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水利工程制图及CAD技术》的课程教学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30 9:24:11      点击:

【摘要】本文分析《水利工程制图及CAD技术》在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探讨,以更好的指导该课程教学。

【关键词】CAD 水利工程制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53-02

目前CAD绘图技术在水利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各水利院校将计算机绘图和水利工程制图相结合,纷纷开设了《水利工程制图及CAD技术》的课程。然而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该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急需开展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

1.水利工程制图及CAD技术的特点

《水利工程制图及CAD技术》是水利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的集合体。水工制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工程制图基本知识、水工图分类特点以及阅读水工图的方法和技巧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AUTOCAD是一个计算机辅助绘图与设计软件,具有绘制编辑平面与三维图形、标注尺寸、渲染图形以及打印输出等基本功能,是工科专业人员绘图的必备工具。水利工作者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过程中,既要掌握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又要具备CAD绘图能力,两者在水利工程实践中缺一不可。

2.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目标和内容不明确

根据《水利工程制图及CAD技术》的课程特点,授课教师一般会安排CAD软件的学时比水工制图知识多一些。結果往往导致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CAD基本操作,但对于水工制图基本理论学习不足,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之间相互脱离,专业知识和软件学习衔接不到位的情况,甚至出现学生只会电脑绘图,不会打印图纸的问题。

2.2 上机实验效率低

上机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们掌握AutoCAD绘图技能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水工图大多较为复杂,学生独立完成整张水工图的绘制难度较大。另外,学生上机时往往专注于自己的绘图任务,遇到问题都想得到老师的帮助,或习惯于自己翻课本,缺少团队协作的能力,上机效率较低。同时,CAD软件的应用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这也给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困难。

2.3 考核难度较大

目前,《水利工程制图及CAD技术》的考核方式不尽相同。单独试卷考核或上机考核都不能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做出全面判断。而学生往往会根据结课考试或考核内容,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更多的向考核内容靠拢,这样很容易产生偏理论或偏软件操作的问题。另外,计算机绘图使学生抄袭作业更容易,如不制定相关对策,老师很难对学生提交的纸质版或电子版作业做出准确判定。

3.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讨

3.1 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指导教师要充分做好引导,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虽然在教学安排里CAD的学时多于水工制图,但并不意味水工制图理论教学不如计算机绘图软件重要。即便计算机成为了绘图的首要工具,但是CAD绘图仍然要沿用水工制图的基本知识,否则无法实现为水利工程服务的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水工制图和CAD间的关系,正确引导学生在掌握CAD绘图能力的同时,扎实掌握水工制图的基础理论,实现两者有机结合。

3.2 分组学习,提高效率

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上机练习是个不错的选择。当遇到问题时,同一小组成员间相互研讨,能很快解决。配合团队协作,每个成员在保证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又为其他成员提供了帮助,这种相互促进学习的平台,能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绘图充满兴趣。当遇到难点和共性问题时,老师一并指导,这样既提高了老师的指导效率,也节省了学生时间,使上机效率大大提高。

3.3 创新考核模式,杜绝抄袭现象

为避免学生出现抄袭、偷懒等行为,老师应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平时成绩应占40%以上,可依据分组学习表现、绘图速度和质量来判定;理论考试和结课作业应并存,各占总成绩的30%,理论考试应偏重水工制图基本理论,结课作业则应以计算机出图效果为依据。通过创新考核模式,确保学生不仅能学到制图基本知识,又能掌握计算机绘图技巧,从而实现CAD和水工制图的良好结合。

4.结束语

《水利工程制图及CAD技术》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使学生将水工制图基础知识、CAD软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是该课程的核心目标。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以科学的手段引导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付文艺,陈达波.高职院校《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 69-72.

[2]孙惠.《水利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实训》教学实践探讨[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 32: 166.

作者简介:

葛建坤(1983-),男,河北保定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