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民族院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8 20:49:16      点击:

张胜花 曹艳敏 陈英明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对该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初步提出了一些该实验改革的方案和措施。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提升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知识链,促进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融合,同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这一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实验教学;设计性;改革;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9-0267-02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技术和方法是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对环境保护实践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面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培养基础厚实、适应能力强、具有良好科学人文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在我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性设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专业课程共同探讨的问题。当前《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此外,民族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急需该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实验课程需要进行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融合。

二、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课比例小,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理论课48个学时,实验课24个学时,实验课所占比例偏小。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指导老师讲解,学生根据讲义按部就班完成实验。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手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实验中步骤之间的关联、实验的关键点和一些抽象化的知识的没有清晰的认识。另外,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影响因素多,而学生知识的融合程度低,不知道如何将现有的生态学知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态环境的监测。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实验内容简单,综合性不强。本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较多,涉及水、气、固、土壤、固废和生物六大领域,实践性强,知识体系也较为琐碎,并且各个环节相互联系,是一个集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只能选择一些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如水质指标测定、大气污染指标测定等,缺少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连贯性学习的训练。

3.实验内容重化学分析轻生态监测。该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分析技术,更重要的是熟悉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整个过程,掌握方案制定、样品分析、评价方法及利用生物监测结果评价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状态。现有的实验指导材料和开设的实验过分偏重化学分析,没有将化学分析技术还原到该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作为技术手段达到该科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创新教学改革

环境保护是在监测与评价的基础上来谈的,并且不仅注重污染物的环境存在量及其变化趋势,更加关注这些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对生物、物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环境下的环保需要和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不再是过去验证性实验,也不仅是单纯的化学分析。应当从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过程的组织实施到生态环境的评价直至实验教学考核的整个过程,应始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1.明确教学目的,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应着眼于课程本身和专业定位的特点,提升系统性连贯性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另外,应增加微观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的设计原则上紧跟生态环境监测发展方向,既有基礎性的实验,又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能用实验数据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2.改变教学主体,改革教学模式。我们应遵从专业培养的目的,对实验进行改革,由完全的操作性实验上升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习和领悟到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在资料查阅、方案设计、设备操作和安全问题等环节给予指导。并且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和新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及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办法。

设计性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锤炼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不断的实践改进,必将在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不同于一般的化学设计性实验,因此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还应当注重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实验内容的选题应结合现实需求,因地制宜。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与周边环境相结合,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如小南湖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校园池塘水环境质量的生物群落评价、新装修房屋的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校区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第二,实验内容设计要突出层次性和综合性。实验设计除了应包含方案设计、样品采集、化学及生物测定,还有数据分析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目的。第三,需细化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法。实验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查找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设计、样品的正确采集、实验室内的理化分析或物种鉴定、数据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及实验报告等方面的成绩比重应设置合理。

3.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改革,还需要开放性实验室的配套建设。虽然各个层次中只有理化分析或者生物分析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但是测定指标和时间都要视具体的实验要求而定,才能满足综合性和最后评价的要求,因此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在实验室,这就需要配套的开放性实验室。这样的开放性实验室需要更多的管理措施,并且也需要实验指导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四、结语

在新的形势之下,通过对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进行设计性实验改革,能够推进我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这一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剖析和思考,同时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们学以致用,为今后的人生道路以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一卉,黄梅,宇杰.《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1):108-113.

[2]李荣喜,雷敏,余取民,等.《环境监测》课程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2):119-120.

[3]关共凑,魏兴琥,徐颂.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5):155-15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