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中医药高等院校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2 20:05:48      点击:

胡晨骏 沈群 谢佳东 冒宇清 胡孔法

摘要: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医学信息学科,以培养医药信息技术“实用型、创新性”本科人才为目标,课程实施以实验教学为主,教学环节直接对接医药技术产业链。通过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教学相长,校企共进。同时,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带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建设。

关键词:中医高等院校;实践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264-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快速的发展和医药信息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医药信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面临着瓶颈问题。中心在深入分析现代社会和医药信息化建设对医药信息专业人才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薄弱、课堂教育和实践环节脱离、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从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多元化实践平台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与实践。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构建了“医药信息研究+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就业定制”一体化的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心建设服务于医药信息事业发展需要,树立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2],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的实验教学思想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优化整合校内资源,融合社会资源,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信息技术类专业与医药专业相互渗透、互相融通,科研、教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提高了本校信息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水平,实现“实用型、创新性”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3],同时为中医高等院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二、建设思路

(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中心不断引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技术,优化整合校内资源,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反映医药信息化建设和软件企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同时,积极促进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形成计算机、中医、中药、临床类学科相互渗透、互相融通的机制,并不断更新实验教材的内容,增加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融入到医药信息实践教学中来。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中心在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基础上,突破现有实践课程框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制定了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大于1∶1.2的目标,通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多元评价指标,激发了学生内在动力,同时以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新技术的应用为核心,构建层次递进、内容开放、多维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中心+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4]

中心采取“校内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高校联合地方政府部门,以及在同类企业中规模领先、技术水平先进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并成立合作方共同参与的专门管理机构,并签订合作建设协议,让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并积极协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质量。

三、医药信息实践教学体系

中心依据医药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了“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拓展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整体框架见下页图1。

(一)校内实践教育中心

校内实践教育中心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规范操作和提升基本素质为目的。专业基础模块由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医药信息检索组成,包括基础应用实验、基础编程实验、工程基础实验及数据结构实验等。改革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拓展性实验内容[5],引导学生对实验整体过程进行思考。同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质疑,进一步增设由教师引导的拓展性实验。专业课程实验改革,从医药信息各个环节的应用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结合最新技术趋势,增加了医药图像传输与存储系统、医药信息云计算实验模块和医院系统业务流程仿真等,新增专业课程实验如表1。

(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多元化实践平台、多元化评价体系为基础,以大学生就业为驱动,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紧密联系产业。将企业的技术骨干“请进来”,将企业的主流技术和开发工具“请进来”,将企业的项目规范和工程项目“请进来”,由企业老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工程项目实践训练,完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同时,将企业作为拓展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实验技能,增强其协作能力。另外,要依托开放性综合实践模块及创新训练模块中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协作完成”。

本中心主要与江苏省中医院、南京海泰医疗信息有限公司、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合作,根据合作单位各自特点,在实践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

四、实践培养方案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并且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培养模式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因此,中心加强了基地的建设规模、层次和水平,建立了基于实训的创新型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开展了创新型师资队伍培训,从企业引入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素养、实习实训、就业推荐等服务,将企业实训实习纳入计划学分体系中,实施“3+1”的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实施“3+1”的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以大學生就业为驱动,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构建并实施“3+1”的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企业工程训练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3年的课程学习和1年企业工程训练,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想引导下,建立“医药信息研究+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就业定制”一体化的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从合作企业引进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型教学资源应该从生产环境中来,由企业技术人员协助把企业项目资源研发成教学资源,并且教学资源的升级与更新需要企业随时参与。将企业前沿的新技术研发成果,企业的实际项目业务逻辑模块研发实践项目。

(三)企业实习实訓

企业实习实训由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两部分组成。专业实训:主要以医药信息的实践技能训练为主题,采用“跟班”见习、“轮班”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同时利用暑期时间,开展医药信息软件企业的轮岗见习,并根据不同实习方向的岗位特点,开设独具特色的岗位特色培训课程,使学生完成从课堂学习向岗位实习的过渡。培养学生对医药信息应用场景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毕业实习:以企业在研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并在企业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毕业实习要求毕业设计课题必须与生产一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严格过程管理,确保通过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计划学分

除学生的毕业实习(16学分)之外,校外实训分为专题实践、生产实践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学生自主性实训。总学分数为8个学分,其中专题实践4个学分(必修),实践期1个月;专业生产见习4个学分(必修),实训期1个月;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学生自主性实训4个学分(选修),实践时间1个月。

五、结束语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6],目的是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对象,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的精神,以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为阵地,将实践内容项目化,在合作企业实践环节的锻炼,并非仅仅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更为深刻的内涵是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这是职业能力中重要的部分之一。从实践效果来看,在2017年度,学校指导学生获得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9个奖项,在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其他各类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学科奖49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中心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医药信息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7):21.

[2]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2(3):6-11.

[3]高志祥,刘铮然.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52-52.

[4]牛庆玮,胡伟,刘臻,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70-73.

[5]沈为民,黄杰,杨凯.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2,(8):21-24.

[6]石其宝.高校专业综合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2012,(4):33-35.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