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3期·航天类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价值意蕴——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概论”为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1/12 9:39:10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3期

季海群,蒯家伟,丁 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天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引言

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突破了以往非思政课对知识传授的过度强调,将育人纳入了课程的重要目标。课程思政这一教育教学理念虽然是全新的概念,但其思想内涵体现在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家的论述中,如“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自然教育理论(卢梭);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杜威)。

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大一公共基础课程“航天工程概论”(以下简称本课程)为例,探索航天类公共基础课开展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一、“航天工程概论”课程概况

“航天工程概论”课程以航天器为中心,通过24学时课堂教学和8学时实践教学,概貌性地介绍航天器的总体设计、各分系统设计及典型应用案例。其教学内容包括总体、动力、机械、控制、通信和热控等方向,邀请各方向的行业总师开展18学时的总师课程。“航天工程概论”授课对象是全体大一新生,力争通过介绍航天工程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对航天器系统工程的专业背景知识和前沿发展动态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自豪感及立志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中,大力探索实践育人,创新思想政治育人模式。

二、“航天工程概论”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一)师资构成

专业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扬正能量,因此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专业课程知识中涉及的科学精神、服务意识、整体观念、美学素养、哲学思维等正向能量内容。这便要求教师具有出色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本课程以中国航天领军人物和国家级人才组建教学团队,由人民科学家、航天学院院长叶培建院士担任课程总指导,“神舟”飞船、嫦娥五号、“快舟”卫星等国际一流科研团队、航天集团型号总师等担任主讲教师,青年教师等担任研讨、实验室参访等环节的助教。这使课程实现了人物和故事、知识和价值、书本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有力地增添了课程的思政意蕴,求专业之“精”“真”,立思政之“善”“美”。

(二)建设重点

课程紧密结合南航的航空、航天、民航这“三航”特色办学定位,围绕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航空航天工程的航天器设计与应用专业特色,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如下。

1.了解中国航天新贡献。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以“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为代表的中国空间飞行器三大里程碑的研制历程,见证中国的空间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阐述中国航天在全世界范围内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发展历程。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全面了解航天专业的发展脉络与体系,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深挖航天思想政治资源,增强学生的航天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2.实践航天精神新价值。“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教学中叶院士等航天型号总师以我国航天型号为授课案例,结合其亲身科研经历与感悟,向学生传承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辉煌历史、“载人航天”人物故事等航天精神素材,践行立德树人。

3.加强系统思维新能力。任何工程建设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承载着科学辩证理论体系,其要求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都具有系统的思维能力。航天型号研制既需要总体设计,也需要设计分系统,以此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系统思维。

三、“航天工程概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体现了课程思政的多重教学目标。本课程将价值塑造置于突出位置,同时传承了传统授课方法所具备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

(一)知识传授维度

课程思政首先是课程,然后才是思政,任何课程思政传授知识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航天科技是高、精、尖技术,本课程紧扣前沿技术,传授最先进的航天知识。课程拓展知识体系,建立了一套嵌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隐性课程思政知识体系。

紧扣前沿技术和拓展知识体系。航空航天是20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领域。本课程以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风云系列卫星、嫦娥三号/四号、火星探测任务、北斗导航系统等为经典案例,实施专题授课。将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与航天特色有机融合,着力建设航天基础课与光学工程、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课程共同体”。本课程在航天知识传授中建立了一套嵌入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隐性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即以专业知识体系为明线、课程思政知识体系为暗线,共同构建了航天类专业基础课的知识体系。

在第一课堂教学中,为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任课教师主动挖掘、筛选思政元素与知识,做好思想政治知识的“排列组合”,避免思想政治知识的碎片化,构建思想政治知识的知识体系。本课程选取与航天专业知识相耦合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可以系统掌握总书记航天相关系列讲话精神、航天强国战略等思想政治知识。

在第二课堂教学中,本课程设计了一定量的实践教学模块,学院在航天院所设立“课程思政教育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二)能力培养维度

能力培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航天科技的高、精、尖特征决定了航天人才必须具备高超的能力。航天型号研制既需要总体设计,又需要设计分系统,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系统思维;包括航天科技在内的核心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训练系统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包含部分,部分从属于整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系统性要求高是航天产品的典型特征之一。航天工程是一项跨学科、多专业的系统工程,为适应航天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在设置教学系时,既设置了主攻航天总体的系统工程系,也设置了作为分系统的光电信息系和控制工程系。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训练学生作为航天人才所必备的系统思维。

构筑底线意识。航天工程国家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研制周期长,我国的航天事业几乎是从零起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经过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航天系统形成了“严慎细实”和“求实、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航天科技挑战性强、风险度高,世界航天史上发生过多次航天器坠毁、航天员丧生的事故。因此,应引导学生求真、求是、唯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构筑学生“零缺陷”的底线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自主创新史。创新能力是航天人才的必备能力。航天院所型号总师结合自身领导型号研制经历,讲述通过技术攻关不断创新的实例,比如“东方红一号”“北斗”等研制的曲折历程中遇到的问题;嫦娥四号总师着重阐述了探测器独辟蹊径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背着陆的历程和意义。通过这些工程实例,阐明独立自主开展创新的巨大的工程价值和高度重要性。

(三)价值塑造维度

航天科技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本课程在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强调价值塑造。本课程凸显政治属性,突出思想引领,点燃思想之光,激发家国情怀,彰显人类文明。

凸显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航天科技是未来军事的战略制高点,军事是政治的最高形式,因此航天科技具有与生俱来的、鲜明的政治属性。航天科技无国界,航天科学家有国别。从美苏争霸时期双方对航天科技的角逐,即可见一斑。航天科技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航空航天工业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力学、材料、动力等领域的水平,只有具有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才可能在航空航天工业方面形成对其他国家的优势。

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迅猛发展的中国航天科技,是维护太空安全及国土、能源、海洋等其他领域安全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航天科技、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共同提升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着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我国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体现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政治优势。

点燃思想之光。课程思政这一教育教学理念,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之光。课程思政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拓展了教育的外延,提升了教育质量,课程思政更凸显思政导向与育人功能,因此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知识的融合,不是简单地1+1=2,而是两者产生了“化学反应”,点燃了学生的思想之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

激发家国情怀。航天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祖国,是航天精神的精髓和核心。在我国航天事业初创期,热爱祖国这一信念支撑航天人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航天事业受到冲击,热爱祖国这一信念支撑航天人艰难守业;本课程用“叙事法”讲述“人民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院院长叶培建的先进事迹,主要包括对党忠诚、坚守信仰的政治品格,胸怀祖国、情系航天的爱国情怀,唯实创新、攻坚克难的奋斗品质,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的师德风范,其中爱国情怀是课程叙事的重点。本课程通过讲述叶培建等航天领域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激发广大学生心系航天、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使爱国成为每一位航天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共同价值追求。

彰显人类文明。航天科技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本课程在凸显政治属性、实现思想引领的同时,回顾世界航天史的发展历程,探究航天科技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引领作用。

四、启示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或是一项活动,而是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谋篇布局到下棋落子,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从“小思政”走向“大思政”的全新格局。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南航“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航空航天新工科专业教育”。学校探索构建以“家国情怀”为引领的航空航天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设高标准严要求的核心通识教育主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过精心探索,课程在“两性一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高阶性方面,课程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解决航天器总体设计、分系统设计等航天科技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高级思维。在创新性方面,课程内容反映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前沿性和时代性,航天型号总师授课、学生走进航天院所开展现场教学、“一分钟”系列教学视频、问题讨论、翻转课堂等呈现了具备先进性和互动性的教学形式。在挑战度方面,课程虽属于公共基础课,但对于大一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学生课下需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章节作业、小论文、深入航天院所参加实践。以航天精神谱系为内核,让学生了解航天型号研制的艰难历程,课程具有明显的“挑战度”。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