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7期·课程思政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1/4 10:49:1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7期

张俊 李屹旭

[關键词] 课程思政;测绘工程;立德树人;解决策略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大地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020);2020年度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测绘工程省级一流专业”;2014年度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测绘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贵大研CXJD〔2014〕002);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

[作者简介] 张 俊(1976—),男,宁夏中宁人,博士,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测绘类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李屹旭(1980—),女,河北衡水人,硕士,贵州大学农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农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173-04 [收稿日期] 2021-11-23

一、课程思政相关背景

课程思政是以各专业学科的课程为载体,以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渠道的育人实践活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课程思政被纳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中,表明中央对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2020年,在教育部面向全国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已将课程思政建设上升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战略举措的高度。近年来,高校按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要求,就课程思政建设落地出台了许多措施,重点围绕如何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例如,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就如何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并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进行了探索与示范[2]。但是,由于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今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贵州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例,梳理了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探讨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

二、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

所谓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不是专门单设新的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3]。其根本目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总体目标,完成并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才育人的根本任务。其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很显然,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课程思政必须承载新时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任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就是要深度挖掘高校公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4]。

三、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以各类课程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并实施教学的过程。为此,首先要找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然后利用恰当的方式将这些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合于课程中开展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各专业课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

以下梳理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在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将十分有利于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提升专业整体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每一位高等教育者都必须顺应这一时代主题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高校及全体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时代命题,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可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共同做好责任田的责任人。自2016年开始,贵州大学要求各专业优先在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发现,在推进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育试点工作中,一些专业教师自身存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严重不足的问题,甚至针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存在将错误观点灌输给学生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想意识淡薄所致。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思想政治教师的事情,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而是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上,因此,长期下来,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就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所具备的思想政治知识体系也不完整,这导致课程思政教育难以真正实现价值观塑造和知识的有效融合,使专业课程思政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水平不高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课程思政除了承载显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外,还承担着蕴含其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强调“术业”有“专攻”,偏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科专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5]。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为例,教师在授课中,总是以专业知识的完备性、实验分析的逻辑性、工程实践技能的实用性为主,强调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会服务功能及工具性。所挖掘的思政元素大多是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甚紧密的德育元素,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课程思政的真正含义是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根本要求是要于润物细无声处实现知识与价值塑造相融合的教书育人教学模式。但教师大多数只将一些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简单搬到专业课中,不仅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还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适得其反,与课程思政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在整个学生学习生涯中,专业课程占到约80%,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课程思政应当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依托,必须构筑专业课程与另外20%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联动、教师联动的“大思政”格局。为此,高校应当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6],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共同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还远未形成“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体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性出现断层,课程思政链条不完整。例如,目前高校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以保障全校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但是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开设顺序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某些前导课程要先开设,专业课程后开设。而目前,高校为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大多优先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试点,并要求将核心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经验逐步推广到所有专业课程。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后思想政治教育会中断一段时间,因为大部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是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以后,因此,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思政教育会出现断层。所以,高校必须统筹安排和部署,尽快合理解决课程思政教育断层的问题。

四、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校教师具备课程思政的思想自觉和业务水平,是落实课程思政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设法解决当下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水平低、业务水平差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其重点是要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意识。首先,要通过教研室会议经常性地探讨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和改革的意义,使教师自觉、自发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并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和改革。其次,要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以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教研室安排的课程思政教育任务。最后,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在各类考核中,将课程思政水平和成果纳入考核体系,激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专业框架体系中挖掘思政元素

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专业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隐性思政教育优势,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实表明,专业教师一般都具备比较高超的专业知识教授技能和水平,但是未必具备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使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收到良好效果,教师必须在不损伤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教授的基础上,在专业框架体系中寻找与各专业知识点最佳契合的思政元素,并通过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将这些寻找到的“接地气”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才可以于润物细无声处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效果。由于与专业知识相联系的思政元素一般都“有血有肉,有故事”,这些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将课堂变得活跃、有趣,可以使思政元素变成摸得着、记得住的东西。比如,笔者在讲授“大地测量学”课程中时间系统这一核心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制造的太空精密冷原子钟达到3000万年只差1秒的精度,从而使我国太空航天控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故事。在2017年的法国时频大会上,外国专家团队曾无奈地说道:“太空最领先的冷原子钟数据已经被中国人率先拿到了!”以这个故事向学生展示,只有占领科技前沿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科技,才可以参与某些重要国际事务,取得话语权,向世界表达中国声音,并鼓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在时间系统讲授中,时间的国际单位秒长是利用原子时系统定义的,为此,必须讲解原子钟的工作原理,而原子钟的精密程度制约了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本节内容引入中国精密太空原子钟的故事自然合理,没有任何生拉硬扯的痕迹,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同时对科技强国的理解产生共鸣,对于培养学生自觉树立科技强国和科技报国的志向十分有利。

(三)加强课程思政链条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7]这段话表明,不管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其核心要义是要针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重进行思想引导。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感情上也最亲。因此,针对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中课程思政课程短链问题,可以采取辅导员和班主任“亲身说教”教育的方式加以解決。目前,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其他学院教师“结对子”,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助力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模式和做法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除了辅导员和班主任外,其他教师也可以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结对子”,虚心向他们讨教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只要取得“真经”,那么不管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念好课程思政这本“经”,这对于解决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断链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梳理了课程思政推进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并探讨性提出了解决对策。某些问题在工科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是普遍存在的,共性很强。文中提到的某些观点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例如,为解决知识与思政“两张皮”问题,本文提出要使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接地气”,只有“接地气”的思政元素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实现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协调育人的功能。在未来工作中,将一方面探索在新工科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下开展课程思政综合教学改革举措,另一方面希望能尽快建立测绘工程专业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将国内一些成功经验推广运用到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从整体上提升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