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期·“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20 16:19:28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期

陈彦 杨红宇 金燕华

[关键词] 课程思政;理工科专业;数字逻辑

[基金项目] 2019年度电子科技大学挑战性学习课程“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2019CLC-B090)

[作者简介] 陈 彦(1978—),女,四川成都人,理学博士,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无线光通信、可见光通信與组网研究;杨红宇(1976—),男,河南郑州人,工学硕士,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电子测量研究;金燕华(1974—),女,四川成都人,工学硕士,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子测量仪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3-0081-04 [收稿日期] 2021-06-30

一、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课程教师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教书就等于育人,因此只是认真地教书、传授知识,根本没有考虑如何育人的问题。传授知识只是育人的一部分,而育人主要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从人本观念来看,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应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爱因斯坦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1]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教育是为生产力发展培育人才的基地,教育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今天世界的经济重心正在加快“自西向东”位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全球治理的话语权越来越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全球治理体系越来越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世界文明多样性更加彰显,世界各国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成为主基调。面对这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必然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课堂的育人功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既要有知识技能,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及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能抵制国外敌对势力和国内错误思潮的侵袭,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中。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教育是由教育适应性规律决定的,对目前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

课程思政既是对教书育人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回答。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目标和重点内容,是将价值观引导和塑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对于理、工学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塑造学生不畏挫折、勇于探索并踏实实践的韧性人格;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学生敢于担当大任的决心和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什么是好的课程思政

从效果和形式上看,好的课程思政应该是如盐入水、春风化雨,而不是如油浮水、牵强附会。好的课程思政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想怎么做,转变为学生主动选择怎么想怎么做。

从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场合来看,好的课程思政应该是有的放矢、因课施策的。对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来说,应该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和教学设计、项目研讨、案例分析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化、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科技人才竞争激烈化的当下,应将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责任担当等作为对专业发展追求的政治观引领,树立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战略及为民族的共同福祉和利益积极奋斗的信念。

四、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

(一)统一思想,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思想认识高度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书只是实现育人的必要实践手段,不能执事废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明确教学的最终目标,牢固树立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的觉悟和决心。而育人工作不必长篇大论唱一些与教书完全无关的高调,可以从细微处着手,只要做好课程思政设计,实现起来并不难,也不会出现“两张皮”现象。教师本身需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要有决心,方法总比困难多!

(二)善于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首先,开课前教师需要仔细梳理教学大纲中的每一条知识点,仔细分析它们与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塑造、优良品格培养和能力提升的相关性,便于后续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大纲中[4]。其次,针对筛选出的可开展课程思政的知识点,巧妙地进行课程设计。可以采用讲故事、看短视频、课堂讨论、提问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力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担当融入相对应的知识点中。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和素材搜集,还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最终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接受并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责任感。

思政计划表设计是课程思政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专业课程涵盖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联系,是执行课程思政的具体依据[5]。表1所示为2021年春季“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的思政计划表。2020年春季,我校已经全面开展了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对当年全校“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组40多位教师的思政计划进行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笔者再次梳理了课程知识点并进一步深度挖掘了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了时事政治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形成了2021年的课程思政计划表。该课程思政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感到与专业课程有格格不入之处,很自然地接受了我们倡导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甚至还为枯燥的理工科课堂平添了几分乐趣和人文气息。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身教胜于言传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实施既定的课程思政计划之外,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将优良的品格、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自身的一言一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让先进的同学帮助后进的同学外,还应注意对那些后进的同学多鼓励、多关注,同时要注意不伤害它们敏感的自尊心。比如,我对班上这样的同学的一点点进步哪怕是注意力比以往更集中都会不吝称赞,或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更多地走到他身边去和他交流,让他们感觉到没有被放弃。有时会鼓励他们上黑板去解题,并一直站在他身边小声地提示引导,一边消除紧张情绪一边引导他们思考出正确的答案。经过几次这样鼓励的学生,一般都会呈现出更阳光的情绪和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尤其是碰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应该平静对待他们在课堂上偶尔迸发出来的情绪,接受他们的同时,私下予以更多学业上的帮助和力所能及的情绪疏导,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用异样的眼光或冷漠的态度加重他们本来已经很痛苦的心理负担。为人师表者的态度给其他同学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也许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可以让学生鼓起勇气上好下一次课。

除此之外,自觉维护教室的设备和环境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身教作用。例如每次上课前将教室内座椅摆放整齐,将垃圾收到垃圾篓里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品格塑造。总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五、总结和反思

课程思政教育是教育实践中需要长期、保质保量坚持下去的事情,是今后教育实践的常态,是专业教育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做到专业课教师人人会思政、专业课程门门有思政。而不能只在教学过程中少数几个地方随意插入一两个思政點做做样子,或有的课程开展有的课程不开展,又或者今年开展明年就偃旗息鼓了。

课程思政需要与时俱进,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有机结合,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我们的课程思政计划也需要每年更新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总之,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所有课堂都是育人主渠道。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一定可以很好地实现教育的本质——培养“全人”,回答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