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2/15 16:44:04

王姗姗 姜涛 张敏

[摘 要] 研究以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尊量表为研究工具,以山东某高校3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图探讨了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父母对孩子多一些温暖和理解,少一些拒绝、否认、严厉和偏爱,则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即自尊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指导。在学校的各科教学、班级管理及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自尊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 王姗姗(1982—),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处馆员,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姜 涛(1982—),男,山东泰安人,学士,山东省人事考试中心经济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研究;张 敏(1988—),女,山东滨州人,硕士,潍坊高新金马公学初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7-0057-04   [收稿日期] 2021-01-28

Nancy Darling和Laurence Steinberg(199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对儿童的态度及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集合体[1]。自尊是指在外在评价和内在评价的共同作用下,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做出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心理健康是指有利于个体身心发展,学习、工作有效率,维持良好生活质量的适宜的心理状态[2]。

一、研究方法

笔者对山东某高校随机抽取被试者400名,得到有效问卷330份。被试者年龄在16~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5+1.16岁。其中文科生217名,理科生78名。

二、研究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采用EMBU[3];心理健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的测量采用自尊量表(SES)。

三、研究结果

1.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由表1可知各变量结果为“父亲的惩罚、严厉”Beta=.587,p<.001,“父亲的拒绝、否认”Beta=

-.397,p<.001,“母亲的拒绝、否认”Beta=.394,p<

.001,“母亲的偏爱被试”Beta=.322,p<.01和“父亲的偏爱被试”Beta=-.255,p<.05,由此表明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

2.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尊的多元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各变量结果为“母亲的惩罚、严厉”Beta=

.327,p<.001,“父亲的偏爱被试”Beta=-.381,p<

.05,“母亲的偏爱被试”Beta=.320,p<.05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Beta=-.150,p<.05,由此表明对自尊有预测作用。

3.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各变量结果为“父亲的惩罚、严厉”Beta=.499,p<.001,“自尊”Beta=.264,p<.001,“父亲的拒绝、否认”Beta=-.298,p<.001,“母亲的拒绝、否认”Beta=.278,p<.001和“母亲的偏爱被试”Beta=.107,p<.05,由此表明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

由以上回归分析结果可见,父母教养方式的个别因子经自尊的中介影响心理健康。图1为三者关系的路径分析。

由图1可知,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受自尊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而自尊又受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自尊是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中介变量。

四、讨论

(一)父母是否接受、爱孩子对孩子的自尊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除父母外的其他人(如同伴、教师、朋友、恋人)对他们的爱与接受,影响其自尊水平的高低,但其作用要小于父母。刚接触外在环境的儿童还没有内在的评价标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来自父母对他们的評价。父母对儿童表达关心、接受,给予肯定和爱,儿童便接纳自己。相反,如果父母对子女表现否定、拒绝、控制,儿童就会否认自己。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儿童会逐渐把外在的评价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评价准则。如果父母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儿童也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则儿童会把这些条件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标准,认为只有达到这些标准自己才是有价值的人。比如有的儿童认为只有考试考好了,自己才是有价值的人,自己才会喜欢自己,对自己满意。当这些条件太多时,儿童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把自己的评价标准定得太高,太理想化,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标准,自尊水平就会降低。当父母给予爱的条件经常变化,前后不一致,或父母意见不一致,则会导致儿童评价标准内化困难,他们在对自己评价时,外部评价占主要地位。

自尊和成就并不成正比关系,当个体取得成就时,是外在的积极评价和内在的积极评价对自尊发生了作用,而不是成就本身。即便个体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果其内在评价标准太高,个体也不会有很高的自尊。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取得很大成就的人,依旧把自尊放得很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负性评价看作是高自尊的表现。以笔者之见,这确实是自尊的表现,却不是高自尊的表现。当外部出现负性评价时,个体依据外部评价作用的高低不同,自尊会出现或强或弱的波动,进而出现或强或弱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态度。当个体太依赖外部评价时,情感反应就会强烈。所以不愿接受他人负性评价只是自尊稳定性的表现,而不是自尊水平高低的表现。自尊水平出现暂时下降,这时个体会采取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自尊:(1)修正自己,以迎合他人的评价标准。(2)寻求其他人的支持,以肯定自己的价值。(3)否认负性评价者的重要性。(4)否认负性评价的重要性。若这些途径都无法实施,则个体的自尊水平就会下降。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