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1期|关于国际教育中“中国文化”课程的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8 10:57:51

[出处]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1期

[关键词] 中国文化;留学生;认知;认同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北京印刷学院留学生教育中的‘中国文化概况’课程改革与创新”(22150119003/022)

[作者简介] 刘典典(1988—),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030-04 [收稿日期] 2021-07-1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教育水平越来越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学习深造。北京印刷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学科优势,不断拓展留学生规模。

一、我校“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

北京印刷学院隶属北京市,是国内唯一专门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全日制高水平特色型高等院校。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从2016年开始,年均招收300余名国际学生,招收的留学生有语言培训生、学历生、预科生、进修生等四类。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现开设38门对外汉语课程,除预科生以外,学历生和进修生都开设有“中国文化”课程,在38门对外汉语课程中有9门课程为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占比23.68%。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外汉语课程中,文化类课程均占比50%。在进修生对外汉语课程中,文化类课程占比16.67%。由此可见,文化类课程所占比重不低,且在学历生教育中所占比重更大。

二、从认知差角度分析我校“中国文化”课程的授课效果

赵毅衡(2017)认为,认知差是不同的认知主体或意识主体对某一问题在某一时刻达到的认知状态之间存在的差别。认知差会引发意义流动,当某认知主体在某一刻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比其他认知主体多的时候,就会进行意义的表达,使意义流动到其他认知主体,其他认知主体接收到这种意义并获取意义,从而形成意义的流动。尽管表达意义和获取意义通常由不同的认知主体完成,但其基本动力是一致的,即认知主体感觉到他的认知状态与对象之间存在需要填补的落差。

“中国文化”课程旨在向外国学习者介绍中国文化,提升外国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填补认知差距。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课的授课效果,笔者做了关于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度的调查问卷。笔者以北京印刷学院学历留学生、语言生(部分)和预科生(部分)为调查对象,根据赵毅衡的认知差理论,制定并实施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差和认同度调查》。该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的是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差;第二部分调查的是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调查对象皆为在北京印刷学院学习了一年的留学生,将其分为两个实验组:第一实验组43人,上过一年的“中国文化”课程,第二实验组28人,没有上过“中国文化”课,上了一年的汉语课程。这两项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课程的授课效果及其对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差和认同度影响(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调查问卷包含12个题目,主要想了解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存在的认知差,每个题目有五个选项,从1~5分不等。根据学生的回答,统计每名学生的总分,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见表1。

表1体现的是两组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认知差的统计情况,从该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没有上过“中国文化”课的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更加浓厚,认知差距也更大。

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同样包含12个题目(如图2所示),主要想了解留学生对于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每个题目有五个选项,分值从1~5分不等,根据留学生的回答,计算学生回答的总分,并进行分析,个别题目具体分析。从该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上过“中国文化”课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更高。在“我关心别人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当有人赞扬中国时,我感到高兴;当他们批评中国时,我感到悲傷”这一问题上,第一实验组中,88.38%的学生认同,第二实验中68.83%的学生认同。在“我对中国有一种归属感”这一问题上,第一实验组中68.83%的学生认同,第二实验组中41.17%的学生认同。从该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上过“中国文化”课的留学生平均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更高。

三、“中国文化”课程的问题与出路

(一)“中国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1.“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针对某一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梳理和描述,旨在为教学机构和教师在教学计划制定、学习者能力评测和教材编写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和参考标准。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语言教学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是专门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大纲是缺失的,这也就导致各高校及各汉语教学机构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时没有统一的参考依据和参考标准,教学内容不统一。

2.“中国文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中国文化”课没有统一的教材,不同的教师选择的教材不一样,讲授的内容也不一样。每位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只是根据自己的授课需要选择教材,而同一门“中国文化”课程,不同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教师可能不同,因此内容无法衔接,且主题重复出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会影响“中国文化”课程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重视程度往往是失衡的。虽然都是必修课,但是对于语言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重视,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更多,文化类课程则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其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传播出去,学习语言有助于留学生理解文化,而学习文化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汉语。因此,适当提高文化类课程的比重,提升对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势在必行的。

4.“中国文化”课程不能与语言课程有机统一。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在教授汉语课时,文化常常蕴含于词语之中,比如讲到《HSK标准教程4(上)》的第五课“只买对的,不買贵的”这句话时,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中国人民经历过困苦,因此更懂得珍惜,在购买商品时,不追求高价格,追求的是适不适合。这既是语言知识,也是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引申出中国人民消费方式的变化,老一辈人和年轻人的消费理念等。可以看到,汉语课不仅仅是讲语言,也是讲文化。那么汉语课程融入文化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点,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文化。

而“中国文化”课程如果能够与语言课的内容有机统一,即涉及某个语言点时,文化课也可以代入该语言点,就会有1+1>2的效果。比如讲到《汉语教程第一册(上)》第十三课“这是不是中药”时,内容涉及中国传统医学“中药”,那么中国文化课可以同步讲授中药相关知识,以及中医相关知识,再引申到中国人的保健方式、广场舞、太极拳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果能将文化课程与语言课程有机统一,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5.教师的文化素质与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强。虽然讲的是中国文化,但是当作为专题知识来讲时,即使是中国人也未必都懂,更不一定能够达到对学生侃侃而谈且准确解答学生问题的水平,这是一个尴尬但又实际存在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背景多为中文、外语、对外汉语等专业,与文化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数量较少。

因为学生的汉语水平达不到用中文理解文化的程度,所以“中国文化”课的授课语言往往为英语。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教师的英语水平如果不够,就很难讲清楚文化知识,而学生的英语水平如果不够,比如来自某些中亚国家或者法语国家的留学生英语水平有限会影响授课效果。

(二)“中国文化”课程的出路

1.统一“中国文化”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虽然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但是学院可以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并且使用统一的教材。学院可以召集所有讲授对外汉语的教师集体讨论,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统一购买和使用。这样一来,由于教师使用的教材不同、授课内容不同,而导致的学期与学期间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衔接和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使用统一教材有助于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集思广益,更好地向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同时彼此也能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和进步。

2.编写统一的中国文化类课程教材。如果学院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专家,组织教师编写统一的中国文化类课程教材。以学校为依托,以印刷、出版等专业为抓手,编写具有学校特色且专业与文化内容相结合的通识类课程,如面向留学生的《印刷概论》《出版概论》等,为学校国际学生的大类招生与培养提供内涵支撑。同时,编写统一的教材还有助于在认知层面和价值层面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从“出版的价值、印刷的价值”中提炼出人类共同关注的价值理念。

3.提高对“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上过“中国文化”课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远远高于没上过的留学生,这说明了“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因此,从学校层面、从教师层面都有必要提高对于“中国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讲好中国文化,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

4.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可以从教材入手,了解文化专题,并且要通过广泛阅读书籍、观看音视频资料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讲得越多,自然了解得也越深刻。因此,应该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讲授“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师队伍,保证基本人员不变,且始终从事文化教学,以保证教师教学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这样,经过经年累月地学习、讲授和积累,教师能够不断拓宽和深化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有助于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文化。

5.提高“中国文化”课程与其他课程及学生活动的配合度。比如“中国文化”课讲到了太极拳,那么就可以在留学生文化活动时安排教学生太极拳。文化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将文化讲解与文化体验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感受,提高“中国文化”课的授课效果。

结语

“中国文化”课程在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传导积极的价值观和理念,沟通心灵,播撒希望。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证实了“中国文化”课程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提升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好感度和认同度,更有助于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士,培养具有全面国际视野的优秀国际人才。同时,笔者指出了“中国文化”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提供思路。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