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8期·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经络腧穴学”课程建设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7/24 15:09:4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8期

张海霞,张永鹏

(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是检验学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医学专业认证为实现高水平的医学教育和高质量的医学人才输出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推动了医学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建设引领世界中医药教育发展的中医药专业认证体系为中医类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专业认证是一种专业质量外保障机制,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医学专业素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称,中医学也不例外,从古到今,一直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中医学教育从古代的师带徒到现代的科班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专业认证有效地保障了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中医学科的发展。

2012年12月中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暂行)颁布,对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办学标准做了详细的规范,让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有据可依,其中对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临床能力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办学标准中的课程计划对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做了详细的阐述。针灸推拿学属于中医学类专业,其中“经络腧穴学”是中医临床主干课程“针灸学”的一部分,本文以专业认证为背景,试图通过本门课程夯实学生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与中医临床实践相融合,并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与临床能力,探索“经络腧穴学”课程建设。

一、“经络腧穴学”课程建设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和主干课程,是学习针灸的入门课程。其中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阐述人体内脏、体表及各部之间的相互联系,涉及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对针灸及中医临床各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腧穴是经络的外属部分,既可反映经络所联系的脏腑的生理、病理活动,又可接受外来刺激传至脏腑调节其功能。在新形势下,本门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建设。

(一)前期准备

以针灸推拿学人才培养标准为依据,选定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撰写教学设计,从而确定教学内容、考核内容与方式,选取本课程相关的临床案例、习题,收集临床实践视频,创造学习环境,将课程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集中上网,建设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库。

(二)教学内容设计

依据学情分析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经络腧穴学课程知识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概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外奇穴和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按照传统课堂授课,十二正经的经脉循行、病候、常用重点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操作,均需要记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把经脉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混淆,局限于开课学时,教师多追求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完全部知识点,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机会少。经络腧穴学是本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专业兴趣和自信心。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医生职业道德,学生德育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方法、知识点难易程度,调整课程内容教学顺序,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联的知识,古今针灸学医家临床和科研事迹,将本门课程知识点细化、强化,进行教学延伸。

(三)创新教学方法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在学习通发布课程规划和教学计划,督促学生登录学习通平台进行主要知识点学习。经脉循行、经脉病候模块以微课形式在线展示,每条经脉配以临床医案,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知识点后,可根据病案进行讨论,举一反三,熟悉经络知识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形成中医临床思维;腧穴知识模块以重点腧穴为主,通过微课展示,配以腧穴点穴和腧穴针刺实践视频,形象直观,可反复观看,有利于经络腧穴学实践课的开展;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知识模块,为本课程的难点,课下讲授;经脉附属结构及非重点穴,同样采用线下讲授的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弥补课程学时不足,线上以基础知识点为主,学习时间更加灵活自由,每一知识点都有测试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线下则针对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测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解,每周进行一次测试反馈,对典型病案进行讨论。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日益彰显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搭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平台。

2.PBL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本门课程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课程每学期开展2次PBL课,主要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足少阴肾经照海撰写PBL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学生利用所学课程知识和现代网络技术支持进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有效地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系统解剖学等进行复习,逐渐联系到经络、腧穴知识点,同时对后续课程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药理学、西医内科学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获取文献的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思维。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综合实践、执业医师实践、临床模拟4个模块。

基础实践模块:按照传统的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由教师示范画经取穴,强调取穴体位、骨骼标志、解剖结构等,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最后随机抽取一组学生展示,学生找不足,教师进行答疑和总结。

综合实践模块:以《针灸甲乙经》为参考,将全身的腧穴分为头面颈项部、上肢部、下肢部、腰背胸腹部四个部分,将所学腧穴横向联系,引导同学认识在身体不同部位可能出现的症状和疾病,巩固经络腧穴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充分展示“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特点,探索归纳腧穴的整体作用。

执业医师实践模块:作为本门课程的课外延伸,与实验室开放相结合。参考执业医师实践考核大纲制定针灸学执业医师实践考核模块,涵盖腧穴定位、针刺方法等,学生根据执业医师针灸学部分的实践考核要求,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对针灸学知识技能进一步强化,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毕业后参加执业医师考核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模拟临床模块:以线上病例讨论和PBL教学为基础,在学生中选择相近的病例,尝试分经辨证、脏腑辨证、特定穴应用等进行配穴,将“经络腧穴学”这门基础课和临床症状、疾病紧密联系起来,小组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学生自己亲身体验针灸操作、疗效、现身说法,学以致用,极大地提升学习兴趣,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专业知识应用的成就感和专业自信心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课下实践开展。也将初步的针灸临床思维逐渐灌输到教学中,为后续的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打下基础。

创新实践模块:在反复的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对典型病案和高校师生共同关注的疾病提出自己的见解,尝试用针灸手段干预。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发放问卷、走访临床、撰写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实践活动,加深专业认识,积累临床思维。

4.蕴含思想政治育人。课程讲授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点,专业特色,文化传承,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中医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腧穴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其中腧穴命名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在新冠疫情的防治过程中,经络腧穴同样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腧穴命名释义、古代针灸医家的救死扶伤的精神到现代对经络的研究,对新冠的防治,在知识育人中加入德育元素,挖掘课程中医生职业道德、爱国情怀、救死扶伤、中医文化、树立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因素,实现经络腧穴学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

二、科学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开设的前中后,发布问卷。课程前,围绕对课程的了解、认识、期待;课程中,针对该课程教学建议;课程结束以收获、感悟为主,进行问卷调查,随时调整教学设计。课程考核总成绩涵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根据目前教学现状,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自主线上学习、课后测验、病例讨论、课堂提问、PBL小组评价、实践考核等,终结性评价主要为期末考试,占比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考核成绩占比

其中,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传统的单一闭卷考核进行改革,出勤包括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课堂出勤;课后测验是在每一章节后,根据本章节的知识点,会有客观题的测验,同时有每一章节的病案讨论;PBL课程每学期开设一次,评价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三个部分,最终成绩按照比例纳入最后成绩;课堂提问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是针灸学相关的经典背诵,上次课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在实践中易错点,以及临床常用的重点腧穴,按次数在总成绩上加分;实践考核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常规的经脉循行描画、腧穴点取,另一部分为知识技能竞赛。实践操作参考全国针灸推拿技能大赛设置评分标准。竞赛全员参与,在能正确描画经脉循行、点取穴位的基础上,要求准确率和效率、熟练度,成绩评价有学生、教师共同给出。期中测试主要考核知识点,期末考试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增加能力考核,例如经络腧穴的纵横比较、小病案选穴分析,腧穴在临床的应用等。通过以上考核形式,基本能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评价。

三、答疑与反馈

课程建立之初,学生都加入超星学习通,教师同时加入学生班级QQ群,每周六晚上七点到九点,为课程的固定答疑时间,学习通在线进行。答疑主要针对学生在一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下遇见临床疾病症状,如何应用经络腧穴知识缓解,如何操作。同时,学生在假期实践的时候,指导学生面对临床病例的诊断、选穴、针刺操作,为课程延续答疑。依据每周答疑的问题,教师从中总结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和薄弱环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改进教学设计,调整讲授过程中的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授课方式。如腧穴定位方法这一节,之前放在腧穴概述里集中讲授一次,在答疑过程中有同学在定位腧穴时选取方法不当,不能准确定位腧穴,通过答疑活动,现增加实践课2学时。讲到具体腧穴的定位时,重点强调这个腧穴定位用到哪些方法,怎样将这些定位方法配合起来,更准确地定位腧穴,在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记忆的同时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假期实践是本门课程的双向反馈,老师可以通过答疑了解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程后,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反馈病例的症状描述、针刺操作的图片视频以及疗效,在老师的肯定下,其操作更有自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其操作的临床疗效更好。学生学有所获,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专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同时也会思考针灸在临床的适应证以及疑难杂症中的应用,有利于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结语

在中医学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课程建设一步步探索,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技能的掌握、临床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和课程考核评价进行了改革,学生在后续课程能够很好地应用本门课程知识,并在课余进行实践练习,发挥了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符合中医药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有效促进了中医学类人才的培养。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