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浅析英译汉中的“翻译腔”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8 19:57:17      点击:

沈淋

摘要:“翻译腔”问题十分普遍,并且由来已久,已经成为英汉翻译中的主要问题。笔者在文中主要分析了“翻译腔”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少和克服“翻译腔”的解决方法,从而尽可能消除“翻译腔”,达到提高译文的目的。

关键词:英译汉;翻译腔;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8-0204-02

一、引言

翻译家N·卡什金说过:“通过译文看到的作者,仍然是外国人,但他是用地道的译文语言同读者谈话的。”长期以来,许多翻译理论家已经提出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但是对于现实中的译文来说,经常会存在欧化现象以及译文表达让人难以理解甚至不知所云,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翻译腔”译文。本文希望英语学习者能够清楚地认识“翻译腔”现象,并在平常的翻译中能够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二、“翻译腔”的定义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第一次创新地写出翻译腔的英文“translationese”。他认为“翻译腔”又称“翻译体”,是指把源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土不洋、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其主要特征是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扣原文,忽略译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生硬牵强,文笔拙劣,可接受性差。“A general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这是《翻译学辞典》对“翻译腔”的定义。同样,《当代翻译理论》也阐述了“翻译体”:“‘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贬义中的翻译体是机械主义翻译观和方法论的产物。这种所谓翻译体的显著特征是不顾双语的差异,将翻译看作语言表层的机械对应式转换。”显而易见,“翻译腔”有种种表现:用词造句生硬、呆板、重复、不自然,或把简单的句子译得很绕口,有时又很喜欢套用固定格式“当……的时候”、“虽然……但是……”等,或者在很长的定语之前硬加上“那种”二字,千句一型,千篇一律,把英语原文译得苍白僵硬,读起来略感别扭,这主要是因为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语言习惯。译者应讲求全句的平衡、协调,追求流畅、自然、简洁的汉译文。产生“翻译腔”的根本原因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三、“翻译腔”现象的原因

一般认为,翻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正确理解和充分表达。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很多学者理所当然地把这两者归结于导致“翻译腔”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或不当,最主要还是源于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及文化方面的差异。

1.英汉语言差异。英语语言重形式,汉语语言重意义,所以英语造句多用形合法(Hypotaxis),通常把复杂的英语句子看成是枝干交错的葡萄藤式语言。汉语造句多用意合法(Parataxis),通常把脉络清晰的汉语句子看成是竹节式语言。主要表现在:英语靠词汇来连接,而汉语却靠逻辑来支撑。英语主要通过连词、关系代词等来造句,汉语主要通过句子间隐含的逻辑关系将句子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例1:He is so arrogantthat no one will keep company with him.译文1:他是如此狂妄自大,以致谁也不愿意与他交往。译文2:他很狂妄自大,谁也不愿意与他交往。

英文原文是典型的形合,用了显性的连接词so…that,根据字典及语法书都解释为“如此……以致”、“如此……使得”,在译文1中照搬字典,弄成不中不西的译文,“翻译腔”很明显,而译文2运用汉语的意合法,简单明了地把汉语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语言简洁流畅,遵循了汉语表达习惯。例2:Write to me when you have time.译文1:当你有时间的时候就给我写信吧。译文2:有时间就给我写信。

英文原文通过连接词when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比较严谨。在译文1中保留了原文重形合的特点,显得生硬啰嗦,“翻译腔”十足;译文2采用汉语意合的特点来连接句子,省略原文中的连接词,根据汉语的表达方式改译,汉语表达习惯一目了然。

2.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于英汉思维模式,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是首先想到一些不相干的事物,即外部环境,然后再想到事物的重点,即中心事件。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正相反,首先考虑中心事件,然后才考虑外部环境。也就是说,英语句子往往先总结后说事,而汉语句子则先说事后总结。例3:It was natural that now the conversation turned to the tragic events that had taken place there a month before.譯文1:这是很自然的事,现在把话题转到一个月以前在那里发生的惨案上。译文2:现在把话题转到一个月以前在那里发生的惨案上,这是很自然的事。

英文句子采用顺译法开门见山地总结观点,然后再谈到事件,这与汉语先说事件后总结的表达习惯正好相反,“翻译腔”现象很浓,而译文2的改译则是先说事后总结,刚好遵循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基本没有“翻译腔”。例4:In a rather crude form,the cutting and polishing precious stones was an art known to the ancient Egyptians,and in the Middle Ages it became widespread in northwest Europe.

译文1:对于古老的埃及人来说,切割和磨制宝石的艺术还是很原始的,并在中世纪广泛流行于西部和北部欧洲。译文2:古代埃及人已经懂得了切刻和琢磨宝石这门工艺,虽然形式仍较粗糙。到中世纪,这种工艺则已遍及欧洲的西北部。译文1主要是表述问题,不符合中国人说话的思维模式。在原文中,cutting and polishing是主语,表明了英语的习惯,in a rather crude form介词短语放在句首,是重点提前,同时并列句中的第二个分句中的it做主语,也是明显的英语表达习惯。译文2中,以Egyptians 作主语,则符合汉语习惯,译文也清楚准确。

3.英汉文化差异。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遇到很多各国文化差异,如果文化差异意识淡薄,不能完全理解并准确传递原文中的文化背景,“翻译腔”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使其产生误解。例5: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译文1:马上到星期五了,他们很快就会出去喝醉。译文2:星期五是发薪水的日子,他们马上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英语中“Friday”这个词本义是“星期五”的意思,但它还具有比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英国表示一周工作结束,即将发薪水的日子,人们往往就会拿着薪水去大喝一通。译文1直译成“星期五”,看起来忠实于原文,但是读者实际上弄不明白到星期五为什么要出去大喝一通。而译文2把“Friday”内含的文化信息直接译出,使读者一目了然。

例6: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译文1:约翰是能够依靠的,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译文2:约翰为人可靠,既忠诚又正直。例句中有两个英语的习惯表达to eat no fish 和to play the game,属于典故和习语,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译文1是对句子进行简单直译,并未弄清楚其典故和习语的文化信息,前后意思不明不白,让读者不知所云。事实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伊丽莎白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是表示忠诚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规规矩矩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公平对待、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等。译文2将其文化信息译出,清清楚楚。

四、“翻译腔”问题的解决方法

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强化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无论在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都截然不同,英汉翻译涉及英、汉两种语言。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英语在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用法,更要了解英语语言的内在本质,把英语语言用我们能够听得懂的汉语表达出来。加强翻译理论和实践,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翻译实践中要减少“翻译腔”问题,需要不断学习翻译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多鉴析名家名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自己摸索翻译实践去熟练地使用各种翻译技巧。

总之,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问题是一个长期探讨的话题,不容小觑。作为译者,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并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翻译实践中避免这种问题出现。

参考文献:

[1]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2]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劉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李青.翻译技巧与误译评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

[5]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冯彤.“翻译腔”例析[J].中南大学学报,2003,9(4).

Abstract:Translationese is very common and has become the main problem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main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ranslationese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to reduce and overcome Translationese,so as to eliminate Translationes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achieve the aim of improving translation.

Key words: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translationese;difference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