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4期: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教学方法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8 17:18:35

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教学方法探索

[摘 要] 以信息化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了针对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深度学习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该课程,获得搜索、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基于对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特点的详细阐述,重点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即目标导向性课程设计、场景式教学环境、引导式课程内容讲解、深度加工知识和评价学生。

[关键词] 人才培养;信息化;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改项目“‘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建设”(XM10720190177)

[作者简介] 姚秀颖(1985-),女,天津人,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多相流传递与反应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4-0115-04 [收稿日期] 2021-08-13

教育信息化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信息化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目标。其包括三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强调教学应用阶段和反思探索阶段[1]。目前,我国已实现前两个阶段,处于反思探索阶段。就本质而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优化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深度学习则是达到优化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实现深度学习是知识掌握的最终目标。基于当前我国所处的信息化阶段,就信息化成果使用者而言,前者属于一种客观条件,而后者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明显的特点,即突出国家性和社会性,重视创新性和视野性,强调综合素质的养成[2]。这些特点要求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素质人才,而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大学教育下也不能“一次性成才”。例如,很多名师大家也都不是在大学毕业之际就能大有作为[2]。因此,大学教育之后的“持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资源尤其丰富,学生在持续学习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学习就成为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持续学习的能力,目前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类课程。在课程设置初期,大部分教师更注重教学内容的完备和丰富,学校的考核方式更倾向于教师的“教”,而未重视学生的“学”。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本文将基于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探讨利用深度学习法实现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一、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课程内容及特点

(一)课程目标及内容

目前,大部分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类课程都属于选修课,且学时在15~32个不等。授课内容大致相同,均包括专业英语、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三部分,但授课对象和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一些院校针对大一学生开课,培养目标为帮助学生完成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或创新创业的竞赛论文或项目报告,以及专业课程的结课报告[3];一些院校针对大三学生开课,培养目标为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4]。就本质而言,课程目标均是使学生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寻找信息、管理信息、凝练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

以中国石油大学所开设的“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英语、文献检索和论文及报告写作。专业英语部分的教学目标是以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为基础,强化学生对专业英语中复杂句和长难句的理解与翻译,通过学习英文原版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和文献资料,熟悉英语的用语习惯和叙事逻辑,从而掌握英语写作中的句型结构和语言特点。文献检索部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检索技巧,培养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论文和报告写作则是规范学生科技论文写作中的专业用语、行文逻辑、文字排版等内容。如图1所示,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三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课程设置上也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专业英语内容的学习掌握基础专业词汇和术语,利用这些专业词汇进行文献检索,以获得更多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掌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在阅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既可拓宽知识面,又可掌握更多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还会有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面得到巩固和扩展,同时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中外文献,强化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应用能力。就学生而言,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内容的学习实现了信息的输入,而写作部分的学习实现了信息的输出,输入指导输出,输出巩固输入,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特点

“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虽然是一门本科选修课程,但是其在学生的在校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大部分院校对该门课程的定位仅限于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或今后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事实上,目前本科畢业生选择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的人数不足40%,大部分学生选择进入社会工作,而且学生在研究生毕业之后终将要步入社会。但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内容往往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不大,即使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性很好,往往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课程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后继续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第一步就要求搜集学习资料,而当今社会,教材或者课本中的内容往往是某一学科的经典内容,而非前沿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大量的检索和筛选工作,因此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

该课程不仅是一门内容型课程,更是一门工具类课程。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一门世界语言,英语在信息获取和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专业英语的基础知识、快速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分析、利用、总结和综合利用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专业领域基本词汇和术语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来检索和获取新信息,进一步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利用和总结归纳,撰写论文或报告。大学课堂中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搜集教学资源,分层次、讲方法地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工作之后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自己搜集学习资源。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俗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课程内容运用到持续学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大于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类课程大多采用教师课上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填鸭式”授课方式进行,教师的“教”远大于学生的“学”。这种模式通常依照教材内容布置授课内容,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日历,然后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教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记忆和领会,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虽然学生能够获得系统的知识,但是难以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当学生在课外需要运用相关知识撰写研究报告或毕业论文时,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所内化。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文献检索阅读或报告撰写过程中,他会遇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未出现过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二)课程内容过多,针对性不强

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基于教材内容来设置授课内容。教材通常具有知识内容系统丰富、组织严密紧凑、理论性较强等特点,但课程的学时较少,至多为32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做到对教材内容的细致讲解。同时,教材内过多的授课内容,难以突出授课重点,针对性不强;教材的前沿性不足,内容明显滞后,与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不相符。特别是当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和总结写作时,教材内容明显与学生实际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不符,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教学模式单一,课外教学不足

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在短时间内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为了完成课程考核或考试,学生通常采用“背诵式”的学习方法,即考试前强化记忆,考试后迅速忘记。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类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类课程,其教学目标往往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后具备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总结写作能力。在信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兴趣和热情均不高。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将课程实践环节放在课外,通过学术竞赛的研究报告或毕业论文环节来完成。学生在撰写报告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具有简单、共性的特点。

(四)学习目标模糊,问题解决能力不足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类课程与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有明显的差异,但学生往往将识记知识点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课程结束后,学生很难意识到课程内容的有用之处,学习目标模糊。传统教学模式缺少对应的课程实践,学生课程练习较少,在撰写研究报告或毕业论文时,很难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相关工作,且遇到问题之后不能有效地解决。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素养、文献检索能力、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可通过对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来实现。深度学习是指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达到深度学习效果的方法,其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提出的。浅层学习仅是对知识的浅层且短时的记忆,很难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而深层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学生根据对已学知识的重构,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判断和推演,以实现对新问题的解决。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以指导学生的深度学习为目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其实施步骤主要包括: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创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氛围、准备与激活先前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评价学生[5]。这7个步骤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具体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目标导向性的课程设计

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培养计划和学科竞赛开展时间进行设计,不能将本门课程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实施教学。要以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为导向确定教学内容,深入分析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设计知识学习之间的先后顺序。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三部分,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以论文写作为最终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当论文题目或者课题方向已定,其教学顺序是引导学生了解题目内涵,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讲授文献检索策略,然后结合文献内容进行专业英语和术语的理解,同时分析和总结文献内容与课题之间的关联度,最后根据文献分析和总结内容确定不同文献所支撑的论文内容,确定行文逻辑。

(二)场景式的教学环境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创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氛围。采用场景式教学,将教师与学生设定在一种安全、有归属感的氛围和环境中,引導学生主动利用先前学习的知识解决现有问题。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在旁引导,开阔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逐步引出新知识,使新知识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联结,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培养师生与生生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

(三)引导式的课程内容讲解

课程内容设置采用模块化的方式,每个模块设定在一个主题下展开,每个主题对应一个特定场景。在特定场景下,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有一定难度的小问题引出课程的新知识。新知识的教学根据其固有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包括接受式、读懂式和探究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确保学生大脑的活跃度,每个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均要包含难易程度不同的若干小问题,每个问题解决后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深度加工知识和评价学生

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仅有课上教学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以课后训练,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综合能力。课后训练的内容须紧密贴合课程教学内容,并设置适当的提高环节,鼓励学生利用教师引导教学的方法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针对课后练习,鼓励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互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系统评价,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激活学生的敏感神经,鼓励学生学习,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

在當今社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教学模式大多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浅层学习,即对知识进行识记和领会。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通过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学习,学生则能够掌握搜索、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