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学生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4 20:39:37      点击:

谭玉菡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从教学计划转向人才培养方案,目的在于变过去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但转变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未真正解决偏离“学生中心”这一问题。近几年,课程地图的思想得以提出,它坚持“学校-生涯”的人才培养观,以网络平台和课程数据为载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的设计和个人生涯设计上,为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学生中心”的发展提供了理念和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学生中心;课程地图;人才培养方案;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237-04

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应用型高校要落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必须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方案的设计理念到方案的实施,都指向“学生中心”,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偏离“学生中心”

十年前,高校经历了从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这次改革,从表面上看,在方案中增加了就业面向、岗位与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逻辑图、核心课程介绍、继续学习建议等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完善和丰富。但是,二者同为教学指导性文件,但是作为教学计划升级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名称的改变,它反映的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变过去强调以‘教师为本为现在的强调‘以学生为本,变过去侧重于‘教学活动的计划性为现在的侧重于‘人才培养的过程”。[1]因此,这次改革的核心命题在于人才培养中的“学生中心”思想。

从人才培养方案“为谁制定”、“由谁制定”、“由谁使用”这三个问题入手,我们发现,“学生中心”思想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可以这样回答:为学生制定、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在该种条件下,学习是明确的、主动的,方案是师生教与学的有效文件。但是,当前人才培养方案却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中若有若无。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有些专业教学团队也会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这些反馈也会对方案的设计有参考作用。虽然,大家都致力于用“学生中心”的思想去设计方案,但是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方案仍是教师的教学文件,学生没有使用人才培养方案。即使通过入学专业教育等形式初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也只能对未来大致的岗位方向,或者修业年限中有哪些课程等形成模糊认识。更深一层次上,一门课程及内容与能力构成的对应只呈现在教师的授课计划与教案中,学生对课程结构与自身能力发展的关系是模糊的。

2.标准化的设计与个性化培养相矛盾。教师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你应该这样学”,学习是标准化的是众人一致的。从起点到目标的路径只有一条,和中间有好几条可供选择的道路相比,标准的设计更像是一场被动的灌输,学生课程的学习准备不足,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动机弱。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都在期间消解。

因此,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所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是人才培养方案正在面对的问题与困境,按照现有对方案的理解和设计方法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课程地图对“学生中心”的尝试

近年来,我国学者引入“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的概念,在高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等方面都予以探讨和应用。

2010年,中国台湾学者唐尧首次探讨课程地图与教学评价、人才培养的关系,认为“透过课程地图与结构概念强化教师教学与辅导、运用教学评鉴去落实课程地图与人力培育事务。”[2]同时指出“学校本位课程与课程地图构建就成为各学校的变革与调整的重大工程,其目的在于整合校内各所系科基础与专业课程,为学生构建未来的生涯路径。”③但并没有详细介绍课程地图的内涵和运用。

综合近八年学者在课程地图上的研究,课程地图作为一种学生的学习地图和规划工具得到学者们的肯定。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不只是作为名词的“课程地图”,也包含着“绘制课程地图”的过程[3],是学校根据学生未来可能的职涯发展,拟定出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再根据这些核心能力展开课程及活动的设计规划。[4]不同学者分别从单一课程、课程群、专业等不同层面阐述其内涵。

1.具体某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地图。研究中,柯晓玲翻译Angele Koppang在2004年对课程地图的定义,认为“课程地图是指教师将其课堂的实际教学活动,如授课内容以及所花费的时间、教学材料、课程的目标技能、教学场所、评估手段等,用图表等视觉形式进行系统描述。”[5]季诚钧认为“狭义的课程地图则指具体某一门课程的课程大纲”,但是其内涵比课程大纲更丰富。[6]董文娜认为具体课程层面的地图同样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现学习结果、课程内容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学校过程提供一个认知的框架。[7]

台湾大学制作的全校课程地图里,对于单门课程地图的设计基本体现了以上思想。如通识课程《东坡词》,其课程地图以传统的课程大纲类似的表格形式描述了课程咨询(课程信息介绍)、课程大纲(含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要求、参考书目、指定阅读范围、评量方式)、课程进度三大部分。但是,与课程大纲不同的是,在课程咨询中,增加了课程网页、核心能力课程规划与关联图。其课程网页根据不同用户身份登录后可以在线学习,关联图中则显示该课程在六大通识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文学与阅读研究能力、鉴赏与思考能力、沟通表达与创造能力、语文分析能力、人文传统认知与主体思维能力。[8]

北京化工大学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中计算机和自动化两大专业进行了课程地图的制作,以动态网页的形式展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比如,课程地圖中显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通过鼠标停留或者点击课程名称,则会显示出课程相关信息和前导后续的课程,并用课程能力指标图表明该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分布情况。[9]

因此,单一课程层面上的课程地图可以看作是基于课程大纲、课程资源整合下的学生学习地图。学生通过课程地图,了解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与核心能力培养的关系,并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准备。

2.课程群层面上的课程地图。除了单门的课程地图,对于课程群的课程地图更能体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一类型或目标指向的课程在课程群众对能力培养的倾向性。比如,台湾大学将全校课程分成通识课程、共同必修课程、院系所课程和其他全校性课程四大类。每一类课程都包含了不同的子课程群。例如,共同必修课程大类中“体育”子课程群包含146门相关课程,主要对应专业知能、国际视野和了解尊重多元文化三大能力关联。[10]

基于课程分类下的课程群,通过课程地图的绘制,能在单门课程地图的基础上建立课程间有序的逻辑关联,不仅有利于课程分类的管理,而且更便于学生在课程范围内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程,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欠缺的能力。

3.专业层面的课程地图。季诚钧认为,广义的课程地图是指全校性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11],但内涵比教学计划更为丰富。高敬阳也认为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是以一个专业为基本单位,以网页形式表达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展示形式。学生通过课程地图的查询可以了解其专业本科四年培养的全貌,包括培养目标、总体课程框架、每个学期的课程以及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所获得的能力指标等。[12]

因此,不管是课程层面,还是专业层面的课程地图,都凸显了“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

三、课程地图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启示

课程地图这一术语的引入,可以说是一种课程管理与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思想的引入,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管理中偏离“学生中心”的问题。课程地图从设计的根本思想、学生的使用方式,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等方面都践行了“学生中心”,对未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展的形态和方向给予了一定的启示。

1.由静态文本向动态网络数据的呈现形式转变。人才培养方案是由标准要素编写组成的文本材料,线性的陈述方法强化了编写者的思路,大量的文字难以直观呈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或是课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状态,但是我们似乎没有跳出过方案以静态文本呈现这个思维框架。而课程地图从形式上首先打破了该种思维定式,以动态可交互的复杂拓扑图展现课程和学科的关系。[13]课程地图以网页为载体,通过建立课程总图、课程序列图、课程关联图、课程承担的职业能力培养分布图等,将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出动态的、直观的人才培养路线图。从静态文本向动态网络数据平台的转变,从表面上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地图在名称和呈现形式上的不同,是类似于教学计划向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但更深一层次的意蕴在于,这一转变是基于学生深度参与,为了学生更直观、便捷地了解以课程为核心的学习路径信息,是从形式上在实践“学生中心”。

2.从教师的“教学文件”到学生“学习地图”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文件指向命令与执行,学生只能在有限的限选课中保有自我主张。课程地图借助于网络平台,打造人才培养的数据库,将全校性课程、院系课程、课程群、单门课程与学生能力发展紧密联系和呈现出来。借助网络课程地图,学生随时可以了解自身学习的起点和未来可能的走向及其实现的路径,对照该“学习地图”,明确做好学校准备与学习路径安排。可见,课程地图也是名副其实的学生学习地图。从教师的教学文件到学生的学习地图,是学习过程是由教师构建向学生自主构建的根本思想的转变,是人才培养方案身份的转变,也是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方法上的一条有效路径。学生从入学开始了解修业年限与未来学习的情况,做好学习准备,设计自己的学习路线图,让学生成为主动构建生涯规划与学習规划的主人。

3.从“为了工作”到“为了生涯”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应用型高校,特别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通常将其指向“职业”。在劳动力的买方市场下,工作与就业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更是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会或多或少促成教育去迎合社会,忽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求和教育本身的诉求。“由于个体生涯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继续学习与‘更好就业两大目标的交替”,因此,整个学习都应该以学生个体的生涯发展为起点,为学生“继续学习”或“更好就业”做准备。[14]从“学校到工作”转到“学校到生涯”,是对教育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回应。课程地图将学生的“生涯”发展作为学习终端,向学生提供了未来生涯发展的多条可能性路径。每一条每一段发展路径上,都提供了可以学习的课程信息、课程概要与要求。这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清晰把握未来发展路径,也能在离校后根据课程地图提供自身发展需要继续学习信息。

4.从“你需要这些能力”到“我缺什么能力”的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近十年致力于课程改革,教师按照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分解出核心工作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对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的平移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也是高职寻找自身特色发展的探索过程。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占据绝对地位,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就业岗位及所需能力,就像是在向学生传达“你需要这些能力”,或者,仅仅只是“你需要这些课程”。只有按照我们规定的路线,你就可以顺利到达终点。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对未来的岗位工作了解程度较浅,另一方面,他们从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也很难清晰地认识到每一门课程发展的主要能力,及其所有学习课程承担的能力培养逻辑关系,他们看到的只是“课程”本身。从“你需要”到“我缺什么”和“我需要什么”是高职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所面临的新问题。

课程地图运用网络手段,动态呈现每一门课程的主要能力分布,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能力分布图,了解自己学习期间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得到哪些方面的提升。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之前对课程体系的先行认识和自我能力发展的认识,对照能力分布,选择能力分布点过少或者未涉及的部分课程,也可以对能力重合较多的课程进修限选。因此,每个学生可能不会修习完全一模一样的课程表和教学进行表,学生在“我缺什么”和“我需要什么”的学习心理准备下的深度参与到自我学习行为中,为自己开发和设计了属于“个性化”的“学习地图”。

可以说,课程地图通过课程信息数据库,能让学生和教师都有效地分析、动态调整课程,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管理,对学校的课程管理,特别是课程内容的开发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迈向学生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运行的保障

课程地图比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更能实践“学生中心”的思想。但是,要在课程地图视野下来设计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按方案设计运行,还需要来自技术、课程、师资和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1.来自课程的准备。首先,是大量的按学生能力发展侧重不同所形成的课程群,比如,台湾大学通识课程下设定的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思维、公民意识与社会分析等八大课程群。通过一系列基于能力分布不同的课程群,承担起学生自主选课和个性化课程定制。其次,是课程群的课程都必须建立信息完备的课程数据库,包括课程简介、课程能力分布、课程前导后续、课程授课方式等。

2.來自教学管理方式的准备。当前应用型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实行的是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这两者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基于课程结业即可获得毕业资格。这种管理模式本身就奠定了“单项输送”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使得在此框架内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多如隔靴搔痒,不及问题核心,找不到问题可以解决的路径。只有敢于走出原有的模式,做好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课程地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破除当前教学管理方式的阻碍,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来自师资的准备。当海量的课程集结成课程群成为可能,教学管理手段进一步改革,师资就面临课程成倍增长、课程类型丰富和拓展的极大挑战。没有足够的师资来支撑课程,要按照课程地图的理念来改革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只会是一句空谈。

4.来自观念和技术上的准备。在此,当我们认真理解课程地图,可以说,它为我们带来了重新思考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或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契机。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中心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是,我们往往走不出想去解决却无法解决问题的怪圈,观念和技术的双重革新才能帮助我们真正落实教育理念并走向一个更趋完善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虽然从人才培养方案向课程地图的迈进存在很多阻碍,但是,课程地图对于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对于围绕“学生中心”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未来人才培养方案可能的走向上,都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参考。国内部分高校,包括高职对课程地图的研究与实践都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魏朱宝.“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1,(7):80.

[2-3]唐尧.台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之探索——从教学辅导、课程地图到人力培育[J].中国大学教育,2011,(7):109-111.

[4.6.11]季诚钧.高校课程地图的理念、要素与特征:基于台湾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78.

[5]柯晓玲.国外高校课程地图探析[J].高教探索,2012,(1):59.

[7]董文娜.课程地图是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58.

[8][10]通识课程地图网页[OL].台湾大学官网,2017-05-18.http://coursemap.aca.ntu.edu.tw/course_map_all/index.php.htm.

[9][12][13]高敬阳,朱群雄,尤枫,胡伟.基于课程地图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J].中国大学教育,2015,(12):30-31.

[14]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48.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