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价值论视阈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3-22 20:04:28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2010904

  人类对自身及周遭的生存意义等价值问题的追问从未止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得到空前拓展和延伸,人类更加关注价值在人的生存发展中扮演的作用。从根本上说,人类在现实实践基础上构建的各种关系都是一种价值关系,都无法脱离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一范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人自觉在职业生涯中考察人的价值,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体悟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探索人作为超越性存在的意义的实践活动,其表征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人自由发展的价值关系。本文试从价值论视角考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意蕴,厘清价值论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契合关系,阐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生存发展的意义,以期对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有所裨益。

  一、价值论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契合

  价值论是哲学三大基础理论分支学科之一,“价值论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及意识对于人的意义如何?’”[1]6,价值论反映的是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涉及价值本质、价值意识、价值评价、价值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价值论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最终落脚点,深入考察人类生活实践的表现和历史逻辑,全面理解人在生活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揭示价值现象的本质。价值、客体和主体三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价值是主客体联接的桥梁和纽带,价值的形成不仅在于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还在于客体是否能被主体所接受,客体对主体的重要性程度,脱离客体的主体价值实践最终要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主体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价值的诠释方式,需要在价值的创生过程中彰显主体的主体性,需要在主客体的互动中建构主体的意义世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肇始于美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关注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个体对自我兴趣、能力、性格及职业价值观进行剖析,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确立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制定职业培训和工作方案,采取必要的职业实践路径,实现个体生涯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主体的个性化发展,重视个体生命潜能与价值的发掘和培养,“立足于开发学生的自主规划与管理意识,激发其内在动力,培育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个人自由全面发展”[2]。

  价值论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契合性,两者都关注人的生活、生命发展,关注人在实践中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里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可以是个体、群体,也可以是整个人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未来可能生活的预测与研判,以职业价值观观照当下价值主体的生存境遇为基点,并在职涯实践中创造主体自我职业存在,实现价值主体的历史性超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关系是由大学生价值主体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价值客体建构而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大学生只有充分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才能化作职涯实践的价值动力,以其独特的实践方式诠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由此可知,大学生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关系是实现大学生生涯目标、创造价值的重要支撑点,对其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以及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发展,这个价值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职业、生活等价值载体来完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大学生能适时调整职业生涯方向,修正偏差的职业路径,依据具体情境合理地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与此同时,大学生在追寻职业目标中,价值观始终贯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领和统摄大学生的行为,并为其职业抉择提供合乎价值性的解释,推动其在创造社会价值、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展现人的本质力量。一言以蔽之,价值论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契合关系是我们正确认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新审视其深刻要旨的逻辑起点,对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月第33卷第2期邹艳辉:价值论视阈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指向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基于人的自身特性,围绕人和职业、人和社会的关系而展开,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价值指向为人的价值的实现,这种价值指向蕴含于实现个体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价值关怀的个人期许

  人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价值“取决于人在自己的具体社会关系中的选择和创造”[1]165。任何形态的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都无法脱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无法摆脱人的客观实践。自我价值是人的自我对象性活动,是人作为客体所表现的言行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的自我价值并非抽象的个体价值,而是一种社会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的显现。作为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于一身的完整的人,其本质表现为人的个性,表征为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f,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人通过劳动实践发展人的全部能力,创生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体对社会关系的占有和控制,推动个体主体性、自觉能动性、创造性的自由发展,真正全面创造人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促进大学生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积极觉知职业性质、职业环境,参与社会交往,与他人、与社会构建价值关系,享有物质上、精神上的尊重,并将此作为价值创造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价值客体,把自我作为价值创造的对象,正确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独特性与职业的价值关系,明确职业追求,选择适合的职业路径,以期提升生活品质,增强价值认同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解读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及其关系,引导其理解职业、社会情境对个体生存、发展的意义,确证人之为人的价值存在,在实现价值与追寻真善美生活的统一进程中,促进个体生命内涵的扩展与生命境界的提升。基于这种语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了解大学生主体的身心结构,洞察其内心世界,使之敞亮、透彻,化解在变化不居的职场产生的各种价值困惑,还要关注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价值诉求,考虑主客观因素的流变性,为大学生提供问题性分析,提供问题解决的参考性方案,实现对职业目标的预见和推断。

  (二)创造社会价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价值观照的社会期望

  社会价值是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也可以说人作为客体对社会的效应。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人作为价值主体在享用人类社会成果的同时,还作为价值客体承载着对社会、他人作贡献的责任与担当。从社会价值的实质来看,人的社会价值在于贡献,在于他为满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作的贡献和创造,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形而上学的,乃至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人越是勇于创造,就越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越能体现人的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前提,人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人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完善和提高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类进步创造多种可能,才能在价值生产中实现个体价值,建构人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促进个体自我完善、自我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要帮助个体为社会、他人创造社会价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人的实践方式,其价值论的追问在于在职业生涯历程中诠释客观世界,通过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职业意识的训练与熏陶,内化为个体特有的职业价值观,在参与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创造实践中铸造成独特的社会性和价值性视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肩负着促推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历史使命,承载着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价值共同体的历史责任。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同属于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任何否定人的自我价值而追求社会价值的价值实践是不存在的,否定自我价值,实质就是否定社会价值的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终极关怀坚持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它始终以大学生的主体性为旨归,以职业实践为价值载体,激发对生命潜能的不懈追求,深度发掘个体的生命性价值,接近或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状态,同时,强调社会价值对个体职业选择、职业决策的导向性价值,实现个体独特性与社会发展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创生路向

  (一)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知中提升价值意识

  价值意识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社会、思维的全部反映中有关价值内容的心理、思维、精神活?拥淖艹橄蟆⒆芨爬ā<壑狄馐妒巧缁嵋馐兜幕?本内容,是对主体自身需要和内在尺度的意识,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价值心理,包括欲望、动机、情感、意志;二是价值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判断、推理;三是价值观念,包括信念、信仰、理想。其中价值认识属于理性意识,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属于非理性意识,价值意识对人的思想、言论、行为发挥统摄和驱动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心理发展特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防止纯理论灌输,要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加强个性化辅导,构建新型的师生主体间性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结构的构建、完善,提升其理性意识水平;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非理性意识的作用,因为非理性意识更能切入大学生内心深处而引发共鸣,激发其对某种理性规则或非理性规范的理解,产生新的理论认知。基于此,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深化理性意识的导向作用,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框架,另一方面还可发挥非理性意识对激发大学生主体性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运用新认知与原有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比较、综合,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认知,唤醒其主体意识,自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视为自我发展的重要部分,增强职业和生活对其人生发展的价值意识。

  (二)在“可能生活”情境中增强价值体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根植于具体、现实的社会情境,在未来“可能生活”情境中使大学生体悟专业学习对职业目标的意义,体验生活对人性目标的价值,感知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对职业的重要意蕴,探索人类经验积累的成败,拓展生活内涵,增强思索生活的行为自觉,能真正理解职业的内涵、享受有意义的生活,实现人对高品质生活、有意义人生的美好追求。为此,高校可借助各种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职场情境体验,拓宽视野,在可能的职场境遇下积累经验;将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体验各种职场环境,组织开展生涯规划比赛、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聘请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士,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之学会如何人职匹配、面对困难如何调整心态,增强对可能职业环境的承受力,以开放的心态坦然面对各种情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同时,大学生在各种“可能生活”情境的体验有助于观照其现有的学习、生活状态,成为其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新动力。

  (三)在全媒体环境中优化价值选择   全媒体是“各种媒体为适应最新的信息传播和技术发展,为了应对激烈竞争和贴合受众需求而进行深度融合的结果”[5]。全媒体是整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融合了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即时互动的平台,大学生倾向通过新媒体环境获取自身所需的各种资讯、信息、服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准确把握全媒体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在各种媒介态势中发现、筛选价值信息,学会合理、科学地作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高校可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一支掌握新媒体技术的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利用虚拟空间、众创空间等介质,开设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创业指导、专业前景分析课程,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网络课程体系,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可在线与教师、专家、意见领袖、网络大V直接交流互动,帮助其解疑释惑,实现自助式服务;与此同时,传统媒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也不可忽视,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对校园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刊、橱窗等传统校园媒体的改造,加强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在添加新媒体元素的传统媒介阵地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有效渗透,帮助学生在多种价值需要中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在各种利弊权衡中优化价值选择,实现师生价值共同体的建构。

  (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价值自觉

  价值自觉是正确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的价值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操作性很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强调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的检验,强调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实践的统领。因此,在中国现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防止西方生涯规划理论的“价值中立”倾向,在尊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选择的同时,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学生的引导和定向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紧迫感,利用专业实习、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企业参观调查等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权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正确处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和生活化”[6],将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尺度真正统一起来,把为祖国奉献力量的激情化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动力,拓展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宽度和厚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实践担当共筑充实的人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只关涉职业理论与技巧的传授,还涉及如何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品质,构建意义世界,其背后隐藏着实现个体自我价值与创造社会价值的深层次问题。如若从这个意义上反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启新思路和新视野。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