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6期·基于文本分析的高校优秀辅导员群体特质与培养路径——以清华大学为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6/12 13:54:07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6期

江宇辉,周心怡,冉 锐

(清华大学 党委学生部,北京 100084)

辅导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对高校优秀辅导员的群体特质和培养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已有研究者从优秀辅导员的角色形象、核心特质、成长路径、发展规律、培育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总体而言,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且缺乏对更广泛的辅导员群体的分析与研究。

清华大学自1953年起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旨在通过遴选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素质好的骨干学生、教师担任辅导员(以下分别简称“学生辅导员”和“教师辅导员”),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辅导员制度在清华大学不断发展,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成为清华大学“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最为生动的体现。清华大学的辅导员制度和许多优秀辅导员不仅获得了北京市和校内外各级奖项,多位辅导员还当选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因此,对这一制度和这批优秀辅导员群体开展研究,总结其群体特质和培养路径,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培养环节,为高校辅导员培养和管理部门提供经验借鉴。

清华大学每年为10余位教师辅导员和20余位学生辅导员颁发优秀辅导员最高奖,近6届获奖者中从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有113人,包括42名教师(占总数的37.2%)和71名高年级研究生(占总数的62.8%)。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分别从基本特征、群体特质、培养路径三个方面分析以上113名获得者的评奖申请材料(24万字)和事迹宣传稿件(23万字),其中事迹宣传稿件为公开发布在清华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的报道。

一、优秀辅导员群体基本特征描述

(一)政治素质较强,学历较高

优秀辅导员政治素质较强,学历较高,担任辅导员年限较长。统计信息表明,113名优秀辅导员均为中共党员,教师辅导员多为博士(占教师辅导员总人数的76.2%),学生辅导员多为博士生(占学生辅导员总人数的97.2%),这表明绝大多数优秀辅导员属于高学历人群,学位为硕士和学士的教师辅导员也有部分选择在职深造。从工作年限看,全部42名教师辅导员获奖时担任辅导员年限均在4年以上,其中19.0%担任辅导员4~6年(8人),40.5%担任辅导员6~8年(17人),14.3%担任辅导员8~10年(6人),26.2%担任辅导员10年以上(11人)。超过80%的优秀教师辅导员任职达6年以上,任职年限最长为18年,最短的为4年,任职年限较短的多为担任重要岗位且做出突出成绩的辅导员。71名学生辅导员的任职年限都在2.5年以上,其中任职年限在2.5~3年、3~4年和超过4年的学生辅导员人数占比分别为15.5%(11人)、54.9%(39人)和29.6%(21人)。获奖时任职年限最长为4.5年,最短为2.5年。

(二)优秀教师辅导员工作成绩突出

优秀教师辅导员大多处于中青年时期,具有高级职称,多在院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岗位中做出突出实绩。大多数教师辅导员获辅导员最高奖时年龄在30~50岁之间,其中30~40岁的辅导员占71.4%(30人),40~50岁的辅导员占26.2%(11人),这表明大多数优秀教师辅导员是在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时期获奖。在职务方面,有18位辅导员在获奖时担任院系党委副书记职务,占总人数的42.9%,7位担任院系党委学生组组长(负责统筹院系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总数的16.7%。获奖辅导员多为在院系一线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占比将近60%)。例如,曾当选过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一位优秀教师辅导员十几年如一日从事一线学生工作,作为院系党委副书记,她积极关心学生发展,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心灵的沟通者,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职称(职级)方面,获奖辅导员中有4位教授、17位副教授、4位副研究员、8位讲师、1位助理研究员,以及5位六级职员、3位七级职员。评选出的优秀辅导员大多为副教授,具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占比达60%,表明这些优秀的教师辅导员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素养,能够更好地开展学生的专业引导和学习指导工作。

(三)优秀学生辅导员参与一线带班,经验足

优秀学生辅导员大多经过多岗位历练,在院系一线参与带班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双肩挑、两促进”的内涵。在71名学生辅导员中,有45.1%的辅导员经历了1~2个岗位(32人),43.6%的辅导员经历了3~4个岗位(31人),还有11.3%的辅导员经历了5个及以上的岗位(8人)。多岗位历练的经历给一些辅导员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收获,也有少数辅导员专注于一个岗位,做出了突出成绩。分析这些辅导员在获奖时所担任的辅导员岗位,有多达28位时任院系党委学生组组长,占总数的39.4%,另有22位在院系一线担任带班辅导员(占总数的31.0%),10位担任学生组副组长(占总数的14.1%,其中大部分也参与带班),表明优秀辅导员群体大部分直接从事院系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人数占比近85%,这也体现了评奖过程“重一线、重带班”的导向。另外,有38名学生辅导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占总数的53.5%,有50名学生辅导员获得过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市级奖项,超过总人数的七成,说明获得辅导员最高奖的学生辅导员较好地兼顾了学业和辅导员工作,实现了“双肩挑、两促进”的培养目标。

二、优秀辅导员群体重要特质分析

(一)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秉承育人初心

1.始终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用自身的坚定信念做好学生的引领。清华大学(以下简称“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学校因材施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把辅导员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统计表明,除政治面貌均为中共党员外,优秀辅导员多担任所在学生党支部书记、支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较高的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并积极践行学校“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2.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在院系党委学生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词频分析结果显示,在评奖申请材料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成效”等方面,涉及学生培养类词汇“同学”“学生”“培养”等提及率最高(出现4058次),表明优秀辅导员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围绕学校育人工作大局开展工作。事迹宣传稿件中涉及工作协调类(“老师”“院系”“学生组”)的词频排在第2位(出现787次),这表明辅导员在全员育人背景下的多主体互动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

3.将学风建设和集体建设作为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认为优良学风是治学之本、成才之本、立校之本。在优秀辅导员的事迹宣传稿件中学风建设类(“学习”“成绩”“学风”“奖学金”)词频排在第3位(出现698次),评奖申请材料中,学风建设类词频排在第2位(出现1070次),说明优秀辅导员在工作中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在这些辅导员所带的班级中,几乎所有班级都获评过“校优良学风班”等学风建设类荣誉。事迹宣传稿件中集体建设类(“班集体”“集体建设”)词频排第4位(出现569次),在评奖申请材料的“工作思路”部分也被优秀辅导员多次提及。集体建设是具有清华特色的教育理念,1954年起学校就首创了“先进集体”评选制度,优秀辅导员充分运用集体建设这一重要抓手开展育人工作,引导学生为集体贡献力量,在集体中成长。大多数优秀辅导员所带班级均荣获过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校先进班集体、校甲级团支部等集体荣誉,也涌现出众多优秀学生。

(二)注重思想引领,积极提升专业能力

1.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职责,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导向。学校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思想引领的重要性: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辅导员申请材料进行词频分析,“思想”“价值塑造”等思想引领类词汇的提及率很高(815次,排名第4),表明多数优秀辅导员都将思想引领作为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

2.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因势利导开展思想引领。在“工作思路”方面,多位辅导员提到“党建”“党支部”等词汇(931次,排名第3),辅导员创新党建形式,扎实开展党建工作,抓住军训、国庆等特殊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班级主题团日、党组织生活等党建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鼓励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习理论,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谈话引领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在“工作成效”方面,多名优秀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带动超过半数院系新生提交入党申请书,所带的党支部获得校系两级优秀党支部荣誉,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学生党员骨干。

3.主动提升理论素养和自身专业化水平,为开展思想引领提供能力保证。开展入脑入心的思想引领需要多措并举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优秀辅导员积极参与学校建立的“岗前培训、专项培训、日常培训、课程培训”四位一体培训体系,在上岗之初进行为期多天的集中上岗培训,熟悉工作、掌握方法;积极参与党和国家重要节点、关键事件的临时培训和学校各级干部培训;积极利用工作间隙参与日常培训,参加辅导员早餐交流、辅导员午餐督导、辅导员下午茶、辅导员读书会等各类日常培训交流活动;积极选修辅导员“1+5”课程,包括必修课,即依托辅导员工作真实情境开展案例教学的“社会工作案例研讨课”,以及选修课“时政热点研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情商与影响力”“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职业辅导理论与方法”等,分专题分领域系统加强自身开展专项工作的能力,多位优秀学生辅导员在岗期间选修完成几乎所有课程,提升了自身开展工作的专业性。

(三)发挥示范作用,努力做到全面发展

1.在“专业”中做优,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校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要注重辅导员自身的全面发展,要求支持“双肩挑”干部学术发展,鼓励教学系列和研究系列“双肩挑”干部参加国内外各类教师进修项目,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对于学生辅导员,要努力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氛围,为辅导员学术研究、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促进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在学生中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对于教师辅导员,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在担任院系党委副书记、院系党委学生组组长等辅导员岗位的同时,也在院系承担教学研究任务。他们教学质量优异,广受学生好评,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产出多项重要科研成果。例如,2015年获评辅导员最高奖的一位教师辅导员在自身专业领域发表SCI论文6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等顶尖期刊论文10余篇,SCI总引用1200余次,申请和授权的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同时获得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2.在“一线”里做深,长期保持在一线密切接触学生,成为同行者、引路人。在71名学生辅导员中,有超过八成的辅导员任职3年以上。以2019年为例,获得辅导员最高奖的12位学生辅导员中,11位都有在院系一线带班的工作经历,其中还有5位全程陪伴学生本科四年。学校学生处的一项统计显示,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时间达到平均近5小时/周,对本科生实现100%全覆盖;大多数本科生均高度认可辅导员的工作,对辅导员工作表示满意的学生比例达92.47%(2018年)。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素质高、能力强”,认同辅导员“工作认真负责、思想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处事公平公正”的学生比例均在90%以上。

3.在“自我管理”上做强,具备出众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多数辅导员都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平衡辅导员工作和自身发展,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超过半数辅导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超过七成辅导员获得过北京市各类奖项,更有多位辅导员在岗期间获得过学校“研究生特等奖学金”等研究生最高荣誉。他们在评奖申请材料中提到,辅导员工作“教会自己如何更加高效合理地规划时间”“锻炼了多任务处理能力”“能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学校的育人理念”,进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和科研工作,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优秀辅导员群体培养路径构建

(一)选拔前,精准识别与提前培养结合

1.通过多个渠道精准识别和培养后备辅导员。优秀辅导员的选拔培养,需要辅导员管理部门提前精准识别,做好针对性的“墩墩苗式”培养。学校逐步建立学生后备辅导员制度,各院系各部门有意识地提前从曾经担任各级学生组织主要骨干的高年级本科生中,精准识别,选拔出一批政治素养好、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的学生,作为后备辅导员进行培养,通过提前“上岗”,充分“见习”,在辅导员前辈的指导下提前熟悉工作,做到“以老带新”。同时,有意识地选拔后备辅导员兼任本科生党支部委员,培养处理党务工作的能力,为正式上岗后兼任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做好准备。根据学校学生处一项对2017—2019年三年间各院系后备辅导员培养情况的调研,超过九成的院系后备辅导员在经过一年的锻炼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担任辅导员的意愿。

2.差额选拔,优中选优,建立个性化接续培养机制。平均来看,后备辅导员中大约每2人中会有1人被选为辅导员。对于未上岗的后备辅导员,院系会将其推荐到非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岗位,做好接续培养。差额选拔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后备辅导员自身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同时较高的任用率与接续培养的机制也体现了后备辅导员识别与培养的精准性。对于教师辅导员,学校相关文件规定:坚持每3~4年开展一次后备干部调研,根据不同干部的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统筹好业务成长和管理工作锻炼。通过专题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实现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培养锻炼。从结果来看,优秀教师辅导员多为熟悉清华育人传统和教育理念或在校求学期间有学生辅导员经历的教研系列教师,这一整体的制度性安排确保了教师辅导员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二)工作中,一岗深耕与多岗历练并重

近6届辅导员最高奖获得者中,44.1%的辅导员经历了1~2个岗位,42.4%的辅导员经历了3~4个岗位。一方面,经历岗位数量较少的辅导员大多为教师辅导员和在院系一线直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辅导员。教师辅导员大多担任院系党委副书记、院系学生组组长等重要岗位,获奖时平均在岗年限接近8年,并在获奖后继续担任辅导员职务。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在同一个岗位深耕多年,保证了在学生辅导员岗位流动相对较快的背景下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的连续性。一岗深耕的学生辅导员在同一个岗位积累经验和工作能力,持续地服务同一学生群体更好地成长成才。在经历2~4年的锻炼后,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好各类问题,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也充分培养了解决问题和事务协调的能力。另一方面,经历了多个岗位的辅导员则大多数是负责校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筹工作的辅导员。这些辅导员所担任的岗位往往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多个岗位上历练后,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阅历并进入下一个辅导员岗位历练,在学校群团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工作中贡献力量。

(三)离岗后,发挥余热与长期关心兼顾

离开辅导员岗位并不意味着其育人职责的结束,无论是离开学校,还是继续从事研究,抑或是全力完成学业,辅导员的经历都在评奖申请材料和事迹宣传材料中被许多优秀辅导员写作“一生的财富”,而学校对于离岗辅导员的余热发挥与长期关心兼顾,也体现出辅导员制度“育己”的特点。

1.建立“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离岗辅导员的余热。院系新上岗辅导员的选拔往往是由当届毕业生的带班辅导员进行,带班辅导员对所带学生情况有着充分的认识,可以帮助院系精确识别和考察后备辅导员。同时,在确定新上岗带班辅导员后,即将离岗的辅导员也会通过手把手指导、资料共享等传帮带形式,将自己的经验传递下去。辅导员离岗时也会撰写工作案例,作为资料供其他仍在岗的辅导员学习借鉴。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辅导员校友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与在校辅导员交流,为在校辅导员解答学术、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充分发挥其余热。

2.树立“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的理念,关心辅导员长远发展。学校将离岗辅导员纳入辅导员认证体系,颁发离岗荣誉证书,并通过各种方式为离岗学生辅导员提供发展支持。例如,学校党委书记每年出席毕业生辅导员座谈会,给予勉励、提出希望;为离岗辅导员提供专项就业引导和职业发展支持资源。学校将所有离岗辅导员纳入辅导员发展支持体系,从2016年起,每年支持超过100名辅导员赴海外顶尖学术机构开展实践考察、短期研修和从事博士后工作。对于离岗后的教师辅导员,其中绝大多数也会去往其他重要岗位继续从事育人工作,如接任校机关部处长、院系副院长、副系主任、教研所所长等,在辅导员岗位上积累的对学生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其在新的岗位上继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服务学校育人工作全局,成为“三全育人”理念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