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引导策略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9 20:05:47      点击:

王东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当前高職院校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现状,结合网络社交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引导策略,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学生;网络社交;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9-0247-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与工业、商业、金融等行业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原有的社会结构、消费模式、交流方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互联网发展生态。这种变化,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消费、通信等方面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但网络社交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涉世未深,对网络的社交方式依赖性极强,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社交中交友不慎,就会遭受不良信息的侵害,甚至有的陷入了网贷,从此不能自拔。因此,面对方便、快速、复杂、信息量大的网络社交,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网络中的人际交往综合素质,最大程度上降低网络社交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现状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则可以借助于社会化网络软件来进行,从而打破了人际交往时间、空间、阶层等因素的限制,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往习惯和行为方式。如今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都是“95后”,思维特别活跃,相对于现实的生活,他们更愿意选择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利用网络与别人交流[2]。高职院校学生之前受过多年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但他们由于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会有一定的心理失衡。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虚拟网络时,一旦缺少了监督,再加上没有社交经验,心理防线很容易崩溃。他们有可能慢慢地造成网络社交责任感的缺失,接受一些非正能量的信息,使自己深受其害。

(一)交际圈扩大,信息筛选困难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利用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交流的现象特别普遍。网络社交工具有QQ、微信、微博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交网站,作为一群年轻人,他们急切地想了解、认识外面的世界,希望与同学、朋友、亲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往,展现自己,被大家认可和接受,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3]。利用网络社交工具,他们就可以不用出户就能轻松实现交流。因此,他们的交际圈扩大了,但同时他们也会受到网络中各种信息的冲击,有与学习相关的信息、日常生活琐事、情感话题等正常信息,也会有推销信息、诈骗信息以及赌博等不良信息。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可能缺少社交经验,辨别能力有限,不能对一些信息进行筛选,从而被一些错误思想所误导,并可能做出越界的社交行为。

(二)沉迷网络社交,轻视现实交流

网络社交具有虚拟特性,高职院校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可以任意地包装自己,把自己的一些真实的属性伪装起来,不用负任何责任,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样可以保护好自己。因此很多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从而轻视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4]。殊不知,这种网络社交只能获得暂时的快感,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是真实、最重要的。如果一直沉迷于网络社交,就会忽视身边的人,包括朋友、亲人等,与他们的关系会慢慢地变得疏远,从而与社会脱节。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处的状态、属性才是最重要的,而在网络社交中却有虚假的信息。如果交往过程中双方不能呈现出真实的状态、真实的属性,就有可能导致双方的信任度下降,从而产生信任危机,人际交往就不能正常地进行下去。

(三)独立性增强,圈子易封闭

在现实交往中,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很多高职院校学生会受到各种束缚。而在网络社交过程中,由于网络独特的特性,它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的独立性因此增强了。他们可以天马行空,标榜个性,只要不触犯法律,就不受任何的限制,可以自由交往。但他们在网络社交的时候,会形成很多小圈子,产生不同的文化圈层,如学习圈、游戏圈、网购圈等,这些圈子容易造成自我封闭[5]。特别是一些不良的圈子,会采取准入制,把一些正能量的信息挡在圈子之外,给监管和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高职院校学生很容易受这种封闭圈层文化的影响,产生排他性,不再接受圈层之外的信息和交往。如果圈子中某一成员有错误的倾向,大家很可能会达成共识,做出违法的事情,从而产生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面临的困境

当前,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了很多便利,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已经密不可分。总体来讲,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社交情况良好,但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困境。

(一)沉迷社交游戏,人际关系异化

随着游戏的不断发展,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游戏平台,一些企业开发出了越来越新颖、越来越好玩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玩游戏的时候,学生们可以通过组队来进行团队合作,这也是一种社交的方式。但由于学生们正处在成长阶段,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好奇心又强,玩游戏又能获得一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很多学生会沉迷在社交游戏中,每天玩很长时间,有的甚至会通宵达旦,忘却了学生学习的本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阻碍了他们与其他人发展正常的人际关系[6]。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顺利成长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若过度沉迷社交游戏,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从而缺少与同学、老师、朋友以及父母之间的沟通,造成人际交流能力的缺失,在现实交往中就容易产生孤僻、紧张等症状,形成严重的交往障碍。

(二)缺乏网络素养,道德意识淡薄

虽然现在有一些社交网站、软件具有关键词的屏蔽功能,但网络社交的信息来源不容易控制,不良信息还是会不断地在高职院校学生交往过程中渗透进来,抹黑正能量文化,给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并给他们的不道德行为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大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强,会规避社交过程中遇到的不良信息,但有些学生深受其害,在社交过程中隐瞒自己的身份,不遵守网络中的道德规范,自私自利,不负责任,造谣、传播不良信息,甚至破坏他人系统、实施网络诈骗,危害公共安全[7]。有的学生做过这些事情之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变本加厉,越陷越深,种种现象表明他们的道德意识变得很淡薄。

(三)依赖网络组织,身心健康异常

网络社交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外表特征就显得不是那么特别地重要,而内心和情感卻非常重要。网络社交可以使高职院校学生之间进行内心和情感的交流,加强联系加强,并通过固定的网络组织捆绑在一起[8]。由于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取向相同,大家会针对某一话题共同探讨,因此会产生很强的集体认同感。高职院校学生离开家之后进入到学校,长久在外,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就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感。而在网络组织中,他们能够谈心、交流,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归属感,因此,他们就会变得依赖网络组织。相反,如果过度依赖网络组织,痴迷于网络社交,不切实际,追求虚假完美的生活,就会与现实生活脱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四)教育难度加大,监控管理弱化

由于网络社交是一个开放式的交往,每名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交往平台,自由地发送或者接收各种信息。而当前,我国对网络社交的监控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宽松的。由于网络社交缺乏直接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信息的审核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对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监控有一定的困难,对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教育的难度也会增大[9]。当学生的网络社交出现问题,要找到相应的政策或机制来解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或者解决了一个问题后,由于网络社交技术的发展,又会产生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因此,一旦技术或人力上出现不足,把关不到位时,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社交问题就会不断地反复产生,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三、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引导策略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社交中所出现的困境,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重视网络虚拟环境的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的能力,并正确引导他们的网络社交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社交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三观”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一)开通校官方微博微信,拓展宣传新渠道

当前,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应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都已在使用社交媒体,大部分人接受并认可了社交媒体。因此学校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打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与学生们进行互动,从而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利用社交媒体,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弘扬正能量。学校除了发布消息、共享一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之外,还可以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或者学生们极其关注的问题放在社交媒体上展开大讨论,提高学生对社交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对于一些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内容,学校则可以通过宣传渠道及时获知,从而及早建立干预机制,对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交认知进行引导,尽量减小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健全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社交氛围

当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上开展社交活动时,面对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交往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里是相对自由的,会接收或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而我国对信息发布的有关法律规定是比较粗放的,网络上有很多不良信息得不到及时地审查,但学校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来加强对网络社交的监管,加大校园网内部的治理力度,如采取防火墙、上网实名认证、安装安全监控软件等措施。一旦发现负面消息、病毒、暴力等不良网站,要及时进行检查并进行有效地拦截。如果发现在网络社交过程中有不良行为,还应进行管理,加大治理力度,严查毒瘤的源头,对违反规定者进行严肃处理,形成震慑,确保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社交氛围。

(三)创新网络社交教育模式,培养良好网络素养

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交网络,学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建设一支集网络技术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创新网络社交教育模式。可以开设与网络社交相关的课程,如网络法规、网络安全、人际交往等,对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社交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些课程也可以放到网络上,通过“微课”的形式对学生开放,作为学生网络社交的必修课程。课程中重要的注意点以及具有很好指导价值的内容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发布,时刻提醒学生关注。另外,学校老师也可以借助社交网络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有效引导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同时,学校还可以在网络上开辟与网络社交内容有关的考试平台或有奖竞猜问答平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地向学生普及网络社交相关的知识,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督促他们遵守网络规则,杜绝不良的网络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四)丰富校园生活,加强线上线下互动

学生不能只专注于网络社交甚至沉迷其中,网络社交只应是高职院校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学校需要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积极提供活动场所,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过分地依赖网络社交。当然,有时候学生对参加活动没有过多积极性,出现给学生提供的活动场所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例如,将活动的组织情况在线上进行推广,活动之后将学生参加活动的照片及时放上网,并邀请大家进行留言并评论,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同时,还可举办一些线上能够自由交流、线下能够良好共处相结合的活动,如假面舞会、社会实践等。学校应让学生从网络上走出来,并且多走出去,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引导他们正确地面对真实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有乐趣、有追求的大学生。

高职院校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社交是一种趋势,虽然目前面临着各种困境,学生在利用进行社交时常发生越界的行为,只要学校与社会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拓展宣传渠道,健全监管机制,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校园生活,强化学生们的责任意识,肯定会为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易.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及其引导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6.

[2]朱绍勇.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与化解[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6):84-86.

[3]张杰.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4]滕建勇,严运楼,丁卓菁.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5,(5):81-84.

[5]文雯.微信在高校的传播现状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4.

[6]姜嘉.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引导策略优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2):58-59.

[7]陈童.社交网络时代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困境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35-36.

[8]车桂兰.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11):58-59.

[9]刘桢桢.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及传播效果调查[D].河北大学,201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