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7期·民办本科高校国际化建设模式探析——以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为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6/19 14:55:5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7期

苏烈翠,张春艳

(1.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四川 德阳 618500;2.四川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0000)

关于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性文件,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普通高校2738所,民办普通高校771所,民办普通高校占比28.1%,民办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占比24.08%。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本科高校,也应承担起教育对外开放的责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在国际化建设中受到内部资源不足和外部竞争力有待加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施国际化建设存在很多困难。如何实施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建设,很多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了实践和理论研究。

一、“一核二融三驱动”的国际化建设模式

位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德阳市域内的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护理学、艺术学等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的号召,坚持以“立足德阳、服务四川、辐射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定位,不断推进国际化建设工作,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老挝、尼泊尔、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是省内同类高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学校围绕“一核二融三驱动”的国际化建设模式,在校园氛围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和专业国际化方面,实施系列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核二融三驱动”的国际化建设模式,即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将教育对外开放中的“走出去”与“引进来”进行双向融合、双向循环,以教师、学生和专业为载体,用语言、文化、技能来驱动双向循环,最终使教师、学生和专业在双向循环圈中,实现校园氛围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和专业国际化。另外,学校也建立了全方位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经费保障,促使“一核二融三驱动”的模式可持续运行。

图1 “一核二融三驱动”国际化建设模式

二、国际化建设举措与成效

(一)校园氛围国际化

为实施国际化工作的推进,学校做了顶层设计,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体制,有专门的机构与专兼职人员,通过各类主题活动、讲座等方式大力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

1.全力保障,建立国际化工作机制。学校成立国际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学校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校领导任副主任。全校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为小组成员单位。国际交流与合作部负责具体实施、推进国际化建设工作。除专职国际化工作机构外,学校在每个教学单位设兼职外事秘书岗位,负责本部门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同时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激励考核机制,以积分的方式,鼓励二级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化建设工作,同时也将国际化工作纳入二级学院年度考核,设专项奖金,表彰在国际化工作中成效突出的二级学院和个人。

2.校内主题活动,营造校内国际化氛围。2018年以来,学校陆续举办国际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包括外语类听说读写类比赛,“趣配音”“词达人”“MINI博览会”“留学沙龙”“跨文化交际”类讲座等。除了交流月活动,学校不定期举行“WORKSHOP”或国际文化知识的分享交流会,这些主题活动聚集了大批热爱外语、活泼开朗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学子。

(二)学生国际化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本,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重任,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1.打造平台,培养中国学生国际化视野。(1)语言方面:进行英语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设置不同的班型,有针对性开展英语教学。另外,开设外语选修课。为满足更多学生需求,开设了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泰语等小语种的进阶学习课程及英语口语、雅思、托福等英语进阶课程。(2)文化方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跨文化沟通”“中西文化比较”等选修课程,不定期召开“跨文化沟通”沙龙。另外,通过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月活动,培养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开阔国际视野,传播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相融合,衍生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校园文化。(3)实践方面: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校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进修、实习等,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和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专升本升硕、本升硕国际班,同时,组织“赴美国带薪实习”“赴泰国中文教师志愿者项目”等短期交流与实习项目。

2.培养来华留学生。在留学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过程管理,细化培养模式,构建了“一基一体两突出”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培养的留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2017年,留学生参加“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系列比赛,与复旦大学等36支全球一流团队赴中央电视台参加复赛,并在大会“我的中国情缘”短文征集活动中获得第1名和第5名;2019年学校留学生与四川大学等7所大学留学生一同入选参加“四川省2019年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留学生组决赛”,获得省级比赛三等奖;2020年留学生创业项目参加“成渝双城经济圈外国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大赛优秀奖。2018年,老挝前副总理宋沙瓦·凌沙瓦阁下及时任老挝体育教育部部长线德安·腊占塔本女士先后到访学校看望留学生,并对留学生取得的各项成绩予以充分肯定。目前已毕业的留学生中,有3人分别就读兰州大学、西南大学、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其他学生因为汉语水平高、责任心强深受当地企业好评。

(三)教师队伍国际化

学校多措并举,铸造有广阔胸怀视野及改革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实现教师队伍国际化。

1.聘请外籍教师。学校先后引进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外籍教师30余人。外籍教师在校期间,主要担任语言类和跨文化沟通类课程教学及组织学习沙龙等,同时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国际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组织引导外籍教师参与教学研讨会及校园文化交流活动。

2.选派优秀教师、管理骨干出国交流。近年来,学校教师分别到加纳、美国、泰国、德国等高校参与汉语志愿者工作;学校选派260余人次赴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老挝、泰国、尼泊尔、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进行考察交流学习,其中先后派7人次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就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及教学法、汽车机电技术等内容进行培训学习。

3.学校引进海外学习归国的优秀人才。为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学校引进海外学习归国的优秀人才,他们分别来自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美国佐治亚大学、英国曼彻底斯特大学、马来西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波兰华沙大学等高校,在校承担专业课程或语言类课程教学,他们为学生出国留学、游学提供辅导与协助,指导学生组织开展国际化交流活动。

4.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化建设研究。目前已完成教育厅重点改革课题1项、一般项目1项、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校级科研及教学研究改革项目3项,公开发表国际化建设相关论文7篇;其中留学生“一基一体两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分别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

(四)专业建设国际化

作为西部腹地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在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中,立足于服务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紧跟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与沿线国家的高校及教育机构开展合作。

1.与德国高校及行业机构合作,打造智能制造类专业。学校先后与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德国工商大会、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等展开合作。建立了“中德(四川)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中德汽车学院”,开设“TUC2+2双文凭”项目,打造了一条从专业构建,到职业资格认证,再到科研深造的专业发展道路。2016年4月学校承办“创新德阳”——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邀请德国前副总理兼外长约施卡·菲舍尔出席大会,大会上聘请约施卡·菲舍尔先生为我校高级战略发展顾问,进一步从师资建设方面助力智能制造专业的国际化发展。

2.护理类专业与日本高校、机构合作,打造康养行业标杆。2018年,学校紧紧抓住成都和札幌两市结为友好城市这一契机,与日本医疗大学、日本对马医疗福祉集团开拓合作深度。一是组建护理国际班专业,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等工作的高级护理专业人才。二是共建康养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共同培养国际康养人才,拟使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护理康养专业成为本领域内的标杆示范性专业。三是共同打造中国标杆性养老设施旗舰店及学生实训中心,合作共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康养设备生产基地。

3.与东盟、南亚、中亚国家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国际技能人才。(1)与老挝的合作。2013年学校与老挝南塔省教育厅签订协议,为该省培养技能型人才;2018年学校与老挝教育部签订合作备忘录,在老挝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与尼泊尔学校的合作。2019年学校与尼泊尔相关高校、教育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在学生技能培训、留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同年开始招收尼泊尔学生。(3)与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合作。2019年分别对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进行了教育考察和调研,拟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共建中乌培训中心。

结语

全面创新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任社会责任的人才,培养中国学生国际化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事务的能力;培养来华留学生知华、爱华的情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国际化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从纵向看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横向比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继续探索。地处西南地区的民办本科高校,面对区位优势不足、教育资源竞争力不优、思想上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中困难较大。如今受到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这类高校的国际化建设工作更是雪上加霜,但正所谓度过了黎明前的黑暗,就是光明。不怕脚印小,就怕没脚印,在民办本科高校只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安排部署下,根据自身发展实情,就会走出一条适合学校全方位发展的国际化建设模式。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