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3+1”与多元化残障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 20:21:44      点击:

李宝龙 闫晓军 高文 李墨 胡勇

摘要:“3+1”与多元化残障社工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能增强业务素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准,培养高质量的残障社工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就“3+1”与多元残障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加强对学生开展残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导与教育,增强参与综合实践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提高专业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多元化;残障社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8-0164-02

为落实党中央“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认真贯彻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大会和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精神,并积极与首都功能调整的大趋势以及学校的办学大方向、特色紧密结合,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残障社工人才培养新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3+1”与多元化残障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3+1”与多元化残障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在校残障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课堂学习,将原来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整合在第四年分上下学期集中进行。学生的专业实习一般都安排在与残障社会工作专业相關的社会福利机构、事业单位或与民政等相关的政府机关,而毕业实习岗位也可能是将来毕业的就业岗位,因此将毕业实习与就业试用期统一起来。社工专业要求学生结合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必须突出残障社工实务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如社会调查或社工实务。此外,还积极拓展本科学生的升学空间,大力提倡并督促学生考取国内外的硕士研究生,并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与协作关系,从而形成了实习、就业、升学、留学、毕业论文的多元格局。具体而言,从有针对性的岗位群出发,努力加强与相关委、办、局、联合会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紧紧依托与残障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相关的行业进行专业建设,突出本土化残障社工理念,加强本地化残障专业实务,以实务为根本,以服务为导向,以农村社会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残障者社会福利服务以及调动法学专业资源开展的司法社工四大板块为特色,采用校内外双督导、面向基层并扎根基层、顶岗实训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一线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协助相关区社工委培养职业工作人员,立足首都实际,培养服务首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高素质技能型残障社会工作人才。

二、“3+1”与多元化残障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教育过程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有:(1)京郊村官;(2)首都城乡结合部街道或社区工作者,主要包括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社会政策与法规咨询、社区矫正、社区就业等方面;(3)相关社会福利机构工作者,如养老服务机构、儿童服务机构、残障福利服务机构等的工作人员;(4)社会服务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如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等的工作人员;(5)加大力度为有升学愿望的本科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开小灶”,督促并指导学生考取国内外的硕士研究生。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首先,“3+1”与多元化残障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科四年的“一贯制”不中断的全过程的实务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进行了很好地结合;其次,努力实现“双证融合”,即学校毕业证书与社工资格证融合;第三,积极实现顶岗实训。“3+1”与多元化残障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际上不仅限于在第四学年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而是将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训练贯穿4年8个学期的始终。社工专业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采取了不同年级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训实习模式。(1)对大一学生来说,主要是为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将学生带入专业机构参观学习,增强其感性认识与专业认同感,同时聘请一线社会工作者进课堂,进行系列讲座以及其他实践教学和小学期实训活动。(2)对大二学生来说,主要是引导并培养其爱心和奉献精神,进入专业服务机构做志愿者或进入专业教师项目做相关的辅助工作,同时也邀请专业实务领域的专家进学校,进行有针对性地模拟社会服务技能的演示与训练,以及其他实践教学和小学期实训活动。(3)对大三学生来说,主要是发挥其经过两年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特长,协助专业教师开展针对大一新生的“成长小组”的训练,以及其他实践教学和小学期实训活动,使学生到社会机构和基层开展服务工作。(4)对大四学生来说,主要是在第7学期到社工专业建立的近20个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为期4个月共16周的分散综合专业实习,用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方法进行实习,并通过实习形成毕业论文设计及毕业实习报告,在第8学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并让学生集中精力针对就业进行毕业实习。

三、对“3+1”与多元化残障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3+1”与多元化残障社工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能够增强业务素质,从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准,培养高质量的社工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保证学生“进得来,出得去,用得上”,同时积极创建我校的特色专业。而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高综合实践的实效性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培养专业意识和态度,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导及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搞好专业实践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业途径的开拓,都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参与综合实践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进而提高专业水平。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技能,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就业搭建广阔的社会平台。

(二)必须建立稳定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

同一区域乃至全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机构,应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各社会工作教育机构之间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充足的信息沟通,在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方面开展有效合作,更好地发挥实习机构的作用,保障实习机构的利益,真正实现大学与校外实践基地“多方共赢”,最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三)制定監控体系,保证综合实践方案的全面落实

专业实习应确实发挥专业督导的作用,落实并完善督导的职责。在确定单位或相关部门之后,学校应与单位密切配合,使实习监督机制顺畅运行。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与对口单位时刻沟通,向相关单位和部门通报相互配合工作的讯息,保证及时不间断地沟通,相信定会给予专业学生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席成孝.从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1):92-97.

[2]吕红梅.关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14):4.

[3]社工介入残障康复特色服务项目[EB/OL].http://roll.sohu.com/20130530/n377527077.shtml.

[4]陈英,刘淑娟,关盛梅.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152-154.

[5]孙建春.积极试点全面推进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J].社会福利,2007,(5):10-12.

[6]周腊梅.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大观周刊,2012,(18):172-173.

Abstract:The training mode of "3+1"and diversified social workers is a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On the one hand,it can enhance students' theoretical level.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i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o meet social needs.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training mode of "3+1"and diverified social workers pertinently,and also gave some advice on strenthening the guidance and educ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e,enthencing the initiative,conciousness,enthusiasm of taking part in comprehensive practice,and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diversification;disabled social workers;talent training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