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土壤学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5 20:29:13      点击:

宓文海 马莹莹

摘要: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科学教育必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土壤学是农业科学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特色鲜明的实践性。本次研究主要从土壤学教学方法的革新及研究方向进行讨论,从基本教学内容、模式及知识体系完善、实验实习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改革意见。土壤学教育方法的革新其目的是探索能培养出具有先进创新能力的农业科学人才,使接受专业教育的学生具备更好的专业能力。土壤学教学改革有助于解决我国未来农业经济发展中对高端农业人才极度需求缺乏的难题。

关键词:土壤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155-02

一、引言

《土壤学》这门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是对土壤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物理及化学性质、土壤的分类及利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部分,从成土过程、肥力、土壤质量和土地保护等基本问题的视角来进行论述,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1-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过分开发、食品安全及粮食产量等资源需求的增长以及现代农业对农业人才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该门课程的讲授必须适应新形势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课堂教学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土壤学教育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过于单一,文字和描述性语言过多,不但给教师的教学增加负担,而且许多问题难以表述清楚,无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对土壤学知识的理解。如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遥感手段对土地的调查、土壤矿物结构、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等,传统教学方式不但浪费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理解接受也比较困难。

2.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各个独立分散的知识点上,难以接触真实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深入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例如,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成分都需要有直观的认识;土壤养分循环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需要联系性分析[3]。

3.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缺乏实践训练的针对性。理解土壤学理论需学生动手作业及实践调查的内容,例如土壤调查中的实地踏勘、土壤分布及分类观测等[4]。因此,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领会能力欠缺,印象不深刻,欠缺基本农业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4.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不高。原有的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理论的讲解,这使学生自主思维启发性不足。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教学环节上缺乏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性学习欠缺[5]。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认知—验证为主,缺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缺少创新性思维引导,新技术、新方法(如数字化地球,遥感技术等)的应用还未实质性的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5.需要借鉴其他农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综上所述,针对主体课程《土壤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时代土壤学教学方法改革

1.改革的目标。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土壤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2.改革的内容。(1)增加土壤教学挂图,用图件和视频丰富多媒体内容,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对于基本的土壤学术语、计算公式等理论性强的章节,仍然采用板书或文字;对于其他章节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给学生。(2)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整合。传统的教学按教材章节顺序,注重土壤学理论教学和土壤学实践应用过程及其产物分析,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不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为此,我们将所有内容重新进行归类综合,把所有教学内容整合为几个单元模块。明确各模块的知识点、技能目标,并且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借鉴农林类实力较强的相关大学的《土壤学》教学经验,实地考察学习。如参观南京农业大学国家级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野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或土壤学野外实践基地,学习相关培育方案及经验。

3.实施方案。调研相关农业院校《土壤学》课程教学情况,研究课程改革的整体框架,确定新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探讨研究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探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及提升。

4.特色与创新之处。《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对农业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本课程的分析,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有益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创新之处在于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关键是如下两点:实物教学法:通过诸如不同类型土壤的展示去培养学生;模块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根据专业特色有重点地提高学生的土壤学水平。

5.大数据背景下土壤学教育将是多样化教育。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教育”成为了未来教育的蓝图。为此,我国教育信息化规划中提出了“两平台”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智慧校园建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学实践,这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的农业教育资源的分享与合作,更好地培养具有全球观并且能为其他领域的人传达地球观的农业人才。

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往牺牲环境的高消耗发展模式正悄然向绿色低能耗方向发展。传统的农业人才正面临难就业的现实。因此,我国高等学校土壤学教育的调整刻不容缓,正面临以下新情况:首先,土壤学教育知识系统应快速更新,服务领域要不断拓展;其次,教育形式正走向多样化,不同类型的数字教育平台有待建立,并且需要与传统的课堂式教育有机结合;再次,需要建立大数据时代的土壤學教育战略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求。

三、结语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和粮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土地的开发需要引进新设备、新方法、新技术。但是,专业人才需求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扬州大学,正是莫大机遇与挑战。由于中国土壤科学专业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缺乏培养经验,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探索一种新方法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锻炼一支较强的教学研究队伍,以适应快速发展中土地资源用人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土壤教学手段单一,教改方案的实施缺乏比对样本。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到国际其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等进行调研及查阅纸质或电子资料。与专业课教师认真沟通,合理设置实践环节,发动师生在野外实习时采集土壤标本,完成教学实践任务的同时积累土壤实物。总之,土壤学的教育将是大众通识教育与个性化专业教育并行的教育,是针对复杂性问题的综合性交叉性教育,未来的土壤学教育更多地是以全球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的教育,其本质是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大数据观的综合性人才,以应对未来解决人类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

参考文献:

[1]关连珠.普通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280.

[2]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100.

[3]吕贻忠,李保国.土壤学实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200.

[4]黄运湘,廖超林,尹力初,等.《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09,(4):22-24.

[5]李克庆,谢玉玲.范例教学模式在地质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6,(4):54-55,78.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