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论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三维度重构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5-6 14:27:31      点击:

赵钢锋 高鹏 张敬文

[摘 要]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国家提出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举措。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再次提到大学教育的日程上,而新时代下高等教育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对劳动教育重新认识尚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分析新时代下大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劳动教育体系,更好肩负起人才培养新使命与新挑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劳动内涵;劳动教育;社会劳动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西南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高校劳动育人体系建设”(XJXG2019-035)

[作者简介] 赵钢锋(1975—),男(彝族),四川西昌人,工学硕士,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高 鹏(1986-),女,河南鲁山人,工学硕士,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张敬文(1990—),女,河北衡水人,理学硕士,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7-0185-04    [收稿日期] 2020-10-19

根据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普通高中在原有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为6个学分必修课。在对劳动教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建立大学劳动教育与社会劳动需求相适应的双向联动人才培养机制,成为目前大学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大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传统劳动内涵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传统劳动内涵一般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们普遍认为体力劳动毫无技术含金量,无须受过多教育,更谈不上体力劳动者需要上大学。人们依然将体力劳动视为基本、粗糙和简单的劳动,而脑力劳动者则被认为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精英阶层的代名词。劳动从字面简单区分为体力和脑力劳动,对劳动内涵的界定和理解就显得简单而片面化。

(二)劳动内涵继承与发展

不同的历史时期,劳动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教育相結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卢卡奇对劳动的定义为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3]。将人类的需求、社会发展与自然相统一共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卢卡奇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在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上,毛泽东同志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4]。”这是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提升至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高度,是站在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大学劳动教育内涵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三)大学劳动教育内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传统劳动内涵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新时代赋予大学劳动教育新理念和新使命。对劳动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有较清晰认识后,我们不难发现劳动就是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会的分工,实现人的需求、社会发展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5]。大学的使命就是要建立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大学劳动教育要融贯德智体美全过程育人,为国家复兴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

(一)传统文化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也有一些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论语》中提倡“学而优则仕”;汪洙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等。这对老百姓在劳动和劳动教育意义认识和观念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社会价值导向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一是社会媒体对劳动价值观的正能量宣传有待加强,引导人们在意识和观念上认为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和认同劳动的深度及广度不够。二是社会分工与待遇差距的悬殊,出现了人们将劳动分为三六九等的社会现象。三是一些贪污、网红、明星、整容、不诚信经营,甚至不劳而获等负面社会效应,对年轻人通过诚信、勤奋劳动实现价值导向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功利化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一是功利化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当前,吸引优质生源、“唯考分、唯升学”成了小学、中学、高中,甚至幼儿园办学质量好坏的评判标准。这种教育现象对劳动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二是家庭教育剥夺了孩子从事基本劳动的权利。现在许多父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拼下一代”,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精力投入学习,父母承担了孩子全部的衣食住行,剥夺了孩子通过从事基本的家务劳动提升自身劳动自理能力的权利。社会竞争是客观存在,不可否认,但可以想象小孩没有从事基本的劳动与付出,就不能理解和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更谈不上对劳动的尊重和审美了。

(四)大学教育理念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1.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对劳动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认为德智体美是大学育人的内在规定,而劳动是社会对大学育人的外在要求,理应属于社会劳动教育范畴,不应成为大学教育范畴。梅贻琦先生在他《提倡吃苦耐劳精神》中提出,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出发,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剖析出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就是“劳动”[6]。因此,大学劳动教育理念与社会劳动需求的脱节,将对大学培养适应社会劳动需求的人才产生影响。

2.大学教育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的影响。一是大学前端劳动教育的薄弱,甚至缺失,对大学有效开展劳动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难度可想而知。学前教育到进入大学之前这么长的时期,对学生的劳动价值塑造、锻炼、教育,在社会、家庭、学校方面都没有重视,转交由大学在大学时期来承担劳动教育既不公平,也不科学。二是大学自身评价体系同样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大学同样面临学校排位和吸引优质生源的困境,“唯学分、唯升学、唯科研”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忙科研、学生忙学分,这无疑使得劳动教育在大学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显得薄弱,甚至无暇顾及。三是劳动教育前端缺失与大学劳动教育弱化,二者形成恶性循环,无疑对大学培养新时代适应社会劳动所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产生影响。

3.大学劳动教育条件对劳动教育的影响。一是大学评价导向机制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导致大学自身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场所方面薄弱,甚至缺失。二是学生认识程度低,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下降,普及率低。三是大学发挥自身劳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学生所用的功能有待提升,如美丽校园建设与维护、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食堂厨艺与美食文化、学风室风共建等大学自身拥有的良好劳动教育资源,对学生劳动教育发挥效果有限。四是三者相互影响,阻碍了大学劳动教育在学生中的推广率和普及率。

三、社会劳动需求与大学劳动教育脱节

生产劳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又是塑造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必然服务于社会生产劳动。大学劳动教育是社会劳动需求人才培养的蓄水池,社会劳动需求是检验和指导大学劳动教育的实验室。社会劳动需求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大学象牙塔式的教育脱离社会开放性劳动。这种没有深度融合双出入的反馈机制,必然对大学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劳动教育使命产生影响和阻碍。

四、大学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弘扬正确劳动教育价值导向

1.教育普及劳动知识。在全社会普及劳动知识,让社会充分认识到劳动是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会的分工,实现人的需求、社会发展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人们因为劳动创造价值而获得尊严,让社会明白劳动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重塑人们在意识和观念上对从事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和认同。

2.弘扬与时俱进的劳动价值导向。社会媒体要积极宣传劳动价值观,中国是一个劳动生产大国,当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归功于劳动创造出的价值。立足新时代,让全社会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的论述,让全社会懂得劳动光荣、崇高、伟大与美丽的道理。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宣传要以热点正能量事件为契机,通过广泛宣传,让全社会形成人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新风尚。

3.发扬家庭劳动的优良传统。家庭劳动是学生从小接受劳动的启蒙课,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必修课,重拾家务劳动的优良传统,让学生从小从事家庭劳动,让学生从小得懂得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和爱护劳动成果,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未来教育打下基础。

4.重塑大学劳动教育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时代对劳动教育赋予新内涵和新教育使命的高度,科学合理制定劳动教育规划纲要,按照教育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将劳育与德、智、体、美教育有机统一。劳动教育是保障其他四方面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发挥基础支撑力和助推力的作用,积极推动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补齐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的短板。同时大学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收集教育系统劳动教育优秀教案、成果和经验,积极推广和应用,使教师引领劳动教育、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和实践,积极营造大学劳动教育在“三全育人”中的价值导向。

(二)建立健全大学劳动教育体系

1.大学劳动教育内涵要重新认识与定位。大学在人才培养中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的内涵已经不仅限于传统化、简单化的体力劳动范畴,劳动贯穿于国家、社会、家庭、大学及个体整个劳动过程,其内涵升华到新时期国家复兴、社会繁荣、家庭美德、大学人才强校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因此,重塑劳动教育在大学“以劳立德、以劳固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新时期“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成为新时期大学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新认识和新定位。

2.大学劳动教育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育人机制。大学要转变“唯学分、唯科研”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要建立健全“五育”并举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在德育方面,要建立热爱劳动、诚信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和维护劳动成果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在智育方面,要建立刻苦钻研、追求真理、无私奉献劳动精神的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在体育方面,要建立提高国民素质和体育劳动竞技精神的考核评价机制。四是在美育方面,要建立劳动创造艺术之美的考核评价机制。

3.大学劳动教育要建立健全“五育”并举育人机制。一是劳动的品性与德育深度融合,将劳动课融入思想品德课内涵,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诚信劳动、认为劳动光荣而美丽的品德修养。这也是培养学生通过劳动获得认可、杜绝考试作弊、消除自私功利、保护知识产权和防止网贷虚荣消费的有效解决途徑。二是劳动精神与智育相助长,通过教师对科学家刻苦钻研、追求真理劳动精神的引领,培养学生学无止境和勇攀科学高峰的劳动精神。三是劳动属性与体育教育有机结合。我国从体育大国发展为体育强国,就是继承和发扬了不怕苦的劳动竞技精神。四是劳动创造性与美育融合,通过劳动不断创造艺术佳品,培养学生对劳动创造美、劳动塑造美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4.大学劳动教育要建立劳动育人载体与平台。一是德育要涉及劳动品行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是劳动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并无贵贱高低之分,让学生从内心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二是在师资队伍上充分利用大学资源、专家教授的授课,结合专业引导学生树立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科学家精神和劳动奉献精神;三是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大学生投身祖国社会基层服务工作的优良传统;四是利用大学生伙管会、“食话食说”等方式,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劳动成果的不易,自觉发扬“光盘行动”、杜绝浪费和珍惜粮食的优良传统;五是建立学风与室风、美丽校园联动机制,让学生共建共享美丽校园的劳动成果;六是建立家校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假期参与家务,减轻父母负担,提升自身劳动自理能力,共创良好家庭劳动之风。

(三)建立社會劳动需求与大学人才培养双出入联动机制

1.大学要肩负起社会劳动教育使命。劳动是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德智体美应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所产生的人与社会、自然及自我身心和谐发展的产物。大学教育体系要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劳动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无缝连接,互为补充,解决好大学简单将自身应肩负的劳动教育交由社会劳动所造成的短板效应,并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新时期社会劳动对大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2.大学要肩负起国家人才培养新使命。目前,国家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学人才培养要与新时代国家建设、社会劳动需求相适应,肩负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新使命。

3.社会要肩负起检验大学人才培养的使命。社会劳动是检验大学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劳动需求的大熔炉,社会企业要与大学建立联动反馈机制,通过社会劳动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检验,反过来指导和推动大学人才培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有利于大学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大学人才培养的新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劳动内涵认识、劳动价值导向、大学劳动教育与社会劳动需求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劳动内涵继承与发展是劳动价值导向的基石,劳动价值导向是大学劳动教育的引领,而大学劳动教育是社会劳动需求人才的培养库,社会劳动需求是检验和指导大学劳动教育的试金石。建立健全劳动价值导向与大学劳动教育、社会劳动三维度重构,形成良性循环,是大学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其人才培养新使命的有效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简超宗,张永红.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及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9(4):71.

[2]李凯,吕倜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野下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读恩格斯《反杜林论》[J].辽宁师专学报,2019(2):106.

[3][法]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4.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8.

[5]邓明.高校育人目标视阈中的劳动观[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31.

[6]刘述礼.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63.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AO Gang-feng, GAO Peng, ZHANG Jing-we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China)

Abstract: Standing in the new era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tate has proposed new measure to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the “five aspects of education” :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labor education is once again put on the agenda of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a new historical mission, and the re-understanding of labor education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and perfection.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labo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and to better shoulder the new mission and face the new challenges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 connotation; labor education; social labor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