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1期·“种子生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11 11:43:0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1期

[关键词] 种子生产学;课程思政;种子生产基本方法

[作者简介] 程宇坤(1984—),男,山西太原人,博士,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1-0057-04 [收稿日期] 2022-04-23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1],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务实求真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农业技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涓涓细流的形式将原本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形式多样的“专业课+思想政治”课程思政,在授课时间内既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单一专业维度,拓展到德、智、体、美、劳不同维度的培养,最终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2]。

随着我国种子生产体系改革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以种子学、种子生产及种子生物学为主要架构的种子学专业。“种子生产学”是为我国种子生产环节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储备和资源合理化配置的课程,这门课程的传授对生产技术变革和相关法律完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种子学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明确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及高效利用,为我国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作为农业院校,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但现实情况是课程思政在专业课融入过程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完美融合,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的问题。因此,对“种子生产学”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式的具有农学特色的课程思政融合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

“种子生产学”是种子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种子生产学”的教学难度大,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加上学生存在学习惰性,还有课时数的限制,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以种子生产基本方法为背景,探讨思想政治融入“种子生产学”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增加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从一言堂教学模式改为互动模式;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种子生产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德、智均衡发展,达到国家对现代农业人才的要求,为国家稳定输送种子方向人才。

一、种子生产基本方法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种子生产基本方法是“种子生产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种子级别分类、常规品种种子生产及杂种品种种子生产等方面的内容[4]。杂交品种原种生产是种子常规育种的核心内容,一部分是杂交种亲本的种子生产,另一部分是杂交种F1的种子生产即杂交制种。杂交种亲本的种子生产包括原种生产和生产用种生产,其中三系亲本的原种生产是种子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种子生产基本方法是整个“种子生产学”的核心,包含大量思政元素,学生学习难度适中,因此,将其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剖析。

二、课程思政融入“种子生产学”课堂教学探索

(一)种子生产基本方法中的思政元素

评价种子质量有多个指标,其中以品种纯度最为重要。品种纯度是指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用本品种的种子数占供检本作物样品种子数的百分率表示。在检测品种纯度之前首先要查明所检品种的真实性。作为教师,通过自己的经历,向学生阐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国家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种子生产的重要意义。从静态、孤立的死板硬套思想政治内容跳出,形成“学生—老师复合体教学”模式。要精心制定教学大纲,不断提升教学内容质量,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同向进行,最终让学生感同身受,达到启示和教育的目的。全面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教育的要求;因此,应在课程中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法规,同时融入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历程相关内容,将本科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成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一分子。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离不开种子,没有种子的国家必将受制于其他国家;因此,我国历代的育种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品种,保证了国家种质安全。通过对原种生产过程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白袁隆平通过大量试验证实了三系杂交水稻在孕育新品种中的作用,开拓了杂交育种在原种生产的先河,为后续三系杂交育种在其他作物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原种生产就像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中国特色,是特有的文化情怀,连接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教师通过原种制备过程,教育学生理解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要认识到认知的反复性,要同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种子生产制备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颜济、程向文和孔宪良等育种家,在小麦、玉米和棉花领域为国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产量记录,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用尽一生去创造新的高产纪录。通过介绍他们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种子生产的意义,学习育种家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为育种事业勇攀技术高峰,领悟育种家的国家情怀和高尚人格,加强学生对农业的认识,为国家农业发展献出自己一份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批技术人才,让他们投身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中国特色种质资源,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绿色革命,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建设数字化农业,最终达到农业稳步发展。

(二)常规品种的种子生产中的思政元素

一个品种按繁育阶段先后、世代高低所形成的过程,叫作种子生产程序。在原种生产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程序(或者说技术路线),一是原种重复繁殖;二是循环选择。重复繁殖法又称保纯繁殖法,是从育种者种子开始到生产用种,实行分级繁殖。每个等级的种子只能种一次,即供下一个等级种植,每个等级自己不留种。从育种家种子到生产用种,最多繁殖四代,下一轮的种子生产仍按这个程序进行。重复繁殖法在种子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求有严格的防杂保纯措施和检测制度,把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的概率降到最低。重复繁殖法生产种子,由于种源质量好,除了进行必要的去杂去劣外,不需进行人工选择,不会造成基因流失,由此生产得到的生产用种能够保持品种的纯度和种性。

当一个品种混杂退化后或者在新品种推广应用后通过“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生产原种,然后扩大繁殖生产用种,如此循环提纯生产原种的方法为循环选择法。这种原种生产程序,常用于自花授粉作物或者常异花授粉作物,它实际上是一种改良混合选择法,这种方法对于混杂退化比较严重的品种的原种生产比其他方法更为有效。具体程序是当一个品种混杂退化后或者在新品种推广应用后通过“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生产原种种子,然后扩大繁殖生产用种,如此循环提纯生产原种。

种子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的选择正如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种子生产技术革新也经历了三圃制、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和株系循环法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所代表的生产力水平不同,要提高生产力就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把握先进科学技术,深刻领会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走向,加快我国种质资源创新水平,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发展,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种子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去伪存真的问题。从2000年至今我国已经对种子法进行了四次修订,每一版都应对不同的时代要求,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从实践中发现规律并通过实践验证规律。通过这样的思想政治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入,加深学生对“种子生产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促使他们愿意为国家农业发展而参与其中。

(三)种子生产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中的思政元素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这是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中国人“饭碗”问题掷地有声的回答。中国人对粮食短缺的恐慌是根植于基因的,所以,国家除了要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外,也明确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种子安全、种质资源利用被重点强调。虽然我国粮食目前没有安全风险,但国际环境千变万化,会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影响;同时,部分蔬菜种质资源还是依靠进口,这对于我国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是不利的,就连我们引以为傲的山东寿光,“洋种子”也曾一度占据着60%以上的市场。栽培技术的改进同样也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培养高尖端人才显得更为重要。

“种子技术对于现代农业的首要贡献在于提高产量,这是捍卫粮食安全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需要。当下国内的种子安全问题,并非我们的种子有多少已经由于进口依赖而沦陷,而是由于我们的育种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以至于只能被动防守,失去了战略层面的主动权。现在有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作为企業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抓好种子资源库和种业基地建设。”[5]

农业产品一旦形成进口依赖就足以动摇一国之本,因此农业生产的基础生产资料种子,需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国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进行系统部署,这对于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育种人也将通过科技改良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提升产量和抗灾能力并降低虫害,彻底打赢种业翻身仗,守护好中国人的饭碗,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科技强农要加大农业项目申报数量,推动农业调查频率,加强产业合作,布局高校产学研融合,探索建立不同层面的科研平台,打造特色种业生产模式。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种子生产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除去专业知识学习,引入思政元素之后,其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改变;但现阶段评价体系还不够成熟,通过课堂问卷调查,同学们觉得在“种子生产学”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模式值得一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了学生对农业知识的认知。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方式优化,学生更乐意参与其中,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活动评估,掌握学生对教授内容理解程度;同时,增加过程性考试评价,通过学生自学授课,加深对种子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印象,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新农科背景下,育人育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评判指标,融入课程思政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6]。探索“种子生产学”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有效路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至关重要。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纽带,通过教师联结教材与学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作用的先决条件和保障。课程思政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才能促进其全面建设[7]。教师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对教材进行优化,对教案进行创新,挖掘学生的潜力,致力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最终达到人格品质的提升。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