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7期·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与融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4 9:31:4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王莹 李悦

[关键词] 课程思政建设;德法兼修;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研项目“人工智能视阈下法律职业教育的转型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 王 莹(1978—),女,陕西西安人,法学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和职业教育研究;李 悦(1993—),男,广西钦州人,法学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院法律事务专业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财政税收法和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105-04 [收稿日期] 2022-01-11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为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向。作为构成我国法治工作队伍“长尾”部分的法律职业辅助人才,在维护法律权威、降低司法成本和形塑全社会法治信仰上具有重要价值。[2]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认为,新时代法律职业辅助人才既要成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接班人”,又要从内心真诚而坚定地信仰法治精神,勇敢地投身于纷繁复杂的法律实践中,成为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践行者”。

基于此,“德法兼修”是新时代法律职业辅助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是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在法律职业辅助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技术技能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将德法兼修与立德树人充分融入法律职业辅助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彰显育人价值、浸润育人情境、增强育人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

一、“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概况

(一)课程介绍

“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法律事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传授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的主体、客体、内容及法律保护,培养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原始或继受取得、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划定、知识产权侵权争议纠纷等的初步处理能力。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文件的检索和整理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知识产权基本理论和法律规定,协助起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文书;熟悉知识产权庭审与知识产权公证辅助业务,满足知识产权法务助理岗位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思政建设方向

1.建设背景。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对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知识产权辅助人才是法律职业教育对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责任担当。为响应“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时代命题,结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愿景,回应知识产权辅助人才的产业需求和岗位需要,“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要素,借助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与法律职业教育充分融合。本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强调“德法兼修”的立德树人方式,从思想信仰、文化传承、职业素养、道德情操等育人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的全过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建设重点。(1)价值塑造。以中国道路引领课程深层价值,以家国情怀浸染学生品格底色。“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在价值塑造层面强调课程建设应立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道路与中国实践。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激发“小我”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营造“故土”情怀,在强化技能报国中涵养“大我”品格,着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扎根厚植,培养学生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道路自信与家国情怀。(2)知识传授。以知识传授锻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时代精神激发个体责任担当。“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作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技艺在身”与“匠心在怀”,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传授不仅培养满足涉及知识产权岗位要求的人才,更大力弘扬勤于创造、勇于奋斗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将学生的个人发展同社会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全面强化学生的岗位认同与职业情操。(3)能力培养。以岗位要求重构课程教学流程,以技能培养助力育人价值内化。“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在导学、研学和拓学的过程中紧密对接岗位技能要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因素与知识产权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产权七步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将能力培养内化为德性修养,帮助学生在以法律技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

二、“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思政要素挖掘

(一)公正法治层面

“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兼具抽象性、专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融合大政方针、传统文化、专业前沿和时事热点等类型化的思想政治要素,对公正法治的内涵与要求进行详细阐释。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创新需要良好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支持,还要将法治国家构建的目标与法治理念紧密结合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加强学生法治精神与原则意识的树立。[3]

(二)爱国敬业层面

知识产权竞争是个国际化的问题,“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特别是党和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引领、融入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4]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强调知识产权对于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促进作用,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阐述知识产权国际竞争规则的成因与使用方式,在课堂辩论过程中展示知识产权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实际功用。

(三)平等竞争层面

当今时代,知识产权不仅体现为科学技术能力,更与经济财富存在密切联系,这就导致诸多市场主体企图通过侵犯知识产权的方式获取非法利益。知识产权法领域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公平参与知识产权竞争活动,即在高新技术研发过程中重点关注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在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过程中客观还原事实真相,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三、“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思政要素融入

(一)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历史性的大学育人理念在新时代的继续发展,它使专业教学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实践要求。[5]“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难点在于如何融入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法治道路所体现的“理想信念”与“核心价值”。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长期贯彻于课程开展的全过程中,系统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坚定爱国主义信念,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法律职业辅助人才。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法律事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明灯”,全面、客观的教学目标不仅为专业课程的开展指明了基本方向,也为课程内容设计提供了必要参考。课程思政不是纯粹的思想政治课程,在“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首先需树立专业知识讲授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是重中之重,且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因而,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需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过程应体现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与实践联系密切,若不考核学生的价值取向,则可能反向助长知识产权的虚无主义,削弱学生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因而,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需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纳入考核指标,督促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评价。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联系密切。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在开设过程中采用了“课前关注热点,品读经典引思考;课中现场展示,作业点评析要点;思维导图,明确信息识体系;案例分析,新知讲解解疑惑;角色扮演,协作练习做任务;师生小结,生生互评评效果;课后实训,政校合作拓技能”的七步教学法,兼顾基础知识讲解、典型案例分析、前沿热点问题探讨,从而提升学生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技术技能。因而,在该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务能力。下面介绍“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的两个特色教学模式。

1.案例解读。知识产权法教学的理论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情景再现与案例分析,才能全面理解知识产权法律规则与技能要点。以典型知识产权案为指引,解读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则的内涵构成与使用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产权规划过程中的难题。

2.课堂辩论。无论是知识产权规则还是课程思政内容,都离不开对某专业问题的多维解读。在“该行为是合理使用还是侵权行为”的辩题所设置的课堂目标下,学生需通过汇总并思考百家之言,方能系统了解知识产权的前沿问题,从而在课堂辩论中予以详尽表达。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应定期进行课程的教学评价,即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匿名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与研判学生对教学模式改革建议的信息,并以此为导向,适度调整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效果。

四、“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的举措

(一)完善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思政制度配套

1.高职院校应在发展政策体系中更加凸显课程思政元素。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政策体系是课程设置的“总指挥”,若在文本中未能充分彰显院校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视,则在执行层面难以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的建设措施。因而,高职院校应在其发展规划等治理文本体系中增加“全面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表述,凝聚共识,为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活动提供明确依据。

2.高职院校应在教学体系中提供课程思政建设的样例范本。课程思政建设样例和范本的完备程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行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典型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形成的课程样例范本予以复制推广,能够反映院校特色,并有效推动相关课程思政的建设进度。

(二)系统开展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思政改造

高质量的课程思政设计应有明确的课程要求和目标,能支撑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功能,这就要求课程思政的改造方案系统可行。首先,高职院校需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元素,即以表格等方式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并在课程的设计样例中加以充分体现。其次,我国需依据课程特点差异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在“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授课过程中,在介绍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时,重点强调知识产权的价值和大政方针等。

(三)强化专任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培养

法律事务专业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充分交融与互相滋养,实践课程的顺利推进和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专业教师。[6]由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起步时间相對较短,缺乏充足的可参考经验,因而需要强化专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四)促成課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力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活动并非专业课程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与思想政治课程协同发力才能共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就需要寻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间的“最大公约数”,并予以扩展。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寻找“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重点凸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走出去”企业知识产权维权等要素。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强调上述专业知识要素,并有机结合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的道德元素,联系社会实践,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力,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课程的实践效果。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