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思维导图在口译听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0 19:53:15      点击:

邓礼红

摘要:基础口译教学应突出口译听辨训练,以信息逻辑化为核心理念,开展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口译听辨理解技能,养成良好的听辨习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口译听辨的逻辑重构和表征训练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听辨信息之逻辑结构的意识、能力和良好习惯,并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和趣味,训练时教师应注意选取合适的语篇材料。

关键词:思维导图;口译听辨;逻辑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210-02

一、引言

口译听辨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口译员听到讲话,即译出语后,必须根据译出语表层信息系统的符号和语言链通过大脑的积极整合、分析、判断和推理,并在认知系统的不间断参与下最终解决词语语义系统中的各类关系[1]。听懂是口译的关键步骤,译者的听辨水平是成功口译的基础。在口译教学中,听辨训练是译员训练的第一步,也是译员训练的重中之重。在基础口译的教学阶段,学生的听辨理解能力往往是口译学习的一个瓶颈[2]。

二、口译听辨训练的模式及主要内容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口译听辨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模式,比如Gerver(1976)的同声传译过程模式、Gile(1995)的口译认知负荷模式、Setton(1999)的同声传译认知语用加工模式、蔡小红(2001)的交替传译过程模式和卢信朝(2011)的英汉口译听辨认知心理等。上述国外学者提出的各种模式主要基于西方社会的语言背景,且大多针对同声传译而提出。国内研究者蔡小红提出的交替传译过程模式描述了交替传译的整个过程及相关处理机制,但未对各机制的具体运作做进一步描述[3]。卢信朝从认知心理学视角探索了英汉交替传译中听辨过程的认知心理模式,分析口译听辨的认知过程,解释口译听辨认知所需技能。根据该模式,口译听辨训练主要针对以下技能展开:音流听辨、言意分离、意群切分、关键信息切分、释义、概要、逻辑性重构、联想、预测、分心协调和表征。

三、思维导图及其应用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思维导图让人以图画的方式,清晰地描绘出思维的线路和层次,以大脑最熟悉的图像表征方式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可视化地呈现出来,是组织和阐述表达知识的有效工具[4]。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教学辅助工具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主要为中小学)教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并取得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将思维导图引入我国外语教学,研究对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中高职乃至成人各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国内对于小学生外语学习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教学方面;对中学外语学习者的研究以有关词汇及阅读教学的研究居多;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研究则以图式思维能力培养为侧重点,其中又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居多,分别涉及词汇、阅读、写作、口语、听力、语法、翻译及专业英语等教学主题;中高职及成人外语教育的图式思维研究主要以阅读、听说及语法教学居多。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具体实践研究始终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5]。但到目前为止,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口译听辨教学的尝试较少,实证的量化的研究更少。本文着重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口译听辨训练之逻辑重构和表征技能训练中的有效性。

四、思维导图在口译听辨训练中的应用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的大脑并非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接收一些信息,摒弃一些信息,完成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即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6]。在口译听辨训练中,教师把听辨语篇的主题作为认知图式的中心节点,把背景认知图式作为理解语篇的支架,引导学生沿着思维导图的框架進行有意义的认知结构建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7]。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学生可以对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通过同学间思维导图的交流,学习者还可以弥补个人的背景文化知识的缺失。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图式或概念框架与新的知识图示进行比较和判断,对新知识进行扬弃之后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这个过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学生听记语篇“How To Deliver A Successful Presentation”为例,该语篇主题明确、逻辑结构清晰,适合画思维导图。先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语篇每一段的听记和原语复述练习,再把每4—6名学生分成一组,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完成对听辨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快速将笔记中的信息用不同颜色、形状、层级的符号来分类和重组,将信息之间的关联可视化。思维导图画好之后先让学生在组内根据所画导图完成对整个语篇主要信息的回忆与复述,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在班级展示、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并用英语把全篇的主要信息完整、准确、流畅地复述出来。待每一位代表都介绍和复述完毕,全班投票选出“最佳团队”。对获得“最佳团队”的小组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听辨中的自主性,形成整体观,有意识地听辨并记录语篇中的关键信息和信息的逻辑结构,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核心信息整理好。通过反复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完整、流畅地将信息译成目的语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协商和讨论,共同完成画图的目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互动和趣味,改善了听辨训练的效果。学生的听辨水平提高了,对整个口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会有所提高。

五、结语

听辨训练是基础口译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口译听辨训练涵盖了一系列技能训练,所有的训练以信息逻辑化为核心理念。本文探讨了将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教学辅助工具应用于口译听辨训练的可能性、步骤和优点。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口译听辨训练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信息,明确信息的逻辑结构,培养良好的口译认知思维方式,提高口译输出的质量,增加口译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语篇材料都适合画思维导图,比如内容很简单或逻辑不清的材料就不适合画思维导图。教师在听辨训练中要根据不同的材料灵活采用合适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2]仲伟合,王斌华.基础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听辨[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2.

[4]赵佳娜.思维导图在认知结构建构中应用模式研究——以大学基础英语实践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121-126.

[5]贾竑,隋晓冰.思维导图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综述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3):189-191.

[6]章伟民.建构主义及其教学设计原则[J].外语电化教学,2000,(3):23-26.

[7]白志刚,赵敏.思维导图在英语专业听说课中应用的实证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53-155.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