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期·公共英语演讲课程中的思辨技能培养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20 16:20:42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期

史晶

[关键词] 医学生;公共英语演讲课程;专业学习;思辨技能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医学院校本科生思辨技能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2018SK008)

[作者简介] 史 晶(1986—),女,天津人,硕士,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共演讲、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3-0117-04 [收稿日期] 2021-10-12

一、研究背景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召开加强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公共外语教学致力于培养既有专业又懂专业领域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同年10月17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拔尖人才[1]。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国家对“新医科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也对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下,医学院校的公共英语演讲课程依然遵循通识类演讲课程的一般规律,未能充分凸显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多数医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演讲技巧,但在思辨技能方面没有明显增强,课程所学未能给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较大帮助。为此,本研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为医学院校公共英语演讲课程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培养学生思辨技能提供借鉴。

二、医学院校公共英语演讲课程现状

笔者以天津某医学院校为例进行研究。该院校的公共英语演讲课属于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中的一门,采用的教材是斯蒂文·卢卡斯教授撰写的《演讲的艺术第十版(中国版)》。该教材在演讲技巧的讲解上清晰简洁,举例生动,层层推进,便于各专业的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见表1。

该教学进度显示:每位学生学期内有4次到讲台前发表限时演讲的机会,包括自我介绍演讲、说解演讲、说理演讲和期末定题演讲。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几轮演讲实践使自己逐渐克服了焦虑和紧张,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观众。

然而,教师若只凭借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就肯定教学效果是盲目乐观的。2018年,上海教指委和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联合组织了“中国大学生5分钟科研英语演讲大赛”。学生们参赛的意愿虽然强烈,但在确立选题、展开论证、撰写讲稿等方面均暴露出专业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欠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教材選用上,《演讲的艺术第十版(中国版)》注重演讲技能传授,但对思辨技能的罗列零散而缺乏体系,所选取的支撑素材与学术英语演讲的素材相比,同学科知识的关联并不密切。(2)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虽在课堂上解读了诸多演讲样例,但只是对演讲技巧的补充说明。而学生提交的演讲稿语言运用贫乏,结构松散,观点支撑不充分,逻辑存在谬误,对说理演讲的学习有待深入。(3)在教学模式上,一个学期18周的教学中,有13周的课程以教师主讲为主。教师负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公共演讲课上也没有明显的改变。

三、基于专业学习的思辨技能培养策略

(一)调整课程定位

中国大学生5分钟科研英语演讲大赛启发教师正视当下公共英语演讲课程存在的问题。正如蔡基刚教授指出的,公共英语必须定位在学生专业学习的服务上,根据学生的专业院系需求来设计教学目标。医学院校的英语演讲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凸显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从跨文化交际类通识课逐渐过渡到专门用途英语课。

(二)补充新教材

Jordan对英语学习持这样的观点:“课堂内容越贴近专业内容,学生就越感兴趣,越觉得有用。”[2]基于该观点,课程组决定采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演讲赏析》一书,增强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联系。此外,教师还要尝试将“思辨”植入学生演讲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养成对接触到的演讲文稿都进行批判式评估的习惯,他们才会对自己写出的讲稿进行同样的批判式评估[3]。为此,教师应使学生加强对思辨内涵的系统性认识,启用合适的教材。由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两位思辨能力研究领域的全球顶级大师研发的“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基础篇中,对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做出了系统性阐述,应成为学生提升对思辨能力认知的必读书目。其中的三元结构模型更值得学生结合实例,反复研习。该模型的中心是思维的八大元素。他们认为思维含有目的、问题、信息、基本概念、假设、特定视角、推理、启示这八个元素,它们共同形成了思维的循环链。每个思维元素都应该运用10条标准去衡量或者检验,即清晰性、精确性、准确性、重要性、相关性、完整性、逻辑性、理据性、广度、深度[4]。

学生能对照该模型的各个要素分析演讲范例和自身的讲稿,不仅有据可依,避免浅尝辄止,也会使评价更全面、更系统、更完善,从而提升思维质量。

(三)调整教学内容

1.学期初开设一堂思辨讨论课。和任何其他技能的学习一样,学会思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班级学生应该了解思辨的基本特点和理论框架,掌握具体的思辨方法,运用思辨的标准一以贯之地训练思辨的各要素,才能使良好的思维习惯成为第二本能。这也为学生深化对演讲技能的认识,并将所学技能充分运用到说解演讲和说理演讲中打下扎实的基础。

2.基于“修辞五艺”,对演讲技巧的教授系统化。学生要避免对教材的碎片化理解,就应将演讲技巧在可参考的理论框架下做系统梳理。西方传统修辞学为此提供了指导。亚里士多德将演说的准备分为5个步骤,后来在昆体良时代,演说活动从酝酿构思到现场发表被明确划分为5个阶段,人称“修辞五艺”,演说的这5个步骤一直是西方传统修辞学的核心[5],分别为:(1)构思(invention);(2)布局谋篇(arrangement);(3)文体风格(style);(4)记忆(memory);(5)临场演讲(delivery)。在“修辞五艺”的指导下,章节的讲解顺序可以重新安排。

3.使用《医学英语演讲赏析》中的演讲样例,加强说理演讲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习惯。考虑到医学院校的公共英语演讲课程应充分发挥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职能,学生思辨技能的培养也应在学术英语语境下进行。《医学英语演讲赏析》选取的演讲材料既包括针对疫苗、基因等医学专业问题的论述,又包括针对触诊、临终关怀等医学人文话题的讨论,选取的演讲以近年来TED演讲资源为主,演讲者从专业的角度呈现了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对医学发展的探索与思考。这样的素材对学生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学生如何利用说理演讲章节所学到的知识,仔细研读分析这些演讲材料,发展自身的思辨技能,是课程教师关注的重点。为帮助学生在阅读讲稿时锻炼思维能力,课组教师参考了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提出的思辨阅读的五个级别[6],取其中关乎思辨技能发展的四个层级,供学生参考,如表2所示。综合上述考虑,课组教师生成了新的教学进度,见表3。

(四)改变教学模式

公共英语演讲课组针对以往遵循教师主导课堂的讲授模式,做出如下改变。

1.课前慕课预习准备。学生登录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根据教师的布置,每周观看演讲课程的慕课,做好课前预习,班级学生根据分组,在课堂上总结所学知识点。教师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也能通过学生的现场陈述分析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陈述前的准备阶段,对慕课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提炼、归纳、总结。教师应根据思维的10个标准,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

2.課上解读医学演讲材料,活用技巧、提升思辨技能。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综合、转换、重组、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解释新信息、新现象。教师应注重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成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并深入领会知识,锻炼技能[7]。基于上述理论指导,课组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修辞五艺”和“思辨能力模型”对医学演讲篇目做出解读,并做随堂展示。其他观摩小组听后做补充发言或指出其中不足。教师应对学生在发言中暴露出的思辨缺陷予以纠正,并给出详尽的指导。

3.课后反思互评。课堂发言小组结合教师、学生点评,进一步完善陈述内容。小组代表(可在组内更换)将最新版本的陈述录成视频,上传到超星平台供班级学生观摩学习。其他小组学生观看并留言,可以进一步指出其不足,也可以分享自身学习心得,达到相互借鉴的目的。

本研究立足于医学院校公共英语演讲课程教学现状,以提升医学生思辨技能为目标。课组教师对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模式均做出了调整,是课堂教学的一次全新的尝试,其效果有待验证。但可以预见,学生需要多读两本新教材,又增加了线上慕课学习和录制并上传主讲视频环节,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这对学习压力本就很大的医学生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思辨能力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得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希望医学院校的公共英语演讲课在保证学生学习演讲技能、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也给学生思辨技能的发展和专业学习提供帮助,为学生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开展学术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