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2期|应用型本科高校康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9 16:56:2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2期

徐雨朦 王方 吴乐怡 金凤

[关键词] 康复治疗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康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针刺治疗头颈部放疗后口干的机制研究”(81503640);2021年度上海健康医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SSF-21-03-003);2021年度上海健康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262018);2021—2022年赫尔森康复医院横向课题(HXXM-21-03-006)

[作者简介] 徐雨朦(2002—),男,江苏南通人,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2021级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康复治疗学;金 凤(1981—),女,安徽安庆人,博士,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康复治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2-0053-04 [收稿日期] 2021-02-27

引言

康复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专业,20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早期国外因“二战”战后康复需求的增加,康复治疗学有了系统性的发展。相对而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授课水平较为滞后,局限性较大,极大地影响了康复技能人才的培养[1]。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康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特定的教育方案,严格完善其教育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康复治疗学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还处于摸索当中,基本初步形成一定的规范体系,对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科的完善和康复治疗学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一、样本分析

本次研究调查选取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南通大学等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分别代表医学院校、体育院校、综合院校)中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2017级、2018级、2019级在校生以及2015级、2016级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教学专家、任课老师、在校本科生对目前康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重点注重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本次研究调查共发放问卷249份,经整理和审核,有效问卷249份,问卷有效率约为100%;其中医学院校学生89人,约占35.75%;体育院校学生78人,约占31.32%;综合院校学生82人,约占32.93%,详见表1。

二、专业培养目标认知不清晰

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主要在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开设。不同类型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授课内容及形式上具有差异,导致学生在同样接受四年全日制本科教育下,各自具有相应的长处与短板,使其社会竞争力差异较大。如何培养同时具备医学和体育知识的综合型康复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数据所示,大约有25.70%的学生对所在院校开设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认知有限,其中综合院校学生的占比最多,约为40.62%。非常清楚的同学仅有20.89%,其中医学院校学生的占比最多,约为38.46%。由此可见,统一加强对培养目标的普及和教育,尤其是综合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详见表2。

三、对课程体系的满意情况

临床对康复治疗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格外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我校目前所设置的13门校内专业必修课程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45.31%,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不高,学生实践机会不多,满足不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操练需求,难以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此外,目前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任课教师主要是从其他相关医学或教育专业转行过来,虽然已经经过了大量业务培训和外出进修学习,通过了任课考核,但仍有存在临床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对于承担对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还有一定的差距。

据调查数据所示,74.30%的学生对现行课程体系较为满意,仍有约25.7%的学生希望能够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其中,高达95.31%的学生希望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详见表3。

四、明晰学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我国康复医学迅猛发展,国民对康复意识显著提升,相关专业科研成果也日渐丰富,康复治疗已在我国迎来新时代[2]。然而,目前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足以满足对新时代所需的康复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对康复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体医融合型康复技能人才,应将此目标贯穿于康复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3]。

五、全面完善课程体系

由于康复治疗学学科的特殊性,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吸引到学生,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为保证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质量,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当中要加强实践教学[4],通过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来进行实践课程的建设,培养既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康复技能人才。在集中增加课内实践教学比重之外,也可适当开展课外实践课程,开展岗位认知、岗位体验等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5],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激发起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思考和掌握。

在加强实践课程的开设之外,理论课程也不容忽视。理论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们的不同需求和层次制订,不可照搬国外康复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应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的教学计划[6]。在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可着重于加强针灸、推拿和推拿的教学,使学生尽可能地能掌握传统康复治疗手段[7]。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程内容可以进行优化。各高校可根据实际专业需求,重点开设中国传统康复、功能解剖学、正常人体学、运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神经科学、老年康复等核心课程。在满足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之上,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具有重大价值意义。人文素养包含了一个人精神层面和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六、“2+1+1”教学模式

纯粹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逐渐产生厌烦心理,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完成实际操作,才能发现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本科高校学制为四年全日制。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完成理论学习,第四年会前往三甲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等实习基地,开展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但一年的时间期限难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常见慢性疾病的治疗手法,无法独自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问诊、评估、治疗、制定康复目标等。为此提出“2+1+1”教学模式,即两年校内,一年实践教学基地,一年实习基地的教学。校内教学主要开展理论学习及人文素养教育。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实践课程学习之外,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实习阶段学生将亲自上临床进行实操体验,由学校与实习基地进行双重监督和考核。

七、SOAP病例讨论模式

SOAP(Subjective, Objective, Assessment, Plan)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医学记录方法,康复评估在康复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全面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SOAP既是临床康复科常用的一种记录格式,又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一份好的SOAP内容记录是临床思维及推理的过程展示。因此,有必要在校内期间开展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SOAP病例讨论模式的核心是围绕具体病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经验指导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模式下的组织者、参与者及指导者。在具体开展实施过程中,每班根据实际人数,由8~10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为单位。学生自行选择一例临床常见典型案例,在教师指导下填写SOAP记录表,并制作PPT进行汇报讨论。PPT内容可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观资料;第二部分是客观资料及评估,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明客观评估的思路,并详列涉及的康复评估量表及评估结果;第三部分是问题分析,同样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逐一分析每个与患者功能障碍相关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制定治疗计划,根据功能评估结果制定短期及长期目标,并针对目标制定短期和长期康复治疗计划。每组安排1名学生汇报病例,由教师主持并组织讨论,其余同学参与讨论并提出意见,由教师对每组进行打分点评。

八、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以学生自行学习和老师指导密切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8]。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该教学法更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行探索问题[9],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有显著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分组。将学生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并配有1位专业任课老师。组内同学依次轮流担任组长,负责与任课老师建立联系,按老师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及时与老师反馈学习进度和效果。

2.实施过程。任课老师将理论知识作为教学主体,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介绍相关临床案例,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在课后分小组各自进行开放性讨论,互相解答疑问,收集尚未解决的问题。组长汇总收集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小组任务,组织组员通过自学的方式(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现代化多媒体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

3.总结。各小组学生以制作PPT匯报演讲的方式,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同时接受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进行组间互动答疑。最后,任课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对各小组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随着PBL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逐渐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康复治疗学的学习兴趣,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引入临床案例可以有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增加了学生全面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0]。

九、规范考核体系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检验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康复专业存在着考试形式单一的普遍问题。考试多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考试为辅,且理论考核涉及内容不够全面。最终成绩以理论考核成绩为主,实践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太小,实践考核流程缺少规范性。考核应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纳入考核范围内,并通过多维度的方式促进实现培养目标,以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康复技能人才。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完成四年制学习,通过考核顺利取得学士资格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满一年后,便可参加由国家组织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可获得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师)资格职称。对用人单位来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卫生技术资格证是必备条件。而对学生来说,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是必备的敲门砖。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考核中选择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尽早接触了解相关考试知识点,以便学生在毕业就业后能够更为顺利地通过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增加个人竞争力,符合社会需求。

结语

近年來,随着康复医学在国内不断发展,国民对康复意识逐渐提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对康复技能人才的需要,不仅是理论知识方面的需求,实操技能方面的需求更为重要。而康复技能人才的培养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改善,才能为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输送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康复技能人才。目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下,康复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已经得到了显著推动和帮助。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培养出一批批的康复技能人才,为国民健康做出贡献。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