许多一流的技术大学,都属于“应用型”大学,其培养的都是“面向职场的人才精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迄今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学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占有较大比例。例如: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在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获得了成功的经验,提出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和创新等方面的新认识,逐步形成了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的理论体系。

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培养人才,只有做好应用型专业建设,才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竞争力反映了高校的竞争力和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都受制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现有基础的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竞争力的提高,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必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专业建设和学生质量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四、应用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学习积极性不高。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企业的职场工程师,要求學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大学四年中,多门实验课程贯穿始终,加上实习、毕业论文等多项教学安排,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项实践性环节,相对于课本学习,其艰苦程度不言而喻。而由于现代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成长过程中动手能力方面的训练偏少,面对各项实验操作,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上受社会各种负面思潮的影响,从学生到家长,对于化学类需要经过严格训练,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掌握知识的学科均会尽量规避。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积极采取多种途径,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加强实验安全教育,优化实验项目,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开展实验教学。此外,也呼吁全社会加大宣传,改变观念,强化应用型学科专业的作用,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

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型专业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需要付出的努力则更为明显:从业务水平要求看,教学内容由单纯的理论内容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教学方式由课堂授课型向实验型、演示型转变,考核方式由单一闭卷考试向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转变;从自身能力要求看,能力结构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同时要求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仅要求在知识数量上扩展,还要求在知识结构上调整、质量上提升,以满足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些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中付出的额外成本很难在短期内有所回报[4]。特别是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成果的认定更多是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高档次的科研论文作为绩效指标,教学上的付出很难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此,学校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同时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学院中已有多名教师建立了产学研的创新创业基地,学校也在和企业的合作中搭建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平台,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3.专业方向及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应用型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科技、教育、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新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也不断涌现。高等院校中现有的专业方向及教学内容势必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中,我们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认识到学生的培养应从“授技型”向“育才型”转变,从单纯传播知识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转变,从狭窄的专业技术教育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将开拓创新精神、独立深入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专业是基础学科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将传统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相互融合,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才能具有更宽厚的基础和较开阔的学术视野,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它是化学类相关专业的基础,目前的新材料、应用电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专业均由此而衍生。为适应当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除保留四大化学的基础外,更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充分发挥知识平台和课程群(教学模快)的整体功能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凝练多个专业方向。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创新型研究短课”、“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等教学环节,计入学分。“创新性研究短课”设置科学项目短课、专题研讨短课、专技实践短课等,实施虚拟小学期课内短课制,短课要求以学术研究性、探索性和实践性为开课原则,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加上“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使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几年来,从化学相关产业发展需要出发,结合深圳大学化学化工的学科及科研优势,应用化学专业已构建新型绿色化学品合成,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制备,生物材料制备等创新创业实验室,使之成为符合科研与产业发展导向的特色教学平台,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科研和教学协同发展,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学投入多,办学成本高。应用化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的一门学科专业,化学实验的教学也贯穿于整个化学化工本科教育的始终。随着近年来学科的交叉和其他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化学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社会需要知识技能相对全面、创新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其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应用化学专业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校外需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因而相對于其他学科而言,化学教育的教学投入多,办学成本高。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入,这为促进化学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带来了机遇。未来的化学实验,除必要的基本操作和基本训练需实际进行外,一些化学实验中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真实实验难以开展的实验项目,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开放共享,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5.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重要渠道,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为教师的知识更新提供了可能。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也属精英化教育阶段,大部分企业属于国有,大型企业接受实习生是必然的选择,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食宿等各种便利条件,充分保证了实习的质量;但在现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类利益关系,使学生进入企事业实习实训的难度越来越大,真正满足各项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匮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而需要政府协调、企业积极和高校配合共同参与完成各项实习实训教学任务[5]。

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依托广东省化工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广泛开展了特色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校企协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拓宽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施展的平台。而对于一些自动化程度高、危险性高的企业,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来弥补学生不能进入生产现场的不足。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而大学的各项基本活动,往往是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平台,学科专业对于大学功能的实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培养、训练学科专业的知识、文化和传统,形成学科专业领域内人才的知识特征与能力特征;在某些学科专业领域中进行科研活动;为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这些功能的发挥,往往离不开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6]。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中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构筑大学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提高大学学科水平进而提高大学整体实力就成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构建多样化的本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04-01.

[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3]查建中.本科专业教育转型势在必行[N].中国青年报,2014-05-19(11).

[4]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55-57.

[5]陈婷.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8,(3):72-74.

[6]孙建京,吴智泉.地方大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2015,(5).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