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2期·基础医学研究生“三位一体”培养管理实践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16 11:48:32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2期

刘畅 张录顺 杨平 程丽

[关键词] 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过程;网络化过程管理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成都医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医科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院、师、生三位一体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G201949)

[作者简介] 刘 畅(1985—),女,山东乳山人,理学博士,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程 丽(1982—),女,四川雅安人,医学硕士,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科科长,高级实验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肿瘤的发生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2-0046-05[收稿日期] 2021-06-20

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始终,对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1]。但国内医药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尚不完善,相对薄弱[2,3]。本文以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为契机,以二级学院、导师、研究生为主体,将研究生招生、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教学、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审、毕业答辩一体化,依托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探索和实践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网络化管理,旨在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新医科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我院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概况

2011年,我院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个二级学科新增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也是我院第一个硕士点。2018年获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我院第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拥有“发育再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等3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2所附属医院。

二、我院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院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为:研究生招生—制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实施—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考核—毕业答辩,各个环节相互衔接,需要二级学院、导师、研究生三者紧密联系、密切配合、相互监督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高质量完成。但我院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过程管理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管理模式滞后,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我院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研究生管理人员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而来,欠缺相应的管理专业知识和研究生培养经验,造成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管理模式滞后,管理内容和手段缺乏全面性、灵活性,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缺乏反馈制度和动态管理。同时,由于受研究生校级管理模式的影响,我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重视程度不高,没有主动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中来,对导师和学生的管理局限于上传下达,重通知轻落实,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二)生源质量不高,招生自主权不足

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第一志愿报考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较少,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工作往往靠调剂来完成。一方面,由于医学本科生对基础医学研究热情不高,導致接受调剂的生源质量不高、学术内驱力不足[3];另一方面,由于调剂工作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学校招生自主权不足,且导师无法参与调剂的具体过程,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学生信息,不利于考分不高但具有创新潜力学生的选拔。以上原因直接导致我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第一环节——研究生招生就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三)培养计划单一,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生源结构

研究生群体教育背景多样,学科背景也较为复杂[4],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我院研究生现行的个人培养计划仅包括课程学习计划、科研工作计划、专业实践计划三个模块。培养计划不仅方向模块少,同时各个模块可选择的内容也不多,导致培养计划单一,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需求,更难以适应新医科的要求。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和形式僵化

我院基础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后,二级学科方向由原来的两个变成了六个。虽然学科方向更细更专,但在课程设置上却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前沿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形式上缺乏互动性、启发性和引导性。因此,课程教学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五)导师职责不清,全面责任意识淡薄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5],但多数导师依旧认为自己只需要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及论文写作即可,其他与导师无关,造成师生沟通交流不畅、交流次数少,导师对学生激励不足。

三、我院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三位一体”培养过程网络化管理的构建

针对我院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现有工作条件,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为平台,学院参与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负责,学院对导师及研究生进行“三位一体”的动态监管,建立培养过程网络化管理机制。

(一)招生复试环节“三位一体”

在招生复试环节,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管理,主动参与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复试小组。同时加大对招考环节的监督力度,成立以学院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纪检小组,对复试进行全程监督。为保障生源质量,解决学生学术内驱力不足等问题,成立以学科带头人为组长、导师代表为面试导师的面试小组,加大导师在研究生考试中的自主权。加大复试权重,淡化笔试成绩,以综合考查为主,突出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考核,保障了具有创新潜力学生的选拔。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三位一体”流程(见图1)。

(二)入学后培养环节“三位一体”概述

研究生通过复试被录取后,正式进入学校培养,其基本信息即进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见图2)。该系统根据实际需求及权限的不同分为学院版、导师版及学生版三个版本。其中,学生版包括:个人信息、培养管理、申请与审核、毕业管理、文件下载等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设有相应的功能栏(见图3)。在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形成“三位一体”的动态闭合环(见图4),实现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时监控与反馈,并贯穿于招生至授予学位的整个过程。研究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科研、实训和导师指导等情况都可以及时在管理系统中体现,最终形成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网络化管理。

1.课程体系及教学“三位一体”动态闭合环的建立。通过广泛调研、深入讨论和征求学科带头人、导师及硕士研究生意见,结合历年来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我院在课程设置上逐步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按照二级学科方向增设本学科专业方向课,引导研究生跟踪本专业最新研究进展,准确传递前沿研究成果,开拓学术视野。在选修课设计上,增设跨学科交叉课程,注重学科渗透和融合,使课程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式上,开展团队式教学,鼓励教师采取案例式、互动式、讲座式、TBL教学法等不同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同时,增加课程教学的评估环节,制定《成都医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增设评教功能,形成学生评价;另一方面,在院系层面成立教学督导组,采取听课、师生座谈、师生访谈等方式,形成督导评价。通过以上措施形成课程体系及教学“三位一体”动态闭合环,切实发挥课程教学的监督、调节和激励作用,不断提高授课质量。

2.培养计划“三位一体”动态闭合环的建立。为了适应生源结构多元化及研究生培养个性化的需求,我院对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构成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三个模块变为五个模块(见图5)。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成立导师小组,鼓励在跨学科、跨单位或交叉领域聘请导师小组成员。同时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导师小组成员由导师提名产生。在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课学习计划、实践计划、科研技能实训三个模块,导师根据研究生个人情况及研究方向对研究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并自行考核。增设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计划,使研究生明确学习期间各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研究。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上五个模块的填写,形成个人培养计划初稿。该培养计划必须经导师审核、学院审核通过后才能生效,由此形成培养计划“三位一体”动态闭合环。

3.科学研究环节“三位一体”动态闭合环的建立。加强院系对科学研究环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实践考核)的监管,成立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简称研指委),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进展进行督促,并定期召开研指委会议,及时反馈科学研究环节培养中的问题与建议。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环节既要进行线下的开题、考核,又要将主要内容进行网上填报,且需经导师审核、学院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从而加强了对个人培养计划的落实和监督,形成科学研究环节的三个“三位一体”动态闭合环(见图6),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4.毕业答辩环节“三位一体”动态环的建立。将论文查重、预答辩、论文盲审及答辩统一归为毕业答辩环节。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在毕业答辩环节每个节点给予研究生两次机会。每个节点研究生都必须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上提交相关材料证明,线下提交导师签字的申请表,再由院系进行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进入答辩环节的下一个节点,形成毕业答辩环节“三位一体”动态环(见图7)。

四、实践成效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建设,我校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不断加强了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管理,理顺了学院、导师及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了招生复试环节、课程教学环节及科学研究环节的管理,提升了基础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三年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55篇,其中被SCI数据库收录12篇,另有7人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学位论文抽查良好率100%,未出现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毕业生质量的提高带动了就业率的不断上升,毕业研究生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