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1期|对话型教学: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的路径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8 11:00:48

[出处]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1期

[关键词] 对话型教学;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外语教育;日语教学

[作者简介] 欧丽贤(1987—),女,广东饶平人,博士,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语教学、中日比较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135-05 [收稿日期] 2021-08-06

引言

鉴于课堂教学质量直接体现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课程思政改革中最为关键和亟待破解的难题在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反观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改革,当前主要关注以下三大模块:一是探究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改革思路。有学者提出,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建设应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梳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中国立场和文化自信,正确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培养全球治理人才。二是阐述外语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该类研究多是关于某一院校(或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方案,涉及教学资源库、示范课程、教学指南、教师队伍建设等。三是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外语课程设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教学方法探索等。例如,陈雪贞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展示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过程。杨茂霞、陈美华展示了大学英语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对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功能。以上研究对外语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外语课程的成效评价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近来,学者对课程思政评价做了深入讨论,提出从学生、教学和课程建设等评估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也指出对学生的成效评价是课程思政评价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具体而言,基于学生视角的课程思政评价,需重点考察课程思政实施前后学生的变化和成长。外语教育界学者也对此做出相应的阐述。例如,刘建达指出,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交际和运用能力的发展,还需从多方面评价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涉及思想政治的积极影响。文秋芳认为,“评价链”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要在评价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显性化。然而,当前研究并没有过多言及该如何将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显性化。

本文以“日语阅读与研讨”为例,阐述采用对话型教学探索体系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外语课程的路径,基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文本中显现的思想政治层面的变化,揭示该教学方法的育人成效。

一、对话型教学作为外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过程

中外学者均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对话,课堂应走向对话型教学。对话型教学是以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为主线,多主体参与,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对话过程。对话是双向性的,具有意义与关系的生成、多元文化沟通的特点。从课堂生态看,对话型教学中有多个相互支持或牵制的“对话域”,各个主体在课堂中不断地对话,包括与他人和外部意义世界的对话及自我对话。与他人和外部意义世界的对话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资源的对话,而师生与自我的对话实质上是反思型对话,是对自身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反思。课堂中的对话层次各异,包含停留于指示、联络、报告等层面的“浅层对话”,也涉及深入内心世界、促发知识共创、引发情感与价值碰撞的“深度对话”。对话型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反馈的“话语霸权”,促进师生在知识、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多层面进行双向性的深层互动。

对话型教学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外语课程的实施路径之一。其原因有三:第一,外语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属性,外语课程不能停留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是师生运用外语与外国文化等进行对话,成为提升外语学习者人文素养的场所。第二,课程思政属于隐性德育课程,其教育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实际互动时才会转化并发挥其育人作用。第三,课程中的对话可激活主体的意识、促进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提升有效行动的能力。总言之,对话型教学不仅适用于外语课程的语言与文化学习,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在行动上发生转变,提升外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一)重构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本课程从“知识、能力与价值”三个层面重构教学目标(见表1)。第一,知识层面:理解阅读文本的背景知识,深入理解日本文化内涵;掌握相关的单词、语法、惯用语、谚语等日语知识。第二,能力层面:准确掌握阅读不同主题、题材各异的日语文本的技巧;能够阅读文本的主题并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口头或书面日语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提升探究课题的能力。第三,价值层面:掌握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价值判断的能力;学会发现自身的价值观,提高自我对话能力。

教师在课前深入阅读和分析教材的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授课视角,重新制定每一節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构成育人内容框架。

(二)实施多样的对话形式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基于对话型教学,本课程构建成“课前—课堂—课后”相结合、“学生—教师—自我—文本—外部世界”等多样的对话形式,致力于多角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内化。

在课前,教师深入阅读和分析教材的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育人内容图谱。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与阅读文本相关日语语言知识,阅读与探究性学习相关主题的文章,做好文章内容的要点归纳用于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讨论。

在课堂,实施多样的对话形式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首先,教师在讲解阅读文本时通过提问确认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阅读文本相关的社会现象,形成更深层的师生对话。通过师生对话,促使学生与阅读文本间进行新一轮对话,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其次,教师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将自身经验或体会到的社会现象与阅读文本的主题联系起来,并与其他同学开展相关主题的讨论。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所观察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进而运用日语表达自我观点,拥有与学习同伴、外部世界进行对话的能力。例如,在“真实物品的丰富性”一课,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了解日本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物质泛滥的现象,教师组织学生在组内讨论问题,从而引导思考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得与失,以及物质丰富与精神富足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小组内部的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分享给班级的所有人,形成小组这一小集体与班级这一大集体的对话。

另外,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师要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增加对话型教学中与真实世界对话的情境,本课程设置了学生自主选题并进行阅读探究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究式学习”。该环节分为选题阶段、探究阶段、中期展示、终期汇报四个阶段。在选题阶段,学生自主组队,探讨并确定选题。学生分别围绕“和服的发展与汉服的落没”“女性发型风格的中日比较”“日本人的休息和加班”“迪士尼乐园的规定与人情味”“垃圾分类”等9个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探究階段,通过每周一次课堂20分钟的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课前阅读后所总结的要点,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并根据小组讨论中所产生的新问题,确定接下来一周小组的阅读任务。在期中展示阶段,各小组向教师和全班学生汇报所在小组的探究性学习的进展思路、阶段性成果,教师和其他学生给各小组提出建议。在期末汇报阶段,各小组制作海报,汇报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在课后,以学习者文本为媒介促进师生对话及学生的自我对话。每节课的课后,学生撰写感想文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之一。感想文内容围绕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思考、探究性学习的体验等内容展开。引导学生书写感想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能力,促进其反思型对话的产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再一次内化。教师仔细阅读学生的感想文并给予反馈,建立与学生再次对话的途径。同时,教师还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改善课程设计,形成“设计—实施—反馈—改善(再设计)”的课程改善循环。

(三)质性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价值产出

本课程的评价由形成性评价和最终评价组成。评价主体涉及教师与学生,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后感想文所体现的学习过程与成果、探究性学习与成果、期末闭卷阅读考试成绩。日语阅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效果由期末闭卷考试来体现,而价值目标由课堂讨论的参与、课后感想文,以及探究性学习中呈现的学生变化来体现。

本课程的育人成效采用“质性的过程性评价”来体现。采用这一评价方式在于,课程思政的评价本质上是对专业课程思政过程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需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上做教学设计。评价对象上,学生的获得感是课程思政改革效果的最终检验标准。评价内容上,涉及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变化,包括对专业价值的认知、对与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层面。评价方式上,不宜做自然科学的量化评价,质性评价能更全面性、系统性、动态化地体现量化数字难以体现出来的成效。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需要以一系列的以课次为单位的“时间片段”的评价和记录为评价基础。鉴于此,本课程通过学生每周的感想文为过程性评价的质性数据,探索课程显现出的育人成效。

二、对话型教学路径下外语课程的育人成效剖析

(一)对话型教学的多维对话性触发学生的体验感悟

对话型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话语权,营造自由表达个人观点、思想的课堂环境,有助于促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与教师、与同伴、与自我、与世界等多角度的对话,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例如“宏伟计划”一课的学习引发学生对“商业诚信”的深入思考。学生在感想文中写道:“在现代社会,有类似‘商场如战场’的说法。话虽如此,我并不认为公司之间的竞争有必要使用商务间谍。商业就像是和平时代的战场一样,但是一不小心就会倒闭,商业竞争的残酷让人不寒而栗。但是,也有‘信用是行商的灵魂’之说。在商场活动中使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法,恐怕是因欲望膨胀、心灵被蒙蔽而致吧。这样的商人是不可能诚实地对待客户的。那么,通过不正当手段打败对手之后估计也不会持续。”(引用自第12周S02感想文)另外,有学生将“商业诚信”迁移到“国家忠诚”上,写出了自己的感想:“学习完‘宏伟计划’后,我认为R产业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却依靠间谍来盗取竞争公司K产业秘密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商业自不必说,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据新闻报道,2019年1月,某大学一年级的小李被某市国家安全局的侦察员逮捕了。原因是小李为了钱出卖国家的军事情报,据说小李传递给外国人的信息都来自公开发表的刊物。这为什么会造成犯罪呢?国家安全局相关人士表示,刊物有发行的范围,国内的刊物信息不能随意传递。因此,我们决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出卖国家。”(引用自第12周S44感想文)

在该案例中,学生通过“商业诚信”这一主题的“对话”,主动地思考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与该主题的关联,书写了自身的体验感悟。这里体现了学生在进行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话,进而加深对“诚实守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的理解,也能观察到学生从“商业诚信”迁移到“国家诚信”上所产生的思考,自主地拓展了“诚实守信”的价值广度。该案例展现了对话型教学的课堂能触发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加深学生对价值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二)在与真实世界的对话中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实现课堂与真实世界对话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和服的发展与汉服的落没”“女性发型风格的中日比较”“日本人的休息和加班”“迪士尼乐园的规定与人情味”“垃圾分类”等9个主题的探究,提升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以“日本的休息和加班”为例,在大学生热议“996”“1887”等工作方式的背景下,小组对日本的上班族的休息与加班情况进行调查。该小组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当接触社会,思考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应对加班现象。小组展示了日本上班族的一天日程,也引用了日本政府公布的国民加班数据,进而从日本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等层面剖析了日本加班现象频发的深层原因。另外,小组还对中国的加班问题做了原因分析,结合日本的加班现象,从社会、企业、个人层面提出减少加班现象的方案。

该小组成员在感想文中写道:“通过这门课,我提高了查找、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小组课题探究,我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方面的知识也变得丰富了。”

結语

本文以“日语阅读与研讨”为例,基于对话型教学,展示了外语课程走向对话的过程及其育人成效。由此得出,对话型教学是思想政治元素教育融入外语课堂的可行方法之一。

在对话型教学中,课堂的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者,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学习辅助者、引导者。教师需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话语权,营造自由表达个人观点、思想的课堂环境,促发更多深层次的对话。这种课堂环境的形成对促发深度对话,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学生在价值层面的变化。

对话型教学路径下的外语课程,借助其多主体对话的特点,为外语课堂提供一个多元文化互动的场所。多元文化互动包括中外文化的互动及多元主体的互动。中外文化的互动,指的是站在中国或外国的文化立场下围绕某一议题的不同看法;而多元主体的互动是指,课堂中的教师、同伴、自我等不同身份的个体背后代表的性质各异的社会群体对某一议题的不同观点。利用对话型教学触发外语课堂的多元文化互动,学生可形成看待某一议题的不同视角,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因此,这一路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外语课堂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外语专业学生是最容易受到外国价值体系渗透的一个群体,判断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出现面对重大事件时的立场摇摆,而对话型教学能确实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对话型教学拓展了外语课堂的维度。纵向维度拓展体现在,课堂由教材的阅读文本延伸至现实世界,由阅读理解拓展到问题解决,从阅读的知识与技巧深入到价值观的引导与建(重)构。横向维度拓展体现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和质性的过程性评价。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通过中日对比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质性的过程性评价起到提高学生与自我价值观的对话,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入内化到学生的价值判断层面。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