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4期: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与对策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8 17:16:13

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与对策

姚易

[摘 要] 民办高校存在着生源质量、管理质量、办学特色和师资队伍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应寻找可行的路径,采取正确的对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只有循着可行的路径,采取正确的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路径与对策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成果导向理念下的法学课堂‘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JXJG-19-25-5);2019年度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教育“十三五”科研规划项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SWTF2019014)

[作者简介] 姚 易(1995—),女,江西南昌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南昌理工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工商管理与会计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4-0017-04 [收稿日期] 2021-06-08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民办高等教育由于办学历史短、底子薄、资金少、师资弱,长期以来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体系的底端,其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整体不高。面对新形势、新期盼,如何建设新型高质量民办高校,是一项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一,生源质量问题。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出国留学人数增加,国内高校可招收的生源总量在萎缩。同时,公办高校设立独立学院、开设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挤压了民办高校的生源空间。部分农村籍学生,因学费、就业前景等问题,选择打工赚钱。目前,民办高校可招收的生源少、质量低,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1]。

第二,管理质量问题。目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实行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管理是家族成员占据学校关键岗位,对学校享有控制权、资产受益权、继承权的一种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方面来说,家族化管理在学校初创阶段有利于快速决策,降低成本,解决办学难题;从不利的方面来说,家族化管理不符合现代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现代大学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共同治理、合作治理的管理要求和发展趋势,不利于广开言路、广纳贤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办学特色问题。总体上,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不大,办学特色不明显。民办高校走的是规模发展道路,一边扩大校园规模,包括创办新学校、扩大校园面积、兼并其他学校;一边扩大生源规模,招收多种类型的学生,包括第二学位学生、“3+1”自考生、专升本学生、单独招收学生等。在规模扩大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招收更多的生源,不顾长远发展,频繁更换学科或热衷于设置热门专业,造成多所高校设置相同专业的情况,使这些高校缺乏学科专业特点。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文化底蕴不深,校园学术活动少,文化活动水平不高,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规范指导,这使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没有自身的特点。没有特色影响了学校知名度的提高,也影响了教育教学量。

第四,师资队伍问题。民办高校教师实行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试讲、面试后,与校长签订聘任合同书。来民办高校应聘的人员主要是公办高校离退休教师、政府部门离退休公务员、高校毕业学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师资队伍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即离退休人员和刚毕业的学生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少。这种师资队伍结构的特点是,离退休教师教学科研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青年教师知识新颖但没有教学科研经验,稳定性较差,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改善这种师资队伍结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工资待遇,改善教学、科研、生活条件,引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另一种是新老教师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二、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第一,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大学持续运行的根本,是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的明确、系统、稳定的思路与认识[3]。民办高校要着眼长远,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学生求职、求技、求知等方面的需要,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说,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学校与行业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在培养理念上,实行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走市场化培养道路,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在培养方略上,培养创造性、高素质、视野广、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体系上,建立专科与本科、第一学位与第二学位、专升本与本科、在职培养与离职培养相衔接、相沟通、相渗透的培养体系[4]。

第二,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专业目标。就总体目标来说,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用先进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遵守国家法律制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关心集体,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让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将其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同时,在心理方面,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专业目标来说,民办高校要根据国家与地方經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把教学与就业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为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升级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人才需求与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形成自身的特色。办学特色是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传统、建设特色学科、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特色是民办高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内涵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可行路径。民办高校形成自身的特色,应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实行差异化战略,避免与公办院校发展的趋同化,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调整的有利时机,打开“新窗口”,形成错位发展的比较优势,重点突破,在若干学科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实行专业战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行业岗位需求,设置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使教学与社会需求变化有效结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三是实行科研创新战略,发挥科研引导教学的作用,遵循教学规律、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三、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第一,改善生源状况。数量足、质量高的生源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民办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善目前的生源状况:一是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特色学科,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吸引优质生源;二是招收第二学位学生、“3+1”自学考试学生、专升本学生等,增加生源种类;三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招收企业职工、技术工人、新型农民、社区居民等“非传统学生”,扩大生源规模;四是适应市场需要,提供高质量、人性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除了采取措施改善生源状况外,还应广泛宣传民办高校的优势和特点,为社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改变人民群众对民办高校的看法,鼓励优秀学生报考民办高校。政府要在教育管理、招生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对待,并通过政府评价、舆论宣传、领导视察等方式,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帮助民办高校吸引优质生源。

第二,完善治理结构。民办高校作为非企业法人组织,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特点。家族式治理的力量有限,因此,应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创新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一要增强依法治校意识,用依法治理代替家族治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定议事决策程序,提高制度执行力。二是完善理事会制度,依法理顺理事会、董事会、校长之间的关系,优化理事会成员结构,实行家族成员规避制度,增加外部理事成员数量,引入社会团体、企业、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推进学校治理社会化、法治化、现代化、专业化。目前,民办高校治理应以国家宏观治理为依据,学习国内外高校的治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改造,实行政治上党委领导、行政上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形成理事会负责重大决策、校长负责教育教学、党组织发挥监督保障作用,“三驾马车”密切协调配合的良性运转局面,彰显民办高校在内部治理方面的个性特征。在内部运行机制建设方面,以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为遵循,理顺内部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教学和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着力构建行政权力制约、教学和科研运行有保障的高效运行模式,统筹解决好民办高校权力运行机制、教学运行机制、科研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5]。同时,借助学校章程把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确下来,保障治理和运行机制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为民办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制度支撑。

第三,设置特色专业。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个宗旨在实践中没有完全实现,其原因在于专业偏窄、学科单一、水平较低、重复设立,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结果,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部门招收不到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经常出现工作岗位要求与专业不一致的情况。对此,民办高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变专业设置的现实状况: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即到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人才需求的专业、种类、人数、时间等市场信息,把这些信息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结合起来综合估测,设立市场需要的专业;二是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即每年招生前深入招聘单位实际调查人才需求和人才素质情况,对这些调查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专业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三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教学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开设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安排等,同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为导向,设置市场急需的专业课程,满足市场需要。

第四,稳定教师队伍。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稳定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优化薪酬结构,引入效率工资理论,探索“效率工资+绩效工资”的双轨工资制。效率工资有助于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素质和结构的提升,适用于教学名师、专家学者等社会认可的高水平人才。对于其他人员,可将绩效工资制作为效率工资制的补充,以增强教师投身教学、推动改革的积极性[6]。二是改善工作条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改善教学系统,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设立教师课间休息室,配备饮水设施;为教师配备工作室和办公设施,开通网络设备,为教师学习、备课、科研提供方便;为教师安排提供住房、免费午餐,开放健身场所,保障教师的身体健康。通过改善教学、办公、生活条件,努力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三是搭建发展平台。结合专业专长,制定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培养计划,为教师能力提升服务。借力政府、行业和企业资源,构建教学素质、行业素质和学术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平台,引导教师出校门、到地方、进企业,深入生产、研发、管理一线接受实践训练,提高实践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第五,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从教师的教法来看,一方面,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把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生智力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学习过程的动力系统,调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发展。从学生的学来看,一方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養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启迪创造性的目的。民办高校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自觉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生源萎缩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民办高校应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自身的生命线和价值追求,弄清楚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可行的路径,采取正确的措施,达到民办高校可持續发展的目标。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