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5 20:25:54      点击:

张俊玲

摘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基因式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立德树人、全方位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找准结合点、立足学科优势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强化全员育人的机制建设、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进课堂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学;课堂;基因式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049-02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为此,上海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提出“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深度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1,2]。

在纯粹的自然学科教学中如何做到将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突出育人价值?关键是要充分挖掘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步入理性认识的殿堂,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遗传学》课程是我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水产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室首批入选的建设课程之一,笔者在讲授《遗传学》课程时,将遗传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摸索与尝试,现以遗传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设计为例,谈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设计与体会。

一、思政进专业课堂的设计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育人功能,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切实遵循教书育人规律[3]。古往今来,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因为揭示了教育教学规律而为后人所秉持,并发扬光大。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即首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在教学目标制定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等要素,这些要素就像遗传学中的“基因”一样,使之成为专业课堂教学的“灵”与“魂”;其次在课程设计时还要注重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避免传统的填鸭式的生硬说教,将课堂主讲与现场讨论、网上互动等教学方式巧妙融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也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在引人入胜中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二、找准结合点,立足学科优势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

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遗传学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找准专业教学内容与价值观引领的结合点,充分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资源;同时思政材料要精而管用,要生动、贴近教学内容,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的思维纵深发展和行为认同。遗传学中蕴含着许多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要素,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我国在遗传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学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坚持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在绪论部分讲授遗传学发展历史时,介绍我国早期遗传学的开拓者、国际鱼类遗传学研究之先驱陈桢院士。陈桢是师从国际遗传学大师摩尔根的第一位中国弟子,学成归国后,他用中国所特有的材料进行遗传学研究和创新,首次证明鱼类的“孟德尔式遗传”,这一突破性成果以确凿的证据征服了所有的生物学家,陈桢也被认为是国际鱼类遗传学研究的先驱,开创了我国遗传学的实验研究,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形成和早期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代宗师。同时,他的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和方法,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讲授细胞质遗传部分植物雄性不育时,介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袁隆平在1960年7月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天然杂交水稻”,并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在讲授遗传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时,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参与的1%的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 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登月计划”,主要由美、日、德、法、英等国的科学家共同参与,我国得到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30Mb区域的测序任务,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中国因此成为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从工作量上看,1%的数量并不算大,但却意义深远。这向全世界证明:只要目标集中,措施有力,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研究,跻身于国际生命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适当引入水产动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及我国科学家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服务水产的情怀。通过讲授我国科学家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服务水产的情怀,还进而培养学生秉承“勤朴忠实”、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强化全员育人的机制建设,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

架构“课程思政”体系,既要充分发挥传统思政课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1,2],才能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最终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理念,首先要强化全员育人的机制建设,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部署,为教师参与教书育人全过程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建立运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明确教学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

其次,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加强教师对核心价值的深刻理解,明确课堂教育中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高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强化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到教师日常培训体系。促使教师担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3]。

因此,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以课堂教学管理为抓手,既抓住了教师这一关键,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實处,又聚焦了学生这一主体,把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1):6-7.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M].学习时报,2016-12-2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