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中职数学“翻转课堂”与信息化教学的尝试与初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30 9:17:46      点击:

【摘要】随着目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数学课堂进行信息化教学已变成一种主要发展趋向。本文主要根据中职数学“翻转课堂”与信息化教学理念,并结合实例对“翻转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做出了有关分析。

【关键词】中职数学 翻转课堂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29-01

我国有关教育规划明确提出:需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将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运用加以强化。因此,针对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来讲,这也是让信息化教学得到真正实现的必然发展趋向。而当前采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中职数学“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理念

在最大程度上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数字化与信息化的相关教学资源加以整合,采用主题比较突出且内容简短的微课,实现先学习后教授,通过学习决定教学的“翻转课堂”能够将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理念充分表现出来。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主要是把决定学习的权力从老师交由至学生。老师不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对新知识进行讲授,相关知识需由学生在上课之前经过自主学习完成,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微课视频等有关信息资料,而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与节奏需要学生自主规划,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同学之间进行探讨,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方式,学生可在任意时间段查阅想要了解的资料与相关信息。而作为老师,则需要及时和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答疑解惑与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以此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解析“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

(一)利用微课为翻转课堂做好准备

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可设计微课脚本,将微课视频加以制作,把和学生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的任务作为驱动,逐步深入,使教学问题的具体设计可以环环相扣: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行人怎样可以安全通过较大的十字路口交汇处这一生活实例进行探究,进而将此转变成数学中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探究的有关问题,并让学生深入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经过引进这种和学生专业有关的具体问题,不但可以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出来,并且还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探究直線与圆的位置关系变得更有意义。紧接着便可将学习任务进一步深化,提出:“如何设计护栏才可以让行人的安全得到有效确保?如何计算可以节约材料?”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可以集中精力观看之后的视频,进而使其学会通过求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式达成任务。所以在设计和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按照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特征,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这样便能够使之主动积极的学习微课内容。此外,在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时,并非盲目进行,老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进行记录重要内容,以此为翻转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二)通过“以学定教”将知识内化在课堂上

首先,老师可通过整理与检查学生上传至教学平台的相关微课任务,深入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根本概念与知识框架的实际掌握情况,并通过展示作业再现微课中的有关知识点,以此鼓励与肯定学生参与任务的良好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想要让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达成教学目标,则可以使用几何法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因此,老师应该对利用几何法研究的具体思路、方式与关键点做出重点分析。再次,想要突破通过一点求圆的切线方程这一教学难点,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探讨相关任务,并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竞争,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难点得到真正突破。最后,则是对小组之间的竞赛进行评价。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老师可以通过把任务作为驱动开展小组竞赛,进而将这节课的学习推至高潮,学生经过积极探讨,相互交流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而老师则可以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只有将课堂交由学生,才能够让学生走上讲台真正展示自我,而通过这种方式,也必定会使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针对中职数学教学来讲,“翻转课堂”与信息化教学并非是推翻传统的教学观,而重点在于转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的发展趋势下,“翻转课堂”主要是将老师在课堂教学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观念进行了适当转变。因为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有充分相信与肯定学生,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才能够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慕青.中职数学“翻转课堂”与信息化教学的尝试与探索——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J].中文信息,2016(1).

[2]傅钦志.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角的概念推广》的教学实践有感[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5(27):61-64.

作者简介:

李国林(1986-),男,汉族,四川南充人,数学学士,中学二级教师。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