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8期·人工智能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和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7/17 17:10:40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8期

周 健,高 玲,孙丽艳,杨 威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

[关键字] 新工科;人工智能;思政教育;人才培养

引言

人工智能简称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定义智能行为、发现智能实质、模仿智能过程、超越智能界限。从某种程度上看,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中的哲学、道德、伦理、法律等元素密不可分。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融合的创新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向。将思想政治育人融入专业教育课堂中也是“一体化”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思政元素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的融入专业课程,保证了全员参与思政教育,全过程的思政教育和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完整、科学和均衡地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工科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简单对照,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工科专业课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构建科学、完整、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和大平台作用,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典型案例,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学融合等多途径协调育人平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实训课的特有属性设置不同的思政教育目标,激发学习活力,增强学习动力,提升学习体验,保证学习效果。

将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不仅是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扩展,也是大学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契合国家思政教育目标,而且融入过程需要遵循人工智能学科的特点。建设过程需要注意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从顶层规划设计思政教育的体系,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融合思政元素,建立有效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和体系。

一、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一)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修身必先修德,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爱家为主线,树立理论自信,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信,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树立制度自信,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终达到道路自信。

(二)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建立循序渐进、特色明显的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图1所示,在初年级阶段,如大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由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教学,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培育良好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中间学期,如大二或大三,通过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想政治内容进行思维培训,由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实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方法论、专业观;最终在高年级阶段,以典型案例为依托,通过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提升认知水平,能够对人工智能科学和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正确思考和分析。

图1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结合中华文化的传统优势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育德在育人中的重要性,构筑了至今为止仍旧影响深远的育人思想,意识到德为才之载舟的重要性,否则德不匹才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屹立东方,自成独特体系,经过数千年洗礼依旧焕发着独特的魅力,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受时代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与当今社会价值冲突的元素,这也包括如何吸纳人工智能中的人文元素,因此,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日俱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育研究依据、思路、方法,拓展中华文明疆界,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社会成员思想上的消极之处提供新的平台和途径,抵御西方腐败糟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是解决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歪风邪气的好途径、好方法,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越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推进专业课程建设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想政治内容不仅仅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和教育平台的拓展,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有效推进专业课程教育。将过去专业课程教育中偶尔零星的思政教育元素汇集整理,从而形成完整的层次体系和教学路径,将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建设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科学观和系统的方法论。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学生锻炼理性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能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事物的发展过程,找出发展矛盾与规律,以便于正确处理遇到的困难;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和端正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关系和构筑合理的知识体系是有效推进思想政治融入专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五)结合人工智能发展历史讲述人工智能技术

治学先治史,从历史的角度定位人工智能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位置。1950年,阿兰·图灵就提出了图灵测试机,从功能性描述了人工智能开始,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几次高潮和低潮。从起初的逻辑知识构建专家系统,到基于算力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越来越全面,这也代表人类对智能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从以数学描绘世界到机器描绘世界,人工智能仍旧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法和工具,人工智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阶段,因此它不能取代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学科从提出到初见端倪,也不过70年的历史,相比其他学科,距离该学科的成熟期还有一定距离,虽然形成了三大学派,奠定了一些基本方法,但是距离人工智能学科提出的目标仍旧存在很大的距离,因此更加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门学科。

二、结合人工智能专业特点推进思想政治建设

(一)建设方向和内容

哲学与伦理基础建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研究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主要流派背后的哲学基础形成深刻的理解,建立起学生对本学科研究的宏观架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的扩展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培养负责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具体包括:(1)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传统与发展趋势;(2)强人工智能提出的理论反驳和辩护,人与机器的意识问题;(3)人工智能与社会正义关系;(3)算法与机器学习的伦理问题;(4)人类的道德规范是否应当嵌入人工智能系统;(5)人工智能系统如何做出道德决策、如何承担道德责任;(6)强人工智能是否具有道德能动性等;(7)三种人工智能方法学,包括符号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连接主义学派的核心思想和哲学意义;(8)程序伦理与人类伦理的区别;(9)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规律。

社会风险与法律规范建设,人工智能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塑造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深刻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特征,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熟悉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和法律规范,培养适应于新时代的思维能力和广阔的全局视野。教学内容包括:(1)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秩序的塑造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经济、法律、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影响;(2)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反向规则作用,包括智能系统的相关政策、人机共生关系及社会风险控制问题;(3)建立一种面向未来的视角看待人工智能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4)以宏观的专业认知和社会视野,长远的整体价值观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看待所从事的专业工作;(5)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社会造就的思维变革,把握人类社会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边界限制。社会风险与法律规范建设是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个合格的人工智能工程师需要具备这种社会风险意识,工程行为才能不触犯法律法规。

文化创作与创新,人工智能不仅带来了技术创新也引发了文化创新,包括(1)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创新;(2)人工智能在文艺创造的界限;(3)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文化创新载体的特殊性质,推动了文化发展;(3)人工智能发展到艺术创作领域,引起学界对其审美的研究与反思。人工智能美学建立在机器与肉身的关系基础上,与身体美学存在着复杂的关联。人工智能则沿着机器的理性肉身化发展,逐渐遭到了是否具有理性意识、社会理性秩序化和感性书写能力不足等方面的质疑和批评,生物性的肉身、社会性的肉身和感性化的肉身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人工智能创造的文艺作品只有符合人类道德伦理才能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否则,反而危害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创作与创新是人工智能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益延展。

(二)建立典型的案例库

建立典型的案例库促进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典型事件的理解。例如典型的文学作品《机器人》《奇点》等;典型的电影《黑客帝国》《人工智能》等;典型的应用技术体内植入芯片,如在芯片上连接大鼠神经元和人工神经元;人工智能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虚拟人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通过AI算法进行的艺术创作作品,如绘画和诗歌等。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技术的思考,也深刻暗含了哲学思想,利用这些案例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研讨。

(三)线上线下相互结合

人工智能的课程时间受到限制,一些典型的融合思想政治的案例可能无法展开讨论和学习。随着智慧课堂的建设,教学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一些思想政治融合学习元素可以从线下课上扩展到线上课下,在线下课程中,教师概述一些典型案例,给出思维路径,通过在线网站发布,引导学生在线下课程学习中展开思考,深入研究,教师也可通过在线网站随时随地地解惑答疑,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线上课堂呈现出多种素材,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拓展了课堂平台。

结语

构建完整、科学与特色的人工智能专业思政教育,关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否契合国家发展需要,认真积极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是当前重要的任务。同时,人工智能涉及的社会伦理问题单靠技术无法解决,需要各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会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同进步和延展。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