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解决传统工科教学团队建设困境的策略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7-18 17:16:40      点击:
解决传统工科教学团队建设困境的策略研究
                 曹海莹,武崇福,王立伟   
(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教学团队是教学一线的生力军,教学团队建设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针对目前传统工科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挑战,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具体需要解决的困难点。以OBE模式引入作为外部激励,以共同体意识形成作为内部动力,提出了解决困境的基本思路框架;并从多个角度列举了拟采取的主要保障措施。最后,以燕山大学岩土工程教学团队建设为例,简要介绍了团队建设中的几点实践探索。
关键词:教学团队;OBE模式;共同体意识;传统工科     教育教学论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教学团队是培养人才的生力军,教学团队建设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十分重要[1]。对于传统工科教学团队而言,传、帮、带作用与老、中、青搭配是其鲜明的运营模式[2]。诸如:职称比例、学缘结构、示范作用、教学经验、精品课建设、教学成果、特色教材这些关键词代表了教学团队的显著特点[3]。在漫长的摸索与沉淀中,我国传统工科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严谨、传承、团结、扎实、奋进等词汇可以从不同层面表述其取得的成就。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固然重要,同时保持与时俱进的本色才能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可谓是日新月异,教育体系正在迎接重大变革。交叉学科不断融合,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校企联合无缝对接,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大数据和海量资讯涌现,社会进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标准提高,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凸显,人工智能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所有这些新形势、新变化都在对教育变革产生着深远影响。2012年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仅排名48位。对于工程技术人才数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国,这无疑是敲响了时代的警钟,我国工程教育水平与世界的差距仍然很大。落后的局面是长期积累与多重因素制约的结果,只要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敢于自我革新,迎头赶上,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水平必然会迈上新的台阶。教学团队无疑是支撑这场工程教育变革的生力军,解决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二、传统工科教学团队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传统优势中的隐含绊脚石.传统工科教学团队往往注重延续性,但教师的知识结构趋于雷同,互补性不强;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数量多,但适应发展需求的内容缺乏,陈旧的知识体系仍然充斥着本科教材;精品课和特色课程建设注重形式化,教学成果多,但学生受益少;多年积累与传承的做法根深蒂固,短时间实现改革、转型难;教师专业基础扎实,注重技能与知识传授,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力度不足,缺乏有效发挥的平台。
(二)新工科对传统工科的冲击.2017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正在积极探索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4]。交叉学科的融合是其中重要的特点,传统工科教学团队如何迎接这一转变,无疑是摆在面前的一大挑战。跨学科教师团队的组成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领域的差异性、教学理念的冲突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
(三)双创导师的角色兼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予以推动,2017年4月联合国大会通过设立“世界创意和创新日”。可见,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所肩负的使命又多了一重责任。教学团队如何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把知识传授与创新指导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兼顾“双重角色”的道路,给学生提供全方位发展的优质资源。
(四)知识体系更新步伐落后.当今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师的高学历并不等同于高水平,高起点也不意味着一直保持高水准。教师综合水平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如何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保持终身学习状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日益更新的信息社会发展,是摆在教学团队面前的一大难题。
(五)消极意识亟待转变.受到学校层次、办学水平、教学理念和学历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学团队仍然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充分,本位主义仍然存在,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国际视野不开阔,三点一线的小圈子与社会格局的大圈子格格不入,象牙塔意识在教师群体中仍然盛行。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思想意识的转变是首要因素。
(六)顶层设计缺乏.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严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条的管理模式与教学灵活性之间矛盾突出,实践环节不重视科学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的核心地位岌岌可危,科研优先之声不绝于耳[5];教学资源内耗严重,缺乏顶层设计;教学经费投入与产出不相称,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一刀切”政策忽视了专业特点,阻碍了特色培养,缺乏“百花齐放”的探索精神;被动灌输与主动学习之间的矛盾突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应试教育与能力培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高分低能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关门办学的现象仍旧存在,与企业互动少,社会资源调动不充分。
三、解决困境的基本思路框架
(一)OBE模式的引入提供外在激励.2016年6月2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华盛顿协议》,全票通过了中国的转正申请,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这意味着中国培养的工程师向着国际认可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比照国际标准,我国工程教育培养体系改革任重道远,给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激励。OBE模式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且实际,即学校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各项能力与水平有清晰构想,并通过调整适宜的教学体系来保证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目标[6]。显然,OBE模式的引进对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了一种倒逼态势,是促进教学团队改革的助推器。教学团队建设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以适应新的教学体系,需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应对学生能力培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跟进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潮流。
(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内在动力.教学共同体是教学团队中最基本的特征[7],除此之外,教学团队还应该是学习共同体[8]、科研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在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上,教学团队的目标性才能高度一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成由任务到使命的意识转变,由被动到主动的状态转变,由个体到共同体的认知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培养的效果,破除专业之间的壁垒,打通知识界限之间的贯通,培养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来认知,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潜在动力源泉。教学团队内不同学科各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资源之间都是共同体的不同表现层面,在这个问题上占位越高,眼光越长远,对教学效果的推动作用就越充分,培养出的学生就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三)逻辑框架构建.OBE模式在能力提高、知识更新、意识转变、创新培养等四个方面对教学团队提出了高要求,是提升团队建设的外部激励;共同体意识在教学共同、学习共同、科研共同、命运共同等四个维度给教学团队注入了新活力,是促进团队建设的内在动力。OBE模式的引入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是扭转目前教学团队建设困境的两个关键法宝。在内、外积极因素具备的条件下,还需要如下几个关键环节的辅助:社会资源介入、顶层设计的指导、具体措施落实和闭合反馈循环的形成。具体来说,开展积极的校企合作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一种有效措施;制定合理的政策导向是落实顶层设计的关键环节;开展绩效考核,建立创新机制,拓展国际交流,发挥传统优势,调整内部结构和实施持续改进机制,这些是进行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方面;所谓闭合反馈循环就是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最终目标,且将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入到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对其进行监督和考核,去除弊端并改进益处,使得整个系统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逻辑框架图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绩效考核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效果、师德表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成果、社会服务、梯队建设、经费投入和交流合作。值得关注的是,绩效目标表现出一些新特征:教学评价中需要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师德表现中应该融入大工程观和职业操守的考核;人才培养中要突出交叉学科的能力训练与引导;教学改革中应探索OBE模式的中国化特色;教学成果中应包含社会服务和工程咨询的因素;梯队建设中需注重引进和培养具备基础研发能力和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教学团队要加大交流合作力度,并将之常态化和国际化。
(二)协同创新与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所谓协同创新是指教学团队与先进教育模式的对接,拉近学生与世界教育大环境的距离;教学团队与科研成果的对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各学科领域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行知识和理念的碰撞,在碰撞中实现交叉融合。教学团队建设也应建立一套适应本科教学的持续改进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角色分配与人员分工的调整,人员更新补充的指导原则,团队凝聚力提升,梯队建设发展的规划与抓手等。注重借助大数据手段进行毕业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不断改进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不足和缺陷。同时关注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改革教学环节[9]
(三)系统工程思维与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所谓系统工程思维可以分为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两种角度。宏观思维指利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来解决本专业的工程问题,打破一亩三分地的专业界限,极大的开拓工程思维空间,使得学生具备创新性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而微观思维指掌握完成本领域任务中各技术环节的能力,因为知识结构和考虑问题的角度具有局限性,导致解决问题的途径受限,往往会滞留在专业领域的怪圈内不能自拔。国际化道路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学生具有享受接触先进知识和手段的权力。教学团队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本身首先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方针,学习和消化世界范围内最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和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具有传播先进知识和应用先进授课手段的能力,以实际行动来践行教师的崇高职责。
(四)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将教学团队与生产企业对接,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团队搭建接触工程实际、熟悉工程问题的平台,可有效解决双师型师资不足的难题,也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接搭建了桥梁;另一方面,教学团队与企业还可以寻求技术合作空间,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利用合作成果反哺教学环节,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生动性。
(五)创新型教学方法的摸索与实践.在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已经不能形象、全面且深刻地表达出知识本身的深层次内涵,不断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时代潮流,比如TRIZ理论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OBE模式中国化的探索,传统教学优势与先进理念的有机结合,交叉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布局与衔接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六)教学团队建设与科学研究的统一性.教学与科研具有统一性越来越成为共识,顶尖大学的教学团队往往也是优秀的科研团队。将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是完全错误的做法,科研是助推教学效果的催化剂,在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灌输一些创新性的想法或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无疑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十分有益。在这样的认知下,教学团队建设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高校教师不仅是教书工匠,更是引领科技发展的开拓者,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说教学环节是给予学生知识这条鱼的过程,那科学研究就是知识活学活用的集中体现,是在给学生传授渔猎知识的技能,两者本身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七)人文艺术知识传授的比重增加.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既要技术过硬,更要有社会担当和工程素养;一件合格的工程产品也是一件高水准的艺术品。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学团队要在人文精神、艺术情操培养方面达成共识,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沟通交流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公平竞争的意识、追求卓越的精神等。这就要求教学团队的组成人员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内涵,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填补人文艺术领域的空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八)顶层设计与逻辑统筹.教学团队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注重顶层设计,着眼全局,做到资源互补,人尽其才。具体表现为:人才引进和人员结构调整的宏观把控,各教学环节间的关联性研究与逻辑布局,国际化交流的开展和社会外联工作的协调,特色发展的着力点谋划;奖惩政策的制定与资源调配;末位淘汰机制的实施与制度保障等。
五、岩土工程团队建设的几点实践探索
(一)OBE教学模式的实施
2016年3月,《华盛顿协议》组织秘书处对我国的工程认证体系展开评估。作为教育部委派的全国两所院校之一,燕山大学接受国际观察员的实地全程考察观摩。秘书处对燕山大学的专业认证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16年燕山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启动住建部专业认证工作,于2017年5月接受专家进校考察,并于6月公布认证结果6年有效。
以上述两个重要事件为契机,岩土工程教学团队立足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展开教学改革,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系统地梳理了专业课程的能力矩阵;积极开展课程的三级项目,取消一卷定终身的模式,增加学生汇报、团队合作等环节的考核比重;及时更新《土力学》精品课的授课内容,申报评选《地下结构设计》课程为优秀教学大纲;发表有关OBE教学改革论文2篇,申报校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
(二)校企合作开展
目前燕山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与国内37家企业(包含研究院)签订了长期的产学研基地合作协议,涉及岩土工程专业的合作企业占到三分之一以上,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唐山曹妃甸二十二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获批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
近5年,聘请岩土工程领域企业导师20余名,在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专利申请与成果转化
教学团队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借助大学生创新项目和课程三级项目这两个平台,给学生布置专利题目,并辅导其撰写专利申请书,目前已经受理专利6项,授权专利1项。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力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经过多年科研合作与积淀,团队的有关成果分别在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方燕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型岩土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并于2014年以燕山大学为第1完成单位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成果的取得凝聚了团队成员的心血,这对增强教学团队的共同体意识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团队建设的国际化程度
目前燕山大学岩土工程教学团队共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为了推进团队建设的国际化程度,在引进环节关注教师的海外经历,其中2人具有一年以上的海外求学经历(博士阶段分别为澳大利亚和法国);在培养环节注重输送教师到海外访学,其中1人具有一年期美国高校访学经历(燕山大学资助),1人正在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1人被资助到香港大学进行教学法短期培训。
总之,教学团队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其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共同进步;需要学生积极有效的信息反馈;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顶层规划;同时也少不了生产企业等社会资源的贡献作用。只有利益各方协同努力,教学团队建设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兢, 傅晓军.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性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8):23-25.
[2]王正斌, 汪涛. 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3):75-77.
[3]刘建凤, 武宝林.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4):80-82.
[4]顾佩华. 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6):1-13.
[5]张强, 乔海曙, 陈志强.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博弈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6):78-83.
[6]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 夏远景. 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2):29-34.
[7]陆国栋, 孙健, 孟琛, 吴华. 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1):58-65.
[8]王京华,李玲玲. 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2):39-42.
[9]李彬. 产业融合与人才培养综合化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1(1):75-80.

Strategies for Solving the Dilemma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eaching Team Building
CAO Hai-ying, WU Chong-fu,  WANG Li-we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team is a main force in the teaching frontline,and th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eaching team building in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he difficultie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are analyzed from many aspects.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solving the dilemma is put forward using the OBE mode as an external incentive and using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formation as an internal motive; the main safeguar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multiple angles. Finally, some practical explorations in team building are introduced briefly taking th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Yans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Keywords: teaching team; OBE mod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基金项目: 2017年燕山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重点培育项目,JG2017PY02); 2017-2018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GJJG032)。
作者简介:曹海莹(1979-),男,汉族,河北廊坊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18-08-0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